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如何聚人气、聚财气,大发展?


   应该象北京复原永定门,西安复原大唐芙蓉园、大明宫那样,重点复原中轴线上的应天门、天堂、明堂、天枢、端门、定鼎门、天津桥、天街、北城墙玄武门,使古都的皇家气质得以展现。洛阳所提的口号“把洛阳打造成宜居城市”是有点小家子气,因为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建成宜居城市,但任何一个城市想打造成象洛阳那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古都,是完全不可能的。洛阳只有把独一无二的好东西挖掘复原展示出来,游人愿意来,富豪愿意来,商人更愿意来,才会聚人气、聚财气,大发展。

洛阳斥资2.7亿元整治隋唐城大遗址宫城核心区

2007年10月06日 来源:新华网

 

河南省洛阳市政府计划投资2.7亿元,启动隋唐城大遗址宫城核心区拆迁整治工程。

    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是中国在“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重点保护的100处重要大遗址之一,也是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和大运河申遗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隋唐城大遗址宫城轴线核心区域分布有应天门、明堂、天堂、贞观殿等隋唐城的轴线标志性建筑,分布集中,保存较好,具有较强的文物保护价值和观赏性。

    据介绍,先期将启动明堂、天堂区域的拆迁整治。明堂、天堂建于武则天时期,20世纪80年代经考古发掘,中心柱础保存完好。明堂、天堂拆迁范围内现有居民拆迁户488户,涉及国有企事业单位12个,需拆迁面积7.8万平方米。

    应天门是一组宏伟的建筑群,1990年经考古发掘,夯土台基保存完好。应天门遗址周边区域,占地60亩,涉及企事业单位4个,需拆迁面积1.5万平方米。

    洛阳市政府负责人表示,隋唐洛阳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史和古代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洛阳市将结合大遗址保护、丝绸之路申遗以及洛阳市旧城改造等工作,实施隋唐城整体保护和旅游开发,精心打造隋唐城宫城核心区展示园区。

洛阳市市长郭洪昌:加强大遗址保护 彰显古都文化特色

 

洛阳市市长 郭洪昌

    尊敬的单局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非常荣幸参加这次学术盛会。借此机会,我就洛阳大遗址保护的一些做法、感想,向诸位作一汇报,以就教于大方。

   一、大遗址是承载人类文明的主体,都城遗址更是不断迭加、延续文明的物证,是时代人们精神的家园,体现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是民族的根基、历史的纪念碑。时至今日,大遗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无论从文化层面还是物质层面,都具有无可替代、不可再生的唯一性和最宝贵性,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洛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河洛文化的发祥地,当世界还处于洪荒时期,文明的曙光已在伊洛大地上出现。40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使之承载了中华文明最丰富的内容,当之无愧地成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享誉中外的著名古都。

     洛阳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早已被古人所指证。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其煌煌巨著《史记》中写道:“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北宋大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在诗歌中写道:“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从历史高度准确地概括了洛阳的重要地位。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使洛阳蕴藏了我国历史上最辉煌、最灿烂、最能够代表和反映中华文明成就的历史遗存。特别是在洛河沿岸、东西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了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以及邙山陵墓群等6处大型遗址,密度之高、规模之大、时间跨度之长,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罕见,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洛阳作为千年帝都而享誉国内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遗址的存在。这些价值突出的大规模遗存,是我国早期都城遗址最杰出的代表,直接揭示了中华民族和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全球一体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区域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城市的竞争,城市竞争越来越倚重于文化的竞争。大遗址是洛阳的文化之根、内涵所在、灵魂所系,体现了洛阳独特的城市个性、人文魅力、深厚底蕴,既是洛阳的宝贵财富,也是属于世界的珍贵文化遗产。做好洛阳片区大遗址保护工作,就是保护好我们的根,保护好民族竞争力,保护好我们赖以发展的文化资源,不仅对延续历史文脉、彰显城市个性、提升文化品位、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全国大遗址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示范作用。面对煌煌祖宗遗业、灿灿文化珍存,作为地方政府,保护好大遗址,我们责任重大、义不容辞。

二、岁月沧桑,洛阳城兴兴废废。真正意义上的洛阳大遗址保护,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以来,我们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不断探索城市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和有效途径,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在国家文物局和文物专家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关系,全面启动大遗址保护工作,使大遗址保护的规划、拆迁、展示及考古调查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健全机构,完善大遗址保护的长效机制。早在解放初期,国家大批文物专家进驻洛阳,对大遗址保护工作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大遗址保护协调、组织、督查力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立了高规格的大遗址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大遗址保护办公室,明确了政府主要职能部门以及辖区政府的职责,把大遗址保护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对涉及大遗址的各项工作,能够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了有效的保护机制。

