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一曲鉴丹心
——长篇组诗《旭日东升》观后
长篇组诗《旭日东升》首开以诗歌形式全面反映建党84年历史风云先河。作品以开阔的视野、翔实的史料和典型的事件,生动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艰难而又辉煌的革命历程,是一部具有史诗性质的重要文学作品,奏响了一曲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激动人心的伟大颂歌。
《旭日东升》的诗歌内容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曾以自己的勤劳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以自己的繁华与强盛而雄踞地球东方。但是,到了近代,这个伟大民族却远远地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列强欺侮的对象,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烈强瘛狂噬雄狮,神州无计躲神矢。十月革命传薪火,南湖游船树义帜。马列主义引征程,开启独立废有私。沉沉长夜已黎明,纪元一新风云。"(《中国共产党成立》)《旭日东升》开篇就诗化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并以坚定的语句揭示了革命的艰难、预示了最终胜利的到来。在随后的诗篇里,作者徜徉在中国共产党诞生、成长、壮大的历史长河中,以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发展的眼光,沿历史脉络,选择重大历史事件,以气势磅礴的笔法,描绘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者把握所处时代的历史方位,知党、忧党、爱党,抒发了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最炽热的感情。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期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84周年之际,《旭日东升》的创作意义深远。
84首组诗按时间顺序,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为题目,可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由《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政治协商会议》,共计32首,时间跨度2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五卅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等诗中有所表现)、土地革命战争(包括《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红军反围剿》等)、抗日战争(作品有《西安事变》《论持久战发表》《平型关大捷》等)和全国解放战争(代表作《大生产运动》《重庆谈判》《三大战役》)四个阶段,其间经受了1927年和1934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经过长期武装斗争,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革命胜利。
第二部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时间从1949年10月到1978年12月。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文化大革命和在徘徊中前进时期。作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真理标准讨论》,共计31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庐山会义》《粉碎四人帮》等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风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医治战争的创伤,恢复和发展经济,粉碎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国的封锁和颠覆活动。在国内领导全国人民,于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此后,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虽然遭受过严重的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第三部分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时间从1978年12月到现在。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前(1978.12~1982.8)、十二大到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前(1982.9~1991.12)、邓小平南方谈话到十四大以来(1992.1~1998.10)、党的十五大以来(1997.10至今)。诗作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构建和谐社会》,共计21首。包括《真理标准讨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9年政治风波》《邓小平南方讲话》《实践三个代表》《构建和谐社会》等。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经过十六大,迄今为止的28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坚持改革开放,紧紧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经济建设、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欲知大道,必先明史。"《旭日东升》的作者鱼茂胜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而他读得最多的是史书。早在上大学期间,他就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史、马列主义和毛泽东选集。参加工作后,处理完繁重公务之余,他仍挤时间坚持读完了《二十四史》。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他认真地学习了党建历史,做了大量笔记,萌发了写一组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84周年组诗的念头。
