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楼市、股市、物价齐涨,理财热是一浪高过一浪,办公室里的小年青自不必说,连我退休多年的老岳母也最终抵不住“诱惑”,买了基金。
经济社会,多些理财的知识和技能,本身是件好事,中华民族之复兴,从大处讲,必然经历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才能实现,而所谓经济强国,如果没有强大的金融体系作支撑,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也难免有轰然倒塌的危险,经济大国日本“金融战败”至今仍未爬出泥潭,中国要走的路还很远,只会更艰难。然而,中国很多问题往往就出在“热”上,一热就变味,从一个极端走往另一个极端,以至于众多有识之士本意播下“龙种”,最终收获的却可能是“跳蚤”。
尽管中国正进入新一轮物价上涨周期,理财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但我确信,对于80%以上的中国人来讲,真正影响我们未来生活质量的绝不是如何“理财”,而是如何“生财”。毛老人家讲要抓主要矛盾,理财之于生财,对于资产小于500万的家庭,生财远比理财重要,特别是正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年轻人。我周围不少年轻人多的三、五万,少的不过三、五千,每天沉迷于股市动荡,一个“5·30”至今都没有爬起来。尽管股市仍会不断创出新高,但短期风险无疑越来越大,进入“深水区”,5000点之上只有投机价值,投资价值已经不大,如果说大盘从1000点到5000点的“流金岁月”都没能赚到大钱,凭什么反而在渔人收网阶段反而能得大利?至于投身楼市、期市,更是普通家庭的理财“禁区”。
人的一生中总是先学会爬,然后是走,最后是跑。前20年我们多半是学习投入,工作以后经济独立,要努力打拼学会生财,以应结婚、买房、生子之需,这个阶段就是有很多理财的机会,我们也常常抓不住,因为无财可理,甚至每月还要归还银行欠款。只有35岁,以至40岁以后,很多家庭每年有吃有剩,理财自然就提上日程,买基金也好,炒股票也好,多买一套房产或者商铺,或者其它投资也好,就水到渠成,人生进入第二个重要阶段。反之,如果事业根基不稳,并无生财之技,却钻理财之巧,很可能欲速不达,弄巧成拙。
生财之技是理财之道的根基,这个道理与由富致贵有同工之妙。因为不能掌握生财之技,自立都是问题,走尚且不稳,跑起来更易跌倒。以股市为例,所有上市公司每年的利润分红还抵不上所蒸发掉的手续费和印花税,也就是说股市的游戏规则已经决定了最终还是赚的人少,亏的人多,于是难免有人会把股市比成赌场,因为只有高手才能赢钱。与生财相比,理财显然更需要辨识世界风云变幻,行业潮起潮落,资讯真假互现,克服人性贪婪。这类似于高手过招,不仅需要强大的内力(资金实力),更需要超越常人的心智。生财与理财,更似浅水区和深水区,只有在潜水区积攒了实力,才可能在深水区游弋,有朝一日,才能到国际资本的海洋中搏击。中华复兴的过程中必然伴生成长这样一批金融英雄,但这永远都不可能会是全民的游戏。一般民众,有些闲钱,买买债券,购点基金,存点黄金,留点房产,有机会做些事业投资,已经足矣。毕竟生财才是根基,绝大多数人既不能把理财做职业,更不会把理财做事业。个人家庭不能围着理财转,国家亦然,没有实业根基的硬实力,金融杠杆的软实力也难以发挥,这点与弱国无外交类似。
冷静思考眼下的理财热,与前些年流行的“传销”颇为类似,当时热血青年能不为所动的有几?白手起家,迅速致富,自己做老板,于是乎,华夏大地千万人结网串联,如地下野火般禁而不止,十年后再看,真正赚了钱的有几?当下的理财热,宜做冷思考,特别是入世不深的年轻人,更应扎稳脚跟,关注生财立业。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