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只为启思,记之存档。
关于汉语与英语,个人的感受是:汉语善于综合,英语(也许还包括其他拼音文字)长于精细;汉语讲究规范,英语强调自由;汉语是收敛的,更重视稳定;英语是发散的,在自由、开放中快速演进。。。。。。也许两种语言能够有效结合才是最好的。)
从英文和汉字的对比看汉字的优越性
[作者:佚名]
一是归纳性差。
我有一次对一个美国人说,象中文说的星期一星期二,一月二月,英语为什么一点联系都没有,什么monday,duesday,什么january,fabrary,真让人难背。
那位美国人说,很好背呀!怎么难啦?我说,应当改进为weekoneweektwo或者monthone,monthtwo。
而且,中文的一月,二月是指的第一次看见月亮,第二次看见月亮的意思,信息量强,总结性好。
再比如说中文的汽车,马车,小汽车,卡车,火车,后面都跟着个车字。一个乡下来的老土冒,就算从未见过也不知道火车是什么东西,顾名思义是"冒着火的一种车",还是知道了一些信息。而英文却是什么car,train,cart之类没什么联系的词,都得分开背。加重记忆负担。
老土冒从未进过医院,但是看着各个诊室上的牌子,内科是治里面病的,外科是治外面病的,眼科是治眼病的,等等,瞎猜也能猜出来。可是英文,外科叫surgery,内科叫medicine,眼科叫ophthalmology,你们说这叫什么东西!肝炎,让人想到是肝那块地方发了炎,而相应的英文hepatitis和英文的肝liver没有一点关系!
二是信息量差。
任何一个科学专有名词的出现,英文都要有一个相应的词出现,于是大家又要背一番。而汉字组成的科技名词则带有更多的信息量。例如激光,英文叫做laser存储量比汉字多了一个字节,却看不出是光的意思。虽然外行人不知道阴极射线管,三极管,二极管,电感是什么意思,但从这些汉字中也能获得点信息。
有一个字的中间桥梁,使得学字时虽然辛苦一点,但是却省了学词的记忆时间。
实际上,一个中国的小学生在四年级时,学的字足以看任何中外名著的大部头小说了。我就是这样。英文的缩写比中文的缩写信息量也小得多。例如中共是中国共产党的缩写,英文的缩写是CCP。苏联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缩写,英文为CCCP,计算机的存储量与苏联一样,却含有更少的信息。
我看中文小说时,即使对植物学不懂,但是对于象"墙上长满了爬山虎,地上苦菜花正在开放,狗尾草随风飘荡"这样的句子,虽然这些植物一样我都没有见过,却还是有一种亲切感,一种美感。但是我看英文小说就没有这些乐趣了,只知道墙上长满着什么什么,地上什么什么在开放,什么什么正在随风飘荡,不查词典吧心里烦,查词典吧查出这些都是植物,有什么乐趣!
对于背单词这一点,英美的大学生都苦不堪言,一篇外刊的文章透露,一个英美医科大学的学生,要背五到六万的专用术语才能够毕业,记忆量非常大。这些术语翻成汉语,中国的大学生也要背,但是靠着字使得相应的信息量大,背的功夫就少。
在计算机出现之前,中文的书写与排版的困难都造成了极大困难,确实阻碍了中国文化及中国社会的发展,也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可是计算机出现之后,尤其是我们的后代都在小学就花三个月时间学五笔字型打字过关之后,这些困难就都不存在了。就算人生少活三个月,这算什么呢?象我现在这样在网上胡写东西,都弄得一些人觉得不可能我是一个人,觉得一个人不可能这么快就写出这么多东西,觉得我是一个组织,你说我有多得意!
再看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编写的发展。
最早的DOS系统,是要向计算机输入英文命令的,如要改为输入汉字命令,当然不方便。例如显示文件叫DIR,拷贝文件叫COPY。可是后来微软公司的程序员都觉得这样的行命令操作太生硬,太不亲切,人机界面太不友好。于是就出现了视窗系统,将生硬的英文单词改成像标显示在屏幕上,只须双击像标就可以做需要做的事情。这就是说,程序员们普遍认为像标比英文单词亲切!用像标取代英文是趋势!而汉字是什么?是像型文字!