沧海桑田,岁月如歌。回首党的84年光辉历程,鱼茂胜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每一段艰难的历程悄然浮现在眼前,每一个闪光的名字依旧回荡在耳边。从2005年6月初到当月底,他完成了气势恢宏的84首纪念诗作,取名《旭日东升》,寓意着中国共产党正如朝阳般前途光明,充满无限希望和生机。
作为史诗性质的长篇组诗,《旭日东升》囊括了中国共产党建立84年来的众多历史事件,但作者在对史料的处理上轻重把握有度,繁简抒发有度。组诗节奏时悲壮,时欢快,时沉咽,时激昂。恰如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上经历了几多坎坷、几多劫难,但始终高昂着不屈的头颅,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84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从南湖船上的拳拳盟誓到南昌城里的一声枪响,从万里长征的惊世之举到革命战争的硝烟弥漫,从新中国成立的庄严宣告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日新月异,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力挽狂澜到改革开放的硕果累累,从抗洪抢险的伟大胜利到香港、澳门回归的扬眉吐气,从反腐倡廉的标本兼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坚定不移,从建国50周年的阅兵大典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到建设和谐社会......她领导全国人民用自己的实践和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古人云:"文以载道。"事实上,鱼茂胜的这组诗作在内容上并不是平铺直叙,记流水帐的,而是在叙事中表达了作者的观点。鱼茂胜不止一次地读过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本书就曾读了许多遍,每每读之他都会心潮起伏,激愤难平,胸口隐痛,对中国的软弱无能和列强的肆意欺凌难以忍受。在建党84周年来临之际,他用科学的发展观重温党史,比照中国近代史,又有了新的体会。
鱼茂胜认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已经与过去马克思、列宁所谈论的社会主义,包括与毛泽东所追求的社会主义,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仅是一个实现方法的问题,比如是用阶级斗争的方式,还是用发展经济的方式之类,早已遍及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乃至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甚至过去长期被认为是社会主义三大特征的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如今或者解释全然两样,或者地位大大降低,或者干脆不复存在。过去许多长期被斥之为资产阶级的东西,如今也都堂堂正正地列为我们现实的政策。像人权问题、依法治国问题、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问题,以及知识分子地位问题,等等。这种改变是社会主义的一种自我完善,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但如果不能从历史和理论上得到充分合理的解释,今天的改革就难以真正进行,社会上任何风吹草动甚至都可能造成一些人在政治上的摇摆与动摇。《旭日东升》紧扣历史风云,作者以中国共产党忠诚战士的革命情怀,圈点建党以来走过的不凡历程,因而使组诗的内容和基调都熔铸着无可比拟的思想情感,气贯山河的豪迈气派和炽热深沉的战斗豪情。
《旭日东升》的艺术特色
诗是强调音乐性的文学形式,这种强调在外部形式上体现为诗歌的形:讲声韵,诗有韵角,讲平仄,同时,分行分节,这样诗歌的音乐性、旋律、音步、节奏都在外部形式上得到强调。
《旭日东升》探索了以诗歌形式再现建党历程的艺术创作之路。艺术形式上表现为古体诗的形式,但也没有完全严格遵循古体诗的形式。作者兴之所起,笔端云涌,形式服务于内容,力求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全诗气势磅礴,基调雄浑,张力十足,形成了深厚、强烈的夺人艺术魅力。充满了斯人当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主义气概,也是鱼茂胜张扬自我人格精神的力作,是一扇能贴近体会他思想内涵的窗口。作品在艺术特色表现上,首先是叙事抒情的真实性。深入地观察现实,并对现实进行集中、客观、真实地描写,这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最基本的特征。《旭日东升》组诗中这个特征最为明显。
以叙事为主的诗很容易陷入滞涩、枯燥,是很不容易写好的。但是作者却能把它写得鲜活自然,真切流畅,很有一种夺人的艺术力量。其原因是作者融注了他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强烈感情。《北伐战争》首联即直抒愤慨之情:"北洋匪邦应刀剐,国共合作兴北伐。"真是一声呐喊,气势非凡。颔联紧承首联以"铁军指处如破竹,工农揭竿成披挂",进一步形象地刻化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义之师的雄壮威武,对人民群众的力量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循着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颈联笔锋一转,"右派政变‘四一二’,手足相残翻血花。"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影响,国民党右派势力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动了反革命政变,窃取了革命果实,建立了新的军阀统治,轰轰烈烈的
