2015,中国将告别延续了2000多年的传统农业社会?


 

我一直这样认为: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中国共产党缺乏建设新中国的准备,所以,直接将“战争状态”的管理系统,几乎是照搬照抄的用于新中国建设,而特殊战争时期形成的管理体系,主要是用于敌对的颠覆性、而不是社会的建设性。

 

据新华社213日的一则电讯说:据专家预测,“如果这种速度保持不变,我国有望于2015年实现第一次现代化”,而所谓的第一次现代化,主要是指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等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也许,2015年,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年份,因为,它很有可能意味着中国社会的整体,将彻底告别延续了2000多年的传统农业社会。

 

确实,全球范围来看,自传统的封建专制王朝被终结后,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社会”的诞生和出现,几乎没有例外的,每一个传统社会的终结,都如同一艘即将沉没的航船,人们开始惊恐万分而四散逃难,它意味着旧秩序的破灭、新秩序的诞生,它意味着每一个在旧秩序生活下的人们,都必须尽快适应新秩序下的生活方式。

 

因此,管理的现代化,才可能是中国第一次现代化的障碍!我一直固执的认为:基于农业时代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并不足以支撑起现代社会的管理体系;换言之,现代中国社会深受传统农业文明的拖累。虽然管理现代化的路程,十分艰辛而且漫长,但是,它却是我们既不能回避、也无法跳跃的过程,我们只能期望着这个过程短些、再短些。

 

一.“公共空间”的现代人意识

 

在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中,要么是你的、要么是我的,并不存在一种属于你我他共有的公共意识,也就是说,不存在“公共空间”的现代人意识。

 

曾经一则社会新闻说,一个近郊的村庄,因为城市改造而搬进了城市小区,却与原城市居民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原因是:搬进城市小区的农民们,将小区绿化带当成了自家的自留地,并且因为施肥而搞得整个小区臭气熏天!于是,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农民亲近土地的习惯在作怪,但事实上,却是传统农民缺乏“公共空间”的现代意识。

 

确实,在一个传统农业社会里,“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由于流动性和开放性很差,因此,“公共空间”是极少的, 即使是少量的存在,也是通过“公德意识”来解决的,因为,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大家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所以,传统的道德体系非常有效,它是熟人之间彼此制约、彼此监督的,它也是支撑传统社会有效运行的秩序,因此,传统封建王朝是试图管理“个人空间”。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却是着眼于管理共有的“公共空间”。它意味着尊重个人空间、而不是控制个人空间,成为了管理现代的公共空间的基础。社会的公共空间越大、越充分,才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公共空间的发达,才是现代社会的显著标志之一。事实上,社区、马路、绿地、公园、广场……等等,它们都是典型的公共空间,代表着人人共有、人人共享。

 

这其中,更为重要的,则是一种无形的“公共空间”的出现,即:允许人们存在着五花八门的不同看法!或者说,允许人们自由的发表意见,代表着一种(无形)公共空间的出现----它的出现,恰好颠覆了传统的“管理个人空间从而管理公共空间”的做法,它意味着尊重个人空间、而不是控制个人空间,成为了管理公共空间的基础。

 

一般来说,“公共空间”的出现,是从界定“私人空间”开始的,换言之,正是因为界定了清晰的私人空间,才出现了“三不管”的公共空间。

 

因此,管理社会上的“公共空间”、而不是试图管理或干预“个人空间”,才是现代政府组织的重要职能,显然,它恰好与一个传统社会里,试图去管理和干涉“个人空间”的做法相反,它是通过界定个人空间,从而发现社会上的公共空间,否则,现代政府组织将等同于传统封建王朝。确实,在一个现代社会环境下,“公共空间”开始大量出现,导致了大量的公共空间的管理空白点,它不是传统的“私德/公德”能够解决的管理问题,因为,它是一个“陌生人的世界”,不仅道德自律失效了、而且道德监督也失效了。

 

