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需要原创概念


  --------对话美国EDSAOrient总裁兼首席设计师李建伟

  李建伟话城市:

  1、中国城市发展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城市的总体概念,导致很多城市规划设计都是一个样。

  2、、没有一个城市能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复制到另一个城市以后,还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世界上最好的建筑摆在不适合它的位置,就不成其为最好的建筑。

  3、城市是一个综合体,在做规划设计时要学会包容,历史的兼容、地域的兼容以及不同种族、文化的兼容,并不是每个建筑都要做成举世闻名的,这是不可能的,很多城市的建筑都是默默无名的,但也会形成一个主旋律。

  4、在做城市规划设计时,首先这座城市或者这栋建筑的功能要满足社会需要,同时,能抓住城市的特征,并赋予它生命的东西,这就是原创。

  5、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中还没有生态学,很多城市规划设计做出来以后,根本就不考虑生态环境,设计师、规划师不懂什么叫生态学。

  尊重建筑功能尊重社会财富

  记者:在西方国家,你觉得哪个国家的城市规划设计做得最好,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

  李建伟:我感受比较深的是美国的城市规划设计,我感觉美国的建筑是比较有原创性的,他们能充分挖掘城市每一栋建筑的特性,知道这栋建筑在城市发展中是干什么用的,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目的性特别强,为了这种目的与需要才开始进行规划设计。美国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时,在这方面抠得很细,要求非常严格,而国内有些设计师只停留在建筑漂亮、好看的表面,对建筑本身功能和城市发展的具体需求,认识不透彻。

  记者:国外比较成熟的城市规划发展体系是什么?

  李建伟:我去过西方很多国家,这些国家的城市规划发展是尊重历史,尊重文化,而不会突击拆建,不会打造一些“政绩工程”。我在欧洲、美国、南美、加勒比海看到那里的城市规划设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很多东西当做财富来看待,一旦把它当成财富,就是大家拥有的东西。比如说城市中的一条河流,一栋历史悠久的建筑,人们都会把它当成财富来对待,并且很善于利用现有的财富,而不会因为某些个人的喜好,就把它拆掉。因此,城市规划设计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公众参与的事情,每做一件事情,都要让公众来讨论,大家觉得这个东西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在西方国家,要做一件很大的事情,实际上是很小心的。

  我认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需要建立一套城市发展系统来帮助这些城市走向正常的发展道路,而不应该因为地方政府的换届而频频改变。这个系统应该由包括不同专家在内的社会各个不同阶层的人和团体组成,让他们广泛参与讨论和研究。在中国,建立这样一套完善的城市发展系统确实非常紧迫,如果这种系统没有建立起来,就没有办法解决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国内城市规划设计存在三大误区

  记者: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规划设计最大的误区在哪里?


  李建伟:误区很多,很难说哪个最大。第一、不经济,在城市做规划设计时,在土地资源的利用方面浪费很多。在做建筑立面和建筑装饰时,常常没有考虑到对建筑地形、地位的处理,过于铺张;第二、用材方面,别以为贴上黄金的就是最好的,其实,有些很便宜的材料也会做出很好的效果。关键要明确材料是用来干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不是说最贵的就是最好的,很多设计师根本就没考虑成本问题;第三、现今大家都在争做世界上最好的建筑,什么叫世界一流?大家心里都没底。其实,从政治、经济、生态、社会等各方面最合适的,就是世界一流的,并不是说非要跟美国的白宫相比,比它高、比它胖,把它比下去了就是最好的,不是这个概念。

  记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如何才能保持健康持续发展呢?

  李建伟:随着中国经济近30年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也在飞速发展。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做法不切实际、不够现实与不成熟的地方,比如交通问题、占用良田、贫富不均问题等,其实每个国家都存在这个问题。

  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城市概念,这导致很多城市规划设计都是一个样,不太成熟和专业。某一届地方政府领导的一个主意,可能就造就了这个城市的一大改变。这就导致,一些专业人士为了实现某个人的想法而去服务,并不是拿出自己应该有的职业想法和经验来做规划设计,对究竟建什么样的城市?城市需要什么?有什么样的特色?都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因此,我们需要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一个很明确的城市概念,然后,城市发展才会有一个健康持续地发展方向。

  记者:除了需要明确城市概念外,生态环境是否也是城市规划设计不能忽视的环节?