北伐战争以失败告终。但作者并没有一直低沉下去,尾联以豪迈的诗情写道"蟊贼窃国辱当涤,苦寒奋勇摘榆荚",对国民党反动派强烈谴责,对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的不曲斗争热情歌颂,诗篇是很有感情和艺术概括力的。
和其它任何文学作品相比,诗歌具有更为强烈的抒情性。藏克家认为在诗歌的旗帜上应写上"抒情"两个大字,而且"叙事诗也不能忽略这个特点。"《旭日东升》的84首诗就是作者在短时间内写成的。作为一县之长,鱼茂胜把全身心精力投入到火热的蒲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在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的关键阶段和党的84岁生日到来之际,作者处于异常的激动之中,他静下心来读书,潜心研究党的历史,从中学习、借鉴经验,汲取力量源泉。《旭日东升》就是他抒发对党深厚感情的读书笔记和学习体会。
鱼茂胜自谦地说他的诗"韵味"不多,但我们却从这些如家常话的句子中感受到了一种高远的意境,一种巨大的感染力,这就是古人常说的"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
鱼茂胜诗词的大境界、大气魄,是他人格最生动的体现。人格的形成与人的经历有关。20世纪50年代初,鱼茂胜出生在白水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伴随着新中国建设的脚步、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三年困难时期、十年动乱岁月、改革开放年代,党和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巨大变化都在他的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印痕。
作为农民的儿子,鱼茂胜秉承了父辈们任劳任怨,乐于奉献,不懈追求,忠诚事业的优秀品质。参加革命工作数十年,他总是抱着"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的思想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忠诚自己所从事的伟大事业。这样的人生经历,构成了《旭日东升》的另一个艺术特点:全诗洋溢着一股蓬勃向上的冲力。
一般情况下,诗词采用形象的思维,取一种向前的姿态(不是说诗不源自生活,也不是说诗不需要经验)。这种姿态使其与将来建立了某种联系,拓宽了人们的想象空间。《旭日东升》组诗的特别之处就是采取了由后向前的姿态,这种姿态从历史深处向现实延伸,不仅仅记录了历史,而且有一种蓬勃向前的冲力,使人读诗后有醒悟,有深思。以组诗的形式描写党的历史事件,生动而不枯燥,鲜活而不呆板,这种写法充分体现了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和深厚的文学底蕴。
皖南事变中,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蒙受了极大的损失,作者悲愤地写道:"江南一叶千古冤,亲痛仇快手足残。顽匪反共设陷阱,壮士临危战益坚。"这正是当时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党错综复杂的矛盾反映。然而全诗并没有笼罩在这种低调的情绪中,而是充满了斗志和革命必胜的信心。"人民一心反投降,狗彘不食哭凄惨。裸袖揎衣志更决,新军重建红旗展。"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政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从事的是光明和正义的事业,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因而最终会取得胜利。这首诗中,有揭露,也有歌颂,揭露得淋漓尽致,歌颂得旗帜鲜明。
《旭日东升》组诗的语言很有特色。首先是凝炼概括。可以想象,中国共产党在她84年的历程中,要遇到多少曲折和风雨,要有多少可歌可泣的人和事,而组诗却要求以很少的字句,概括巨大的内容,既要说得少,又要说得好。比如"美帝侵朝露爪牙,欲起战端衅中华。"(《抗美援朝战争》)只14个字就把侵略者的嘴脸揭露出来,使其险恶用心大白于天下,对事件的起因交待得十分简洁明了。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颈联,"山岳起舞水欢笑,开国大典奏凯歌。"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彻底摆脱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步入了伟大复兴的轨道。面对这一纷繁的历史盛事,作者截取了开国大典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主画面,思维又发散联想到祖国山川、河流的起舞、欢笑,其内涵是形象地表达了中华儿女发自内心的喜悦心情。
其次是生动准确。"日军疯狂急侵华,蒋邦居奇忙分瓜。"(《八一宣言》)一个"急"和一个"忙",上下对应,生动准确地揭示出了当时中国面临的外兵压境而内乱不休,卖国主义横行的严峻形势。换成其它的字眼,就不太恰当。类似这样的例子,在组诗中是很多的。大都在动词上下功夫。如《平型关大捷》:"号角一声撕长风,骨腾肉飞战已酣",用一个"撕"字充分显现出了八路军的英勇,用"腾"和"飞"字表现了战斗的激烈和敌人不可战胜神话的破灭。又如《中央红军长征》:"乌江天险从飞渡,金沙恶浪揖谦恭。啮雪吞毡寻常事,眠霜卧雨亦从容。"这两句以拟人手法交待了红军抢渡大渡河和过雪山、草地的经历,颈联中"从"、"揖"两个字用得特别好,表现了红军虽处逆境,却仍然保持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气魄让大自然也敬服。而颔联中"啮雪吞毡"、"眠霜卧雨"遣词极其准确,力透纸背地刻画了红军所处环境的艰苦。总之,生动准确的语言,加之高远深刻的立意,使全诗显得气度非凡。