毫无疑问,在一个现代社会的公共空间里,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原则和秩序,就好比公路上的红绿灯,它不管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视同仁的必须遵守交通规则,从而使得人人共有的公共空间,成为了人人可以共享的安全地带,否则,所谓的公共空间,将演化为矛盾冲突甚至是暴力冲突的集中爆发地。通俗点说,公共空间之所以能够人人共有/人人共享,原因无它,因为存在着一种公共的原则和秩序而已,它主要是通过法律层面的意义来解决的,因此,法制建设是当今的社会管理的基础,因此,每一个传统人,都必须学会在“公共空间”里生活。

 

二.“社会责任”的现代人意识。

 

在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并不存在“(社会)责任”的现代意识,最多,仅仅会谈论小到关心邻里/大到热爱民族的朴素情感,它离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责任”,还有着遥远的距离。

 

曾经有一则社会新闻说,当一个中国游客在德国就餐时,浪费了很多剩余饭菜,于是,一位德国妇女站起来大声呵斥,显然,这位中国游客一头雾水:我花钱吃饭,剩余的饭菜,你管得着吗?!但是,那位德国妇女依旧怒气未消的说:你可以浪费金钱,却不能浪费粮食,因为粮食是社会的!显然,一个缺乏现代社会责任意识的人,是分不清“浪费金钱”和“浪费粮食”之间区别的。

 

确实,在一个“朕即天下”的传统时代,并不存在“社会”的概念,当然,也不存在“责任”的概念,而只有“权力”的概念。因此,农民们不懂得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社会责任”?!事实上,传统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面向全体社会的意义,它是自律的、不是他律的,它谈论的是某种个人情感,而不是必须承担的责任,因此,“缺德”的后果,仅仅会遭遇到道德谴责,而不会是遭受现严厉的惩罚。

 

因此,在一个传统社会里,最多,只能培育出“公德意识”,却不能自动转化为“(社会)责任意识”。等级制所形成的权力概念,自古就有,在官僚组织中,这种依赖于社会等级形成的上下悬隔不复存在,是制度而不是身份赋予等级权力。以往的社会分层,如国王、贵族、自由民等等,是按人格身份形成的。官僚组织中的等级制,则是按组织权力形成的。因此,传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权力社会”,而现代社会则是一个典型的“责任社会”,它遵循着“责权对等”的原则,也就是说,权利是因责任而出现,而不是相反。

 

一般来说,学会承担社会责任,是从学会“使用权力”开始的,通俗点说,社会责任是始于个人权力的觉醒,当你开始感觉到“(个人)权力”时,才会开始主动关心并承担“社会责任”。

 

在一个现代社会环境下,“几乎处处是责任”,当我们说“不许随地吐痰”时,它与道德化的劝戒无关,而是只意味着危害社会的责任意识,同样的,当你拒绝购买假货、甚至是起诉商家时,才代表了你对于社会责任的关注与承担,当你对污染环境、伤害野生动物愤慨时,才表明了你的现代社会责任意识。确实,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仅仅代表着对于陌生人的关怀,却并不代表着对于社会的关怀。

 

每一个人都因为承担社会责任,因而获得了自己在社会上的安全感,否则,社会本身将是“不安全的”,并且会危机到每一个人。因此,现代的“社会责任”,它的意义是双重的,一方面,意味着必须告之责任人“责任是什么”,另一方面,不承担责任则会受到丢失责任的惩罚。就如同现代公民纳税是必须的社会责任一样,它当然是政府组织通过法制来告之的。因此,“社会责任”,并不是一个主动词、而是一个被动词,它不是鼓励性的、而是禁止性的,它意味着不承担责任则会受到丢失责任的惩罚。

 

三.“理性(妥协)”的现代人意识

 

在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解决,依赖的是道德情感或江湖侠义,“理性”代表着不讲哥们义气,而“妥协”几乎是屈辱的代名词。

 

曾经一则社会新闻说,一个进城卖西瓜的农民,因为讨价还价的琐事,用西瓜刀将顾客刺成重伤,原本的日常的琐碎小事,演变成了刑事案件,他在接受警察审问时说,自己太冲动了……,显然,“冲动”绝不仅仅是一时控制不住,而是代表着长期以来的恶劣习惯,即:情感替代理性,暴力替代谈判。