    加强立法,把大遗址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洛阳片区的大遗址大多分布在城市建成区或城乡结合部。随着城市现代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基本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遗址外部环境威胁加剧,如果保护不善,这些大遗址将面临灭失的危险。为及时从法律上确立大遗址的地位,我市于2006年7月颁布了《洛阳市汉魏故城保护条例》,对汉魏故城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保护管理大遗址的职责,为汉魏故城遗址的保护提供了更加完备的法律依据。目前,《隋唐洛阳城保护条例》、《邙山陵墓群保护条例》已正式列入2007年度立法调研项目,二里头遗址、商城遗址、龙门保护区等保护条例也在积极探索之中,大遗址保护地方立法工作明显加快。

     规划先行,整体推进大遗址保护基础工作。20世纪50年代第一期城市规划时,我市采取“避开老城建新城”的思路,跳出隋唐城、东周王城和金元旧城三大遗址,避开白马寺汉魏故城、北部邙山陵墓群、偃师二里头、商城遗址,沿洛河向西发展,在文物古迹少的涧西平原地区集中建设工业区,既保护了重大历史遗迹,又拓展了城市空间,创造了全国著名的“洛阳模式”。90年代第三期城市规划时,我们采取跳出隋唐城向南发展的城市发展思路,变被动的单纯保护为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将22平方公里的隋唐城洛南里坊区作为非建设用城市绿地,把大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更加突出了古都特色、文化特色。

     在大遗址保护规划方面,从2005年起,我们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扎实做好大遗址保护的各项基础工作。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进行大遗址保护规划方案编制工作。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整体保护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并经国家文物局批复;隋唐洛阳城整体保护规划及里坊区详细保护规划业已编制完成,待国家文物局审核批准;汉魏故城整体保护规划即将完成;邙山陵墓群保护规划大纲正在编写。在编制整体保护规划方案的同时,委托西安文物保护中心编制保护展示方案,《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区保护展示方案》、《汉魏故城阊阖门遗址保护展示方案》和《偃师商城西城墙保护展示方案》已编制完成,并上报国家文物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区、汉魏故城阊阖门遗址、偃师商城西城墙保护展示工程已经全面开工建设。

     目前,正在进行第四期洛阳城市规划修编,我们积极履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把大遗址作为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认真考虑,力求处理好历史与现代、物质与文化、城市建设与城市文明的关系,找准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为有效保护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龙门石窟等文物遗迹,提出了跨越伊河、在城市东南方向寻求城市发展空间的办法,有效解决了文物遗迹保护和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以形成洛阳特有的城市规划形态。

     加大投入,为大遗址保护提供资金支持。洛阳片区大遗址点多、面广、线长,占据着洛阳市的巨大空间。由于历史原因,相当多的遗址被现代建筑迭压,保护难度大,需要资金很多。为把隋唐洛阳城建成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大遗址展示园区,我市自2005年底开始,累计投资1.2亿元,用于隋唐洛阳城里坊区周边环境的整治,对古城路北侧位于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范围内的古城、曹屯两个行政村的村民和乡镇企业实施整体搬迁,累计拆除不协调建筑物、构筑物10万余平方米,对部分区域实施了绿化保护。根据定鼎门遗址区保护展示工程需要,下大力拆除搬迁了6家乡镇企业,依法取缔了正在建设的高尔夫练习场项目。偃师商城西城墙保护展示工程用地和拆迁正在落实。筹资4.5亿元,先后对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潞泽会馆、周公庙、千唐志斋、汉光武帝陵、老城历史街区等文物保护单位的周边环境进行了大规模集中治理,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最近,我市拟投资3亿元,规划建设洛阳博物馆新馆,集中保护和展示洛阳的文物遗存。