有人认为鱼茂胜的作品不好读懂,诗中有许多生僻字词。这实际上是组诗语言上的又一大特色:古典朴实。文字是记录历史的符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全民族每个成员的共同财富。不了解中国古典文化,不懂得汉字的含义,将无法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陕西白水历史悠久,文字之祖仓颉在此造字,开启了人类文明之先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也许是深受故土历史文化的熏陶,在字词的运用方面,鱼茂胜是颇有功底的。早年工作期间,他一直订阅《读来读去》和《咬文嚼字》等解文释义类刊物,每期都认真学习,汲取了大量营养。在杂志刊登的15000字的测字表上,要求标注出读音、写出含义,然后再组一条成语,鱼茂胜曾经写对了14860个。
《五卅运动》中"神州大地多獉狉,猰貐常藏山毛榉","獉狉""猰貐"都较生僻,前者发"zhēnpī"音,是"草木从生,野兽出没"的含义,后者读"yàyǔ",是"一种吃人的野兽"。还有的字词很容易认出,但含义却与字面意思大相径庭。《南昌起义》中"孑遗擎旟驱牛鞅","孑遗"指的是"残存者","牛鞅"的含义是"牛拉东西时架在牛脖子上的器具"。
最后是注重成语运用。汉语历史悠久,成语十分丰富。《旭日东升》组诗中大部分诗作都有成语出现,有的竟多达五六个,全文则多达一百多个。诗人恰当地运用成语,不仅使组诗形象生动,也使组诗更加富有意境。
《邓小平逝世》中,作者用"克尽厥职"赞颂邓公为革命事业忠于职守,鞠躬尽瘁;用"攫戾(juélì)执猛"刻划出他面对艰辛,英勇无敌的形象;用"谋无遗策"表达邓公考虑事情的精密周到。用"九合一匡"总结邓公卓越的治国才能;用"安老怀少"表明在邓小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已走上了康庄大道,人民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用文字凝固住往昔岁月,将风雨烟云点化为金石!中国共产党从历史中走来,并大踏步地走向未来,这就是《旭日东升》的最大艺术创意。
《旭日东升》的思想蕴含
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往往也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以呕心沥血的诗篇反映时代精神,表现人民的呼声和愿望,高度关心时势、政治,魂牵天下忧乐和民间疾苦。
《旭日东升》组诗蕴含诗人忧党、爱党的思想内容。唐代诗人杜荀鹤在《泾溪》一诗中说:"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首诗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处险未必险,反而可能寓安于其中;居安未必安,反而可能藏险于其中。推而言之,居安时应当思危,思危才能有备,有备才能克服危险,消除隐患,从而长期居安。
在《旭日东升*序言》中,鱼茂胜袒露心迹:"中国共产党是古往今来最为伟大的政党,在她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解放斗争的彻底胜利,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她的奋斗历程中,有非常骄人的成绩,也有十分痛心的教训......"
新形势下,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党确有堪忧之处。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图谋。由于长期执政,党内一些人产生了脱离群众、固步自封等倾向。一些党员干部放松世界观改造,经受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独断专行、软弱涣散问题突出,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现象蔓延。如果对这些问题不重视、不警惕、不解决,党就可能走向垮台。
鱼茂胜对此有着十分清醒地认识。在《1989年政治风波》中写道:"国际气候雅雀啭,自由思潮大泛滥。反党恶风不收敛,鱼目混珠布流言。潜图问鼎托妖巫,山鸡舞镜孔雀怜。以汤沃雪阴谋溃,治理整顿再扬帆。"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他又写道:"绳愆纠谬担大纲,声振林木道规章。泼水不得弃婴儿,改革必须走康庄。四项原则毋疑惄,十步芳草争琅琅。绳其祖武继往来,深根固柢天地长。"
共产党员是党肌体上的细胞。细胞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机和活力。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站在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自觉增强党性观念,为党分忧,为党争光。"弸才亮节增党性,抱宝怀珍志弥刚"(《三讲教育》),"立党为公永不败,日月经天银河旸"(《实践三个代表》),"禀持宗旨不忘本,执政为民敢称雄。"(《先进性教育活动》)。这些肺腑之言都是作者忧党、爱党情感的真实流露。
爱国爱民思想贯穿《旭日东升》组诗的主线。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来之艰辛,来之不易,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作者用了较多笔墨回顾这一历史。如《八一宣言》《西安事变》《论持久战发表》《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这种爱国主义思想倾注了作者真挚火热的感情。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党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作风有关,但组织制度、领导制度方面的问题更为重要。"官僚主义多弊端,盘根错节实难逭。柔茹刚吐如人治,墨守成规不可言。"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中,作者分析这一重要政治体制改革后得出"谋谟帷幄须更制,盘水加剑多美奂"的观点,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