也就是说汉字本来就是像标!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计算机这个怪物出现之后,文字的发展趋势是像型化而不是拼音化。
因此,现在再提汉字的拼音化就成了逆历史潮流而动了。现在的问题是英文要朝像型化方向发展的问题,而不是中文向拼音化发展的问题。将来的信息媒体,使得一部小说也全都是由像标和其它声音和图像组成。
关于汉语与英语,个人的感受是:汉语善于综合,英语(也许还包括其他拼音文字)长于精细;汉语讲究规范,英语强调自由;汉语是收敛的,更重视稳定;英语是发散的,在自由、开放中快速演进。。。。。。也许两种语言能够有效结合才是最好的。)
从英文和汉字的对比看汉字的优越性
[作者:佚名]
一是归纳性差。
我有一次对一个美国人说,象中文说的星期一星期二,一月二月,英语为什么一点联系都没有,什么monday,duesday,什么january,fabrary,真让人难背。
那位美国人说,很好背呀!怎么难啦?我说,应当改进为weekoneweektwo或者monthone,monthtwo。
而且,中文的一月,二月是指的第一次看见月亮,第二次看见月亮的意思,信息量强,总结性好。
再比如说中文的汽车,马车,小汽车,卡车,火车,后面都跟着个车字。一个乡下来的老土冒,就算从未见过也不知道火车是什么东西,顾名思义是"冒着火的一种车",还是知道了一些信息。而英文却是什么car,train,cart之类没什么联系的词,都得分开背。加重记忆负担。
老土冒从未进过医院,但是看着各个诊室上的牌子,内科是治里面病的,外科是治外面病的,眼科是治眼病的,等等,瞎猜也能猜出来。可是英文,外科叫surgery,内科叫medicine,眼科叫ophthalmology,你们说这叫什么东西!肝炎,让人想到是肝那块地方发了炎,而相应的英文hepatitis和英文的肝liver没有一点关系!
二是信息量差。
任何一个科学专有名词的出现,英文都要有一个相应的词出现,于是大家又要背一番。而汉字组成的科技名词则带有更多的信息量。例如激光,英文叫做laser存储量比汉字多了一个字节,却看不出是光的意思。虽然外行人不知道阴极射线管,三极管,二极管,电感是什么意思,但从这些汉字中也能获得点信息。
有一个字的中间桥梁,使得学字时虽然辛苦一点,但是却省了学词的记忆时间。
实际上,一个中国的小学生在四年级时,学的字足以看任何中外名著的大部头小说了。我就是这样。英文的缩写比中文的缩写信息量也小得多。例如中共是中国共产党的缩写,英文的缩写是CCP。苏联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缩写,英文为CCCP,计算机的存储量与苏联一样,却含有更少的信息。
我看中文小说时,即使对植物学不懂,但是对于象"墙上长满了爬山虎,地上苦菜花正在开放,狗尾草随风飘荡"这样的句子,虽然这些植物一样我都没有见过,却还是有一种亲切感,一种美感。但是我看英文小说就没有这些乐趣了,只知道墙上长满着什么什么,地上什么什么在开放,什么什么正在随风飘荡,不查词典吧心里烦,查词典吧查出这些都是植物,有什么乐趣!
对于背单词这一点,英美的大学生都苦不堪言,一篇外刊的文章透露,一个英美医科大学的学生,要背五到六万的专用术语才能够毕业,记忆量非常大。这些术语翻成汉语,中国的大学生也要背,但是靠着字使得相应的信息量大,背的功夫就少。
在计算机出现之前,中文的书写与排版的困难都造成了极大困难,确实阻碍了中国文化及中国社会的发展,也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可是计算机出现之后,尤其是我们的后代都在小学就花三个月时间学五笔字型打字过关之后,这些困难就都不存在了。就算人生少活三个月,这算什么呢?象我现在这样在网上胡写东西,都弄得一些人觉得不可能我是一个人,觉得一个人不可能这么快就写出这么多东西,觉得我是一个组织,你说我有多得意!
再看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编写的发展。
最早的DOS系统,是要向计算机输入英文命令的,如要改为输入汉字命令,当然不方便。例如显示文件叫DIR,拷贝文件叫COPY。可是后来微软公司的程序员都觉得这样的行命令操作太生硬,太不亲切,人机界面太不友好。于是就出现了视窗系统,将生硬的英文单词改成像标显示在屏幕上,只须双击像标就可以做需要做的事情。这就是说,程序员们普遍认为像标比英文单词亲切!用像标取代英文是趋势!而汉字是什么?是像型文字!
也就是说汉字本来就是像标!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计算机这个怪物出现之后,文字的发展趋势是像型化而不是拼音化。
因此,现在再提汉字的拼音化就成了逆历史潮流而动了。现在的问题是英文要朝像型化方向发展的问题,而不是中文向拼音化发展的问题。将来的信息媒体,使得一部小说也全都是由像标和其它声音和图像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