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改革:政府态度落后市民了


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障碍,我一直以为是城市的原住民,但这次的初步调查结果让我大为惊诧。这次问卷调查的对象包括大学教师、公司职员和图书馆职工,他们的文凭从博士到高中都有,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上海本地人对“购房的外地人入上海户口”作出否定回答,多数人的回答是购房三年或五年可以入上海户口。对“租房居住的外地人入上海户口”则相对保守一些,但仍然有过半的人数作出了肯定回答,其中多数人的回答是租房居住八年或十年可以入上海户口。

对我来说,这次初步调查的结果是非常理想的,基本符合我对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设想。也就是,在当地购房3~5年可以申请获得常住户口,在当地租房居住8~10年也可以申请获得常住户口。从这次调查的结果来看,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障碍不是普通市民,最关键的问题恐怕是政府对改革后果的过分担心。

改革当然是有风险的,但调查的结论告诉我们,户籍改革的风险和阻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只要做好了相应的配套改革,风险其实是很小的,而收益却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加速前进。然而现实却往往是,我们的政府把自己的手脚捆绑起来了,以至于他们有关改革的思想和态度有时要落后广大普通市民。因此,政府在解放思想上仍然任重道远。

附:

为什么“购房入户”政策的试点总是流产

刘正才

中国城市化进程是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很不相称的,将近三十年10%的经济增长,本应该带来农业人口的大规模减少,然而却没有,只是从80%降到60%多,仅仅降了十几个百分点。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经济起飞开始,到90年代也将近是三十年10%的经济增长,农业人口却从80%多降到10%多,降了整整70个百分点。

我国城市化进程缓慢有整体上的体制原因,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阻碍。由于我国现行户籍制度阻碍人口的合理流动,不仅延缓了城市化进程,还加剧了财富分配的不公,使农村和西部不能很好地分享经济改革的成果,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距和东西部差距。很显然,在我国目前制度约束条件下,要根本解决上述问题,改革户籍制度和实行“购房入户”政策是最有效和可行的办法。

“购房入户”,即买房后就可以申请迁入当地户口。一些城市曾经都以积极的态度试点过“购房入户”政策,但最后又纷纷取消了这项政策。那为什么各试点城市最初的积极性都很高,而后又取消了该项政策呢?很显然,“购房入户”政策会刺激购房需求,起到推高当地房价和土地拍卖价格的作用,可以迅速增加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所以各试点城市最初都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

但是,当试点推行一段时间后,因为试点是个别城市的试点,这就导致四面八方的人员向试点城市涌入,从而在进一步推高当地房价的同时,政府在福利方面的财政支出也大大提高。房价的过快上涨必然导致原有城市普通居民的怨声载道,福利支出的增加却又是追求收入最大化的当地政府不想承担的,于是当地政府在捞了一把之后,便借口民众怨言取消“购房入户”政策的试点。

本来,政府可以把部分因房地产价格上涨多出来的财政收入,转移到福利支出方面,从而改善和提高普通民众的福利水平,降低推行“购房入户”政策的阻力。另外,如果“购房入户”政策能够普遍推行的话,就可以分流进入试点城市的人口,从而缓解试点城市的压力,这将进一步使“购房入户”政策得到顺利实施。所以,“购房入户”政策只是在个别城市进行试点,难免要落到流产的下场。

其实,购房入户政策不只是直接惠及农民,还直接惠及到广大的城市居民,因为该政策可以让他们重新选择自己喜欢和适合的城市居住。虽然“购房入户”政策会遭到部分城市居民的反对,但如果有政府作为强大后盾,在全国推行该项政策是不会有很大的阻力的。毕竟,只要落实配套政策,“购房入户”的结果肯定是帕累托改进,城市居民是可以从中受益的。

所以,“购房入户”政策并不是不符合中国国情,问题的关键是我国没有进行相关配套政策的改革。本来,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并不是我国长久形成的国情,而是1958年因计划经济的推行而实施的一项政策,市场经济发展到现在,它确实没有存在的充分理由。

购房入户政策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福祉是显然的,它的正确与否不是通过急功近利的试点方式可以求证的。因此,试点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政府不应该陷入试点的怪圈。购房入户政策的推行需要的是改革的远见、魄力和勇气,但愿我国政府不要再在这项政策上犹豫不决,尽早在全国铺开和实行,以便更快更好地推进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作者简介: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教师,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