  李建伟:说实在的,有些城市的规划设计在生态方面是做得很差的,整个设计行业,包括规划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建筑师在内的群体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我认为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尊重生态。比如在城市规划教育教学中,至今都没有正式把城市生态当做一个重要环节来抓,甚至有些城市规划课程中还没有生态学,因此在对城市做规划设计时,很多人根本就不考虑生态环境。我曾经多次去外地看评标,发现有个城市的景观设计还停留在20世纪50~60年代前苏联的那种思维模式里,以为结合点、线、面简单做些个公园几个绿化带就算完成景观设计了,这太落后了,没有充分认识到今天的城市规划设计是要解决实际需要问题的,这些规划设计理念远没有跟国际接轨。

  中国式风格不是照搬“中国古典式”

  记者:如今,业界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发出一种“缺少原创与创意”的声音,你如何看待?


  李建伟:我总的看法是,目前中国城市建设很繁荣,行业发展也很快,很多优秀的设计师都在成长,有些原创性的优秀建筑设计师将来肯定会越来越多,前景是非常好的。但也有这种感觉,就是在做城市规划设计时,还有一些设计师没有表现出很有创意、很有想法、很有激情的一面,做出来的东西,被框在某种行为方式里面。很多国内的建筑设计师还没从保守的氛围里面走出来,要改变这个群体的现状,需要一两代人走漫长的路才能实现。所谓原创性,就是属于项目固有的个性特征,在做城市规划设计时,首先满足这座城市或者这栋建筑的功能符合社会需要,同时,能抓住城市的特征,并赋予它生命的东西,这就是原创。城市或者建筑必须要有它的个性,并实现本身所要表达的意义。有些人批评说,中国的建筑五法八门,就是没有中国原创的东西。我认为,现在是有些混乱,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大家把心境放宽一点,多一点尝试,有的虽然不成熟,但也不会把我们的生活变得特糟糕,成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记者:一些新城在做规划设计时开始推崇西班牙式、南美式以及还有北美式风格,如何看待?你认为什么样的城市规划设计风格才算是中国式的?

  李建伟:没有一个城市能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复制到另一个城市以后还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世界上最好的建筑摆在不适合的位置,就不成其为最好的建筑。假如把西方一栋很漂亮、很独特的建筑搬到中国,但并不符合这个城市本身的规划发展理念和社会人群的需求,这座建筑就可能变成一堆废墟。照搬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照搬西班牙式、南美式以及北美式风格,最终可能什么风格都不是。

  所以要倡导中国式风格,然而,中国式不要简单的认为就是中国的古典式,而是要根植于中国现有的文化、自然条件、社会需要等诸多基础之上。比如,具备哪些自然条件,这个城市的社会结构是什么样的,这些人群需要什么样的城市等等,根据这些元素对城市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才会形成中国式的城市规划设计风格。比如,杭州这个江南水城很有特色,因为杭州有个西湖,水的特点比较明显,它就是一个以湖为中心的宜居型园林城市。相反,如果把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搬到这个城市,气势、味道就都不对了。

  新城规划并非都需建主流建筑

  记者:在做城市规划设计时,怎样规划设计才算主流,或者说是否有了主流建筑这座城市的影响力就越大?