 

事实上,侠义、暴力、造反、革命等等词语,是典型的农业时代的解决冲突的方法。确实,在一个混沌不清的江湖社会里,并没有“收益者”和“受害者”之分,它代表着经济学上的“零搏弈”----胜利者,是以消灭他人为代价、并不存在双赢或共赢的局面,只可能上演暴力的三国演义,因此,江湖侠义变得十分重要,“打抱不平”是一种做人准则,它本来就是一个秩序混乱的大酱缸,你永远分不清谁是酱、谁是屎。

 

但是,现代社会却是一个“理性”社会,它不仅强烈排斥非理性的情绪,更是制止或是消灭暴力的冲动,它代表着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存在着一种公平正义的普适法则,人们可以通过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冲突,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因此,学会理性的生活方式,不仅有赖于社会准则的出现,(毫无疑问,它是现代政府的职责),更是有赖于人们养成理性谈判的生活方式。

 

一般来说,学会理性,是从学会妥协开始的,也就是说,妥协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的解决方法,也代表着恪守法制和原则的理性精神。

 

显然,学会妥协,并不容易,因为,它恰好受制于我们的传统道德原则。确实,在一些人的眼中,妥协似乎是软弱和不坚定的表现,似乎只有毫不妥协,方能显示出英雄本色。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认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由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转向相互依赖关系。妥协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一味地让步,应当区分明智的妥协和不明智妥协。

 

事实上,在一个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妥协者。显然,“冲动”绝不仅仅是一时控制不住,而是代表着长期以来的恶劣习惯,因此,妥协为了达到主要的目标,可以在次要的目标上做适当的让步。这种妥协并不是完全放弃原则,而是以避退为进,通过适当的交换来确保自身要求的实现。相反,不明智的妥协,就是缺乏适当的权衡,或是坚持了次要目标而放弃了主要目标,或是妥协的代价过高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因此,明智的妥协是一种让步的艺术,而掌握这种高超的艺术,是现代人成功生活的必备素质。现代生活中,妥协已成为人们交往中一道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市场上,买家与卖家经过讨价还价,最终以双方的妥协而成立。确实,在过去,冲突双方各自作出让步,会被视为愚蠢,因此,理性的基础是学会妥协,换言之,只有学会了妥协,才意味着理性的现代人意识。

 

四.“学会谈判”的现代人意识

 

“谈判”是一个在现代社会环境下才有的词语,而在一种传统社会下,并不存在“谈判”的概念,那是一个“以拳头论输赢”的社会,但是,现代社会却是一个典型的契约化社会。

 

曾经一则社会新闻说,某居民小区的业主和物业公司之间,发生了严重的暴力冲突,业委员会主任被人雇凶用铁棒打成重伤,造成右眼永久性失明、左胳膊粉碎性骨折,一直到现在,凶手仍然没有下落。据某课题组先后对北京100多个居民小区进行调研,结果显示:业主与物业公司发生过严重纠纷的小区占到了80%,其中产生肢体冲突和暴力冲突(不包括威胁和恐吓)的占37%确实,连“喝水”都需要花钱去买,显然,一个农民是难以理解的、也是难以习惯的,

 

因此,契约化的生活方式,是传统农业社会里的天然敌人,它代表着一种社会现象:我们已经从传统的情感式或道德式社会,走入了一个以经济性为主的契约化社会,或者说,传统农业社会的道德环境下,必然排斥“契约化”的生活方式,它代表着传统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情感式的、道德式的,它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只有两种解决方式:要么是彼此感情融洽和睦相处,要么是挥起拳头用暴力解决问题,而没有第三种解决方案。

 

显然,在一种传统社会环境下,由于没有社会性的规则和原则的存在,所以,人和人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本能的依据“拳头”大小而为输赢的依据,拳头大的自然是赢家,而拳头小的自然成为了输家,于是,整个社会就成为了一个“江湖社会”,其中,侠义和恩情,成为了人与人之间必不可少的联系纽带,它既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也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矛盾和冲突的方法,因为,那本就是一个江湖社会。