"以德治国"是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所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决策的重要意义,尾联"以德治国长安泰,阳春有脚九州红"很有气势,作者深有感触──正是这一治国方略的实施,才使国家长治久安,神州大地处处春色满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第84首《构建和谐社会》中"景星麟凤祥云生,民和年丰穆如风。经济发展财富流,社会公平文明钟。敬老尊贤能扶倾,济世安人可承平。湖光山色皆自然,鸟语花香万物兴",就真切地表达了作者企盼国富民强的美好愿望,爱国爱民思想在组诗中达到了高潮。
作者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接受的是传统的革命教育,在《周恩来、朱德、毛泽东逝世》中,"一曲哀奏悲亦壮,万人同泣天柱丧。殚精竭虑任劳苦,鞠躬尽瘁为党忙。恩情不尽东逝水,千里悲风护魂芳。三公去处天地恸,九州哀苦国有殇",就表达了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在《粉碎"四人帮"》中,"震震洪门默人群,块垒难消影难焚。阴霾无阻新芽发,万民欢腾除国贼。昏鸦惊目睛似鳄,埋石锦心孕蓓蕾。人民断然行正义,光风霁月清芬纯",则表现了对阴谋家的憎恨和对人民正义之举的欢呼。
组诗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忘记历史就是背叛。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历史,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旭日东升》组诗在整体反映党史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方面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党的思想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和党的作风建设三大方面内容都有涉猎。
即便单就一首诗来讲,其所涉及的范畴和思想也是十分广阔和深刻的,作者一般都要交待事件发生的大背景及与这一事件关联的人和事,对事件本身作者通常也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雄文巨著推毛选,九州春晖耀山巅。训练强兵动鬼神,指麾能事回地天。普及马列酬主义,武装思想宣金言。预传籍籍有辉光,有劳青史书永年。"(《毛泽东选集》)一代伟人的作品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能用一首诗高度概括,作者如果没有仔细阅读过毛泽东的作品,没有一定的政治水平和文学功底,这样的评价是根本写不出来的。
在《旭日东升》这部反映建党风云的恢弘巨作中,作者不仅客观反映了党的艰难曲折历史,也表达了他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独秀诵吟金粉泪,秋白盲动应自裁。"(《党的六大》)"阴贼到处煽阴火,极目‘组阁’筹舆论。"(见《批林批孔》)这些诗词反映了党在不同时期遇到的挫折和失误,但是她能正确面对,认真纠正自身的缺点和错误,这正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之处。"狗行狼心弄峥嵘,恣意内战折股肱。"(《西安事变》)在民族生死存亡之机,作者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担忧,对"攘外必先安内"的国民党蒋介石不顾民族大义,一味坚持内战的行径表现出了极大的愤慨和谴责。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旭日东升》组诗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为党的思想建设鼓与呼。针对大跃进运动,鱼茂胜诗云"经济规律勿容改,浮夸焉能上泰山";针对社教运动,他指出"一旦认识存偏差,往往行事绝对化";在《批海瑞罢官》中,他表明观点"罢官不是大毒草,独树花开矞矞明"。1997年2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地位。在《党的十五大》中,诗人叙事完后,由衷地写道:"念念心心毓文明,新元已露杲杲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的主要任务。邓小平南巡讲话对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诗人激情地写道"吞舟之鱼攘臂呼,南方谈话振林木。基本路线不动摇,众虎一心图要务。‘三个有利’鉴珠玉,四项原则铸基础。发展才是硬道理,殚精毕力正坦途",高度概括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所蕴含的思想解放大加赞扬。
诗以言志,诗以达情。《旭日东升》组诗凝结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公仆情怀和赤子丹心,舒卷着中国共产党84年的时代风雨,映现着人民群众的热切心声,昭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民公仆的赤子情怀
诗如其人。《旭日东升》的创作者鱼茂胜不仅是名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一名深得一方百姓爱戴的政府官员,撷取他的点滴人生经历,也许可以折射出这位人民公仆对待事业和百姓的赤子情怀。
1977年,在三尺讲台执鞭5年的青年民办教师鱼茂胜参加了"文革"后的首届高考,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北农学院。在知识的殿堂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担任了3年班长、系学生会学习部长。198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被分配到汉阴县从事基层乡镇工作。