  李建伟:城市是一个综合体,在做规划设计时要学会包容,历史的兼容、地域的兼容以及不同种族、文化的兼容。并不是每个建筑都要做成举世闻名的,这也是不可能的,很多城市的建筑都是默默无名的,但也会形成一个主旋律。不要想城市的每一栋建筑都想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或者最有名的,主流的东西是主流的东西,小的音符就是小的音符,一个城市里面也就一两栋建筑能成其为标志性建筑,因为每一栋建筑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有的建筑是做成为地标,有的建筑就不需要。在城市景观里面,有很多建筑还需要看不见,让它在视觉上“隐身”。比如在山顶上建一座塔可能是为了做形象标志,而建住宅责是为了每天能在里面睡觉,是在做生活,有些建筑则隐藏在山林里面,有些则隐藏在地下,比如贝聿铭设计的罗浮宫新馆入口是一座金字塔,只有一个小入口可以看到,其它部分就埋藏在地下去了,但它能跟周围的建筑融为一体。

  记者:在做城市规划设计时,小城镇是否也适合建主流建筑?如何进行风格原创?

  李建伟:现在不少中国小城镇都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无序发展,都想方设法要做成大都市。实际上,世界上很多适合人居住的地方都是小城镇,那里的生活品质往往是最好的,小城镇规划设计的关键是要找出自己的特色,明确自己发展的目标,建特色小城镇并不是越大越好。我所了解的美国明尼苏达州有一个有名的小城镇,从19世纪一直到现在,都保持着居住人口在2万人的规模,那里的自然风景和社会结构都保持着和谐共处,人们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得更大,规模变大以后,就不适合那个地方了。像这种小城镇就是国内需要努力建造的,中国有这么多小城镇,如果都建成自己的特色出来,那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国家!相信那样的话人们的生活水平就会上升一个层面。

  城市规划设计主流精神应得以传承

  记者: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如何把握好借鉴与传承?

  李建伟:我认为在某种层面上看,中国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民族。如今,中国人有一种想学会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的强烈愿望。从这种层面来理解,我们的民族是开放的,这让我们在做城市规划设计时,能接受很多不同社会文化的设计理念。同时,我们的民族又是很保守的,主要表现在做城市规划设计时,很多时候不能理解西方国家一些先进的思想理念,总在排挤别人真正精华的东西,不想更深的去了解和理解它,比如别人为什么那样去做,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有时甚至感觉跟他们学似乎是被别人欺侮,这样又变得特别保守,所以,矛盾的心态使得在做城市规划设计时显得过于浮躁。

  因此,一方面要借目前中国城市化建设的大好机会,把一些先进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引进来,同时,也要好好的教育中国的国民从保守的氛围里面走出来,把握好自己的心态,然而这很困难,不是一两天就能改变的。比如,最近,我去成都谈一个项目,某个建筑公司设计了一条民族商业街,完完全全就是把一个川西民族的小镇摆到成都这个大环境里面来,这种做法纯粹是因为保守,他们不理解今天的社会到底需要什么,这是不对的,借鉴民族传统,不是说就是照搬,

  而是吸收传统的精华元素,并融入到今天的社会需要里面去,这才是在打造新的生活。

  记者:随着2008奥运会临近,北京很多代表世界先进设计水平的标志性奥运建筑,如鸟巢、水立方等相继竣工,在未来做城市规划设计时,这些先进设计理念和精神如何传承?

  李建伟:这种东西有它存在和传承的价值,鸟巢和水立方,对北京乃至全国、全世界都是一个展示,是一个活动后一个时代的标志。一提到中国奥运会,就想起了鸟巢,这是对概念的一种形象化,是有它存在意义的。但并不是说,这种东西可以复制到世界所有地方,很多地方都做成鸟巢这样疯狂的建筑,这是没有必要的,一个城市有那么一两处建筑在中国的历史上可以写上一笔,能够代表一个时代,让人们留下永久的记忆就够了。盛大的奥运会确实需要一些形象性的东西,作为这种建筑创意,将来在做城市规划设计时,建筑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精神应该被传承下去的,具体表现在做每一栋建筑时,都需要一个创意,当然,创意并不一定是要求做成一个标志,但一定要做出这座城市或者这栋建筑的性格,把城市或者建筑的生命力都做出来,在城市规划设计时,就要考虑到要让它活起来,并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