 

因此,“谈判”既是现代人必须学会的一门技术,也是现代人必须学会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遵循经济性原则、而不是情感性原则,它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主要是遵循契约化原则、而不是道德化的原则。它代表着一种契约社会的到来,依据非理性的、冲动的、侠义的举动,将成为过去,它代表着一种社会的规则、社会的原则的诞生,意味着解决问题需要依据原则来进行、而不是依据非理性的拳头来进行。

 

一般来说,学会“谈判”,是从学会尊重规则和使用原则开始的,换言之,熟练的使用规则和运用原则,才代表着你能够学会谈判的技巧,否则,“谈判”将是一句空话。

 

因此,“谈判”不是“讨价还价”,更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进行的拉锯战,而是代表着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已经走入了一个以经济性为主的契约化社会,它代表着社会意义上的规则和原则的建立,它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化解,可以是和平的、非冲突的、非对立的,并非是非此既彼的,一方的胜利者、并不代表着另一方是失败者,由此,整个社会进入了一种可以“共赢”的时代。

 

反过来说,“共赢”时代的出现,得益于社会的规则和原则的建立,因此,遵循和尊重社会的规则和原则,成为了谈判的基础和前提,它是从一个不熟悉的过程,走向一种熟悉并逐渐使用的过程,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谈判”也是我们必须学会和适应的一种生活方式,它代表着解决冲突的方法和渠道,更是代表着一种新型的现代社会的出现。

 

五.“学会合作”的现代现代人意识

 

我曾经说过:一个传统农业社会下的农民,“永远不懂得合作的意义,永远不知道下一道工序意味着什么?!”----这是我早前一个常常遭人诟病的话,但是,很不幸,事实确实如此。

 

一个农民进入城市之后,因为长期偷水偷电而被拘留,这位朴素的农民自我辩解的一段话,颇为耐人寻味:“我以前吃水是自家井里的,做饭是自己上山砍的柴……,当我进了城之后,却样样要钱!我气不过,于是,就开始偷水偷电了”……,显然,这位农民习惯了早前“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方式,并没有清醒的意识到:他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高度的专业化分工的现代社会,也就是说,他的生活方式已经悄悄的进入了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

 

确实,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里,是典型的“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济,从春季播种到秋季收割,基本上是一个农民从头到尾的独立完成,即使是有左邻右舍的帮忙,也仅仅是“帮忙”而已,并不存在“合作”的意义,所以,这种“帮忙”总是免费的、无偿的,最多,仅仅提供一顿酒饭,也仅仅代表着情感式感激,假如“帮忙”是有偿的、甚至是契约化的,那么,他将被冠以“惟利是图”的小人之名,并且将在一种狭隘地域里无法立足。

 

事实上,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提出的“分工”概念,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同时,还是社会意义上,可以说,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大厦,基石就是劳动分工。在韦伯的分工体系中,人的差别只有技术能力的差别,而不再是身份和社会差别。所以,专业能力替代了个人效忠,权力和责任属于职位而不属于个人,这些权力和责任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固定在组织之中。由此形成的组织,不仅可以通过分工方式提高效率,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且能够形成新的以理性为准则的组织关系,

 

一般来说,因为有了分工,才会懂得合作,也就是说,它与我们常说的胸襟广阔、能够容人的品德,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它代表着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专业分工的社会。

 

所以,现代社会下的“合作”意识,不是道德意义上,而是“生产方式”意义上的,因此,它在考验整个社会的“分工”能力。确实,当我们说政府机构各个部门缺乏合作时,其实,是分工不明确或分工不足所导致的原因,它依旧证明了这样原理;是分工,造就了合作,反过来说,分工不足,造就了合作的艰难,而分工所造就的合作,只能是一种契约化合作,它的真实意思是:因为有了契约的制约,所以,责任是清晰的,并且由此诞生了“责任追溯制度”的诞生。

 

