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家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家、银行家、大商人和大老板。对这些“金钱王国”里的大小“国王”,人们总是既兴叹他们拥有巨大产业和财产的同时,又不那么敬重他们的人格和德性,习惯地把他们和剥削者联系起来。
历来,资本家与奴隶主、地主等被视为同类,都是受被剥削、被奴役、被压迫者及其代言人唾骂的对象。历史上的他们落下个“噬血成性、敛财无道”的骂名。
资本家的老祖宗是商人和高利贷者。历史上,积怨甚多,名声狼藉。所谓无商不奸,受到朝野蔑视。中国汉朝就禁止商人穿绸缎、坐轿子,法国曾把商人划为政治地位低下的第三等级。直到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利叶还在《论商业》中罗列36种罪恶数落商人。他写道,古代社会“把商人与盗贼合而为一”,其他人只要表现优秀就可以得到神的青睐,但商人是不允许进入天堂的。
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工厂主、商人等资本家直接借用暴力手段使小生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将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转化为自己的原始资本(所谓的“第一桶金”),迫使小生产者沦落为像飞鸟一样一无所有的无产者,迫使他们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在监狱般的工厂里每天劳动12至16个小时。若不堪忍受这种劳动折磨逃跑,就予以鞭笞、割耳、烙印,甚至处死。在英国,仅在亨利八世统治下,单单诬以“大小盗贼”的罪名就处死了7.2万名流浪的失地农民,制造了“羊吃人”的历史悲剧。
资本家的这些历史档案,确实是十分不光彩的。难怪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因此,要改变人们对资本家的看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是,我们知道,在经济学中,人都是经济关系中的人。经济人的本质,就是经济利益关系的载体和化身。资本家,作为最有代表性的经济人,已不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自然人,而是资本的化身。而资本的本能,就是要无休止地增值自己,获取尽可能多的工人的剩余劳动价值。同样一个人,当他破产或其他原因不再拥有资本时,就会失去往日“金钱王国”所赋予的权力,不会再有那些发自资本灵魂的斑斑劣迹,而回归到一般人的人性中来。所以,资本家在营业范围内的所作所为,只是执行资本的职能罢了,实在不能由他们个人负责。
资本家被当作奴隶主、地主一样地受人指责,实在是冤屈。毕竟资本家有一个后两者所不能具备的长处,就是经营资本不以生活消费为目的,而是以无休止地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效率和发展生产为目的。他们要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为第一原则,事事要精打细算,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尽求利润最大化。他们狂热地追求价值的增值,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他们爱财如命,对自己的生活支出也要算计,不随便乱花。资本家当然也懂得享受生活,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就是他们建造起来的。特别是在交际场所,一掷千金、豪华住宅、独家游艇、私人飞机等,应有尽有。但是,这种生活上的挥霍,是一种炫耀富有从而获得信贷的手段,成了一种资本营业的必要,是交际费用的必需。生活上的挥霍,包含着小心盘算的贪欲,是为了获得更多。
资本家都是经营资本的专家,世界上的财富主要是由他们筹资、投资、组织、经营、管理创造出来的。没有他们投资设厂、组织就业、经营管理,就不可能有如此不断增加的巨大财富。不可否认,资本经营方式仍然是当代社会最有效的财富生产方式。资本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运筹策划和励精图治的劳绩不是常人所能负担的。
过去,我们总片面地认为,价值都是由劳动带来的,资本家是对劳动者的剥削者。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大错误。价值的创造除了劳动外,更需要资本、土地、技术因素的投入。资本等要素更有助于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更应该凭借其贡献获得价值的分配。只要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因素在分配中各得其所,就不存在剥削和被剥削的问题。
况且,当代的资本家已不仅追求经济价值,而且也要追求社会价值,履行社会责任。那些大资本家们不仅仅一如既往地追求经济价值的增殖,并采用高科技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赚取更多的钱,同时也日益重视社会价值的意义,要博取社会优良评价和影响的放大效应,除纳税外,还从事一些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取之于社会,回报于社会。在美国,拥有500亿美元资产、也是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拿出了291亿美元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机构;世界第二富翁巴菲特在2006年从自己的440亿资产中拿出85%用于慈善事业;香港首富李嘉城一直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截至目前已捐善款达80亿港元。