广阔的农村天地里,鱼茂胜踏踏实实地工作了3年,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1984年11月,经省委组织部考察,调任省委机关老干局工作。在这里,他多次调研老干部的待遇落实问题,推介老干部老有所为典型,足迹踏遍了全省80多个县市,对县域情况有了全局的印象。1987年9月到1989年7月,他在省委党校举办的"中青年干部经济管理班"系统学习了两年,对经济建设有了深入系统地研究。
1993年5月,鱼茂胜到留坝县挂职任副县长。刚来时,全县公安队伍一盘散沙,在汉中公安系统开展的"创佳评差"活动中名列倒数第一,群众怨声载道。鱼茂胜从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抓起,同时想方设法改善办公条件和干警的生活条件。他走遍了全县所有的派出所,认识了所有的干警,每当案件破获后,他都亲自赶到现场鼓励。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到1993年底,公安队伍面貌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全市排名上升至第六名,到1994年底跃至第四名,步入了先进行列。
留坝县是个典型的山区县,在全县19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耸立着3000多座大山,严重阻碍了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党的声音不能及时传播到这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单调匮乏。鱼茂胜下决心改变现状。这可是件"啃硬骨头"的艰巨任务,当时县城人口只有一万多,加之资金缺口很大,许多人都认为不可能实现。鱼茂胜跑省市争取资金,跑省外考察设备,集全县之力,于1994年春,在汉中市首家实施了"有线电视工程"。
鱼茂胜在留坝县没有亲友,3年多时间总共回了3次老家,加起来还不到8天时间。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分管的计生、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政绩显著。他不怕得罪人,在全县大会上点名批评落后乡镇领导,以雷厉风行的作风迅速实现了计生工作"三为主",1994年通过了省级验收。他顶住说情风,刹住了乱占校产歪风,解决了医院药价虚高问题,分别对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了严肃处理。
一个人,只要做了有益于人民的事业,人民就不会忘记他。2004年9月,调离留坝8年的鱼茂胜再次回到这里,由于路上耽误,晚上10点多钟才到达县城。下车后,县上十多个部门的领导和许多闻讯赶来的干部群众顿时迎了上来,原来他们得知消息后就一直等候着......这样的场面何等感人!时间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为官者的人品和政绩。留坝人民永远记着这位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为山区发展洒下汗水的好儿子。
1996年10月,一纸调令飞来,鱼茂胜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他所热爱的巴山蜀水,来到了名贯三秦,素有"陕西粮仓"之称的秦东大县蒲城,先后担任副县长、常务副县长、县长职务。
古人讲,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无论走到哪个地方,鱼茂胜都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实践着共产党员一心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1997年,鱼茂胜在蒲城度过了一个难熬的夏季。由于县城供水不足,他不得不经常晚上两三点钟起来打水。由此,鱼茂胜想到了群众的"吃水难"。他和时任县委副书记张秋梅、县供水总站站长任明虎一起调研,经县政府办公会议同意,确定了供水改造实施方案。供水系统职工纷纷集资,解决了资金不足问题。经过128天的苦干,1998年6月24日,工程比原计划提前7天顺利完工,全县日供水能力由原来的1.3万吨提高到1.9万吨,解决了县城居民和沿途群众的吃水难题。
在蒲城任职期间,鱼茂胜有5年时间分管农口工作,他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颇有建树,被群众亲切地称作"农业县长"。
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方面,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优化果园结构,提高果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畜牧业,扩大养殖小区建设,使其由副业型向主业型转化,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化,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最终使蒲城变成粮食大县、果业大县和畜牧强县。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鱼茂胜千方百计从省上筹措资金,完成了韩河抽水站、龙阳抽水站的改造,实施了桥陵节水灌溉工程,田间配套二期抽黄工程30万亩,极大地促进了全县农业生产。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鱼茂胜对"绿"情有独钟。20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路边、渠旁的树木大多被砍伐一空。为了改善蒲城的生态环境,他和县林业局长何会民一起调研,提出用改革的思路,采取"渠路绿化权拍卖、租赁、承包,有偿使用"的机制,用3年时间实现平原绿化工程。1998年春,新机制在党睦镇试点取得成功,当年全县一举拍卖渠路绿化权600余公里,到2001年底,全县实现了渠路绿化2000多公里,栽植树木1亿多株。新机制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先后被上百家媒体报道,其经验得到了国家林业部的认可和重视。
蒲城人素以大气著称,当年国家鼓励贷款创办乡镇企业,蒲城人一马当先,大搞快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作出关闭"十五小"企业的重大调整,一大批乡镇企业关停,蒲城人蒙受了巨