每一个传统人,都必须学会并习惯于“分工”,它是现代社会下良好秩序运行的基础,在中国一些法院受理的案件中,很多是由“无契约”的道德式合作,转化为剑拔弩张的对簿公堂,实质上,依旧是不习惯于“契约化”的生活方式,甚至是担心“契约化”,会伤害人与人的道德情感,表现出了对于传统农业时代的朴素道德生活的留恋,也是在变相破坏整个社会良好经济秩序的建立,至少,是变相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

 

六.“现代管理”的现代人意识

 

在现代社会出现之前,只有“统治”、而没有“管理”----统治和管理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前者是为了实现个人地位稳固而工作,而后者则是为了实现组织的成果而工作。

 

我们知道,在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人们是处零散的个人状态,那时,“组织”的概念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个相当陌生的词语。确实,当人们处在零散的个人状态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否则,整个社会将处在一片混乱中,因此,道德的和谐相处之道,是维持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

 

但是,在当代社会里,零散的个人却几乎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组织化的社会的出现。确实,即使一个人既不属于经济组织、也不属于社会组织,至少属于他所在的社区组织。于是,个人被组织取代了,于是,管理组织、管理社会,成为了一个新的词语,因此,每一项新理论或管理技术,都必须回答“(组织)成果是什么”,否则,管理学将等同于“修养学、励志学”或其它的某些人文学科。

 

确实,开创了“管理学”学科的德鲁克曾说:组织,是现代社会的细胞;管理,则是现代社会的器官,因此,在他看来,至少存在着三个层面的管理,即:社会管理、组织管理和个人管理。过去的所谓管理,是模仿的,向父母、向上级模仿,事实上,向上极模仿,往往获得的是经验,而经验往往带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它使得模仿者后天具有了惯性思维的模仿,并且一代代的将老经验继承下来,假如这个老经验是不好的,那么,模仿者就会将它继承下来。

 

早前,我从成果的角度判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曾仕强老先生所倡导的中国式管理,“只实现个人成果,却并不实现组织成果”。假如你提出“以人为本”的观念时,你必须回答准备解决什么问题?它是你不能回避的、也必须回答的问题,当然,你不能想当然的说,人人讲究贡献,并且和谐相处,那么,管理所期待的成果,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它不是管理,而是乌托邦。所以,至少,你得首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一般来说,谈论起管理,必然谈论起组织制度和机制,通俗点说,我们对于“人管人”的道德控制系统,很熟悉,但对于“人管组织”的结构系统,却很陌生。

 

因此,“管理”是一门可以后天学习的技术、而不仅仅是对于父母或上级的模仿,这其中,“效率”一词代表着管理的显著成就,确实,在过去,并不存在效率的概念,最多,仅仅会谈论起办事的时间长短,但它并不代表着效率,事实上,效率意味着外部环境的改变,那就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诞生,因为只有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效率才会变得有意义并且具有竞争力,否则,效率将变得毫无用处。

 

显然,对于中国人来说,特别熟悉人际关系和权谋策略,却并不熟悉组织管理的基本常识,事实上,管理,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成果而出现、而不是为了实现个人的成果费尽脑汁,因此,传统社会不等于管理社会。因此,管理的问题,是开始于“问题”,终止于“成果”----假如不能在这样一个层面上思考管理问题,你几乎没有可能取得管理上的成就,至少,你将浪费掉大量的个人宝贵时间----对于学者和企业主来说,都是如此,没有例外。

 

因此,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更重要的不是体现在经济性上、而是体现在生活方式上,它主要是考验如何管理社会的运行上。我一直认为,中国政府背负了太多的骂名,因为,中国社会中存在的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中国人的现代化文明程度很低。确实,我们曾经创造出了辉煌的精神文明,但,它是传统农业社会时代的精神文明,因此,我们必须建设出新的现代人的文明,否则,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路程,将十分艰难。

 

最后,仅仅从经济性来说,中国有望于2015年实现第一次现代化,但是,从社会的管理性来说,却一点都不容乐观,因为,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管理现代化”上。虽然,管理现代化的路程非常艰辛而且漫长,但是,它却是我们既不能回避、也无法跳跃的过程,最多,我们只能期望这个漫长过程,短些、再短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