大资本家树榜样,小资本家跟进。一手赚钱扩业,一手捐款行善,已是当代资本家的风尚。因此,我们对他们的认识,应当转变观念了。
历来,资本家与奴隶主、地主等被视为同类,都是受被剥削、被奴役、被压迫者及其代言人唾骂的对象。历史上的他们落下个“噬血成性、敛财无道”的骂名。
资本家的老祖宗是商人和高利贷者。历史上,积怨甚多,名声狼藉。所谓无商不奸,受到朝野蔑视。中国汉朝就禁止商人穿绸缎、坐轿子,法国曾把商人划为政治地位低下的第三等级。直到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利叶还在《论商业》中罗列36种罪恶数落商人。他写道,古代社会“把商人与盗贼合而为一”,其他人只要表现优秀就可以得到神的青睐,但商人是不允许进入天堂的。
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工厂主、商人等资本家直接借用暴力手段使小生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将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转化为自己的原始资本(所谓的“第一桶金”),迫使小生产者沦落为像飞鸟一样一无所有的无产者,迫使他们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在监狱般的工厂里每天劳动12至16个小时。若不堪忍受这种劳动折磨逃跑,就予以鞭笞、割耳、烙印,甚至处死。在英国,仅在亨利八世统治下,单单诬以“大小盗贼”的罪名就处死了7.2万名流浪的失地农民,制造了“羊吃人”的历史悲剧。
资本家的这些历史档案,确实是十分不光彩的。难怪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因此,要改变人们对资本家的看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是,我们知道,在经济学中,人都是经济关系中的人。经济人的本质,就是经济利益关系的载体和化身。资本家,作为最有代表性的经济人,已不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自然人,而是资本的化身。而资本的本能,就是要无休止地增值自己,获取尽可能多的工人的剩余劳动价值。同样一个人,当他破产或其他原因不再拥有资本时,就会失去往日“金钱王国”所赋予的权力,不会再有那些发自资本灵魂的斑斑劣迹,而回归到一般人的人性中来。所以,资本家在营业范围内的所作所为,只是执行资本的职能罢了,实在不能由他们个人负责。
资本家被当作奴隶主、地主一样地受人指责,实在是冤屈。毕竟资本家有一个后两者所不能具备的长处,就是经营资本不以生活消费为目的,而是以无休止地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效率和发展生产为目的。他们要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为第一原则,事事要精打细算,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尽求利润最大化。他们狂热地追求价值的增值,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他们爱财如命,对自己的生活支出也要算计,不随便乱花。资本家当然也懂得享受生活,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就是他们建造起来的。特别是在交际场所,一掷千金、豪华住宅、独家游艇、私人飞机等,应有尽有。但是,这种生活上的挥霍,是一种炫耀富有从而获得信贷的手段,成了一种资本营业的必要,是交际费用的必需。生活上的挥霍,包含着小心盘算的贪欲,是为了获得更多。
资本家都是经营资本的专家,世界上的财富主要是由他们筹资、投资、组织、经营、管理创造出来的。没有他们投资设厂、组织就业、经营管理,就不可能有如此不断增加的巨大财富。不可否认,资本经营方式仍然是当代社会最有效的财富生产方式。资本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运筹策划和励精图治的劳绩不是常人所能负担的。
过去,我们总片面地认为,价值都是由劳动带来的,资本家是对劳动者的剥削者。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大错误。价值的创造除了劳动外,更需要资本、土地、技术因素的投入。资本等要素更有助于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更应该凭借其贡献获得价值的分配。只要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因素在分配中各得其所,就不存在剥削和被剥削的问题。
况且,当代的资本家已不仅追求经济价值,而且也要追求社会价值,履行社会责任。那些大资本家们不仅仅一如既往地追求经济价值的增殖,并采用高科技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赚取更多的钱,同时也日益重视社会价值的意义,要博取社会优良评价和影响的放大效应,除纳税外,还从事一些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取之于社会,回报于社会。在美国,拥有500亿美元资产、也是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拿出了291亿美元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机构;世界第二富翁巴菲特在2006年从自己的440亿资产中拿出85%用于慈善事业;香港首富李嘉城一直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截至目前已捐善款达80亿港元。
大资本家树榜样,小资本家跟进。一手赚钱扩业,一手捐款行善,已是当代资本家的风尚。因此,我们对他们的认识,应当转变观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