     严格控制,着力保护大遗址的原生环境。无论是重大项目建设,还是城市发展,我市都把大遗址保护放在第一位,避开大遗址的核心区域。在项目建设上严格审批,以不占压重要文物遗迹为前提。洛阳市轮胎厂在前期规划选址过程中,发现隋代大型仓窖群,最终另选新址。洛阳新区建设过程中,发现了唐代水利设施遗址,市政道路主动为文物遗迹让路,对文物实施原址保护。在西工区瞿家屯发现了大型建筑基址,主动调整原建设方案,对文物遗迹实施有效保护。在东周王城发现了“天子驾六”车马坑等多处重要文物遗迹,放弃了原建设方案,在原址上建设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在大遗址范围内,对道路和城市建筑严格控制体量、风格,努力使之与文物风貌相吻合。在龙门石窟控制范围内,禁止建设超高、超大建筑,村庄建设整体后移;在安乐镇和龙门大道两侧,严格规定建筑的风格;在二里头遗址、商城遗址、唐恭陵,逐步实施村庄拆迁、后靠。通过以上努力,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城市建设和文化特色的融合,实现了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的共赢。

三、在多年的大遗址保护工作中,洛阳人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我们深刻体会到,大遗址作为资源,是洛阳的骄傲,是我们发展的优势,是历史赐予的不可多得、不可再生的宝藏。

      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强大动力。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对我市文物保护、特别是大遗址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国家首批确定的36处大遗址,洛阳占其四;之后,我市邙山陵墓群也被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保护的100处大遗址名单;不久前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明确将洛阳片区大遗址保护作为全国大遗址保护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先后多次亲临洛阳,指导大遗址保护工作。今年3月,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政府联合在洛阳召开大遗址保护现场会。正是各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重视,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强大遗址保护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科学规划,依法保护,是做好大遗址保护的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洛阳的大遗址保护被纳入经济社会统一规划,与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统筹安排、协调实施。但是,在60年代到80年代,由于历史的和认识的原因,在城市建设中,在一些区域发展中,没有很好地坚持文物保护第一的原则,没有很好地把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风貌结合起来,片面追求了经济发展,致使一些重要的遗址被占压,留下了历史的遗憾。教训从反面警醒我们,保护和发展大遗址,必须切实突出规划的龙头地位,严格依法保护大遗址。

    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是大遗址保护的坚强保障。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四个考古队长期在洛阳默默无闻地工作,对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古和研究,为大遗址保护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全新的数据。居住在遗址区的城乡居民,为大遗址保护无私奉献,舍弃了很多发展机遇和建设项目,承担了许多不应该完全由他们承担的责任。可以说,没有国家文物局的支持,大遗址保护就没有科学的发展方向;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就无法把大遗址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令人欣慰的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群众文明程度的提高,大遗址保护越来越深入人心,逐渐成为一种全民意识。

   文化建设为大遗址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河南省积极实施中原崛起战略,提出了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指明了洛阳文化建设和大遗址保护的方向。洛阳市第九次党代会确立了加快建设特色突出的文化强市的目标,对大遗址保护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通过强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大遗址保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洛阳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市文化品位明显提升,先后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大最佳魅力城市、欧洲人最向往的城市和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等称号。

四、伴随城市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如何科学地保护大遗址,如何科学地把握城市发展方向,如何把历史文化作为城市重要竞争力来发掘、利用,已成为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妥善解决这一问题,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下一步,我们将在以下方面作一些探索:

     一是抓好隋唐城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在全面普查和广泛论证的基础上,科学编制保护展示方案,努力做好隋唐洛阳城大遗址保护展示。在加强隋唐城里坊区保护的同时,结合旧城改造和污染企业搬迁,启动隋唐城宫城核心区域重要文物遗迹保护,先行启动明堂和圆型建筑基址的保护展示工程,重点展示中轴线两侧应天门、天堂、明堂、九洲池、北城墙等重要文物遗迹。今年10月底前完成宫城核心区域80亩范围内的十多家企事业单位以及600户居民的搬迁任务,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在宫城建成25万平方米的大遗址保护园区。二是抓好汉魏故城宫城区域重要文物遗迹保护展示。加紧筹建遗址博物馆,加快白马寺周边整治,使白马寺和大遗址保护展示区形成一个整体,精心打造新的旅游亮点。三是抓好二里头、偃师商城遗址公园建设,妥善安置被征地拆迁农民的生产生活,严格控制周边区域建筑,为大遗址保护留下充足的空间。与此同时,下大力保护好邙山陵墓群等文物遗址,积极探索周王城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虽然我们在大遗址保护工作方面做了一些积极探索与尝试,但由于我们自身的局限,我们工作中还有很多疏漏,我们的规划还不尽人意,我们的条件还有很多限制。希望国家文物局及诸位专家给予我们指导、支持、帮助,从各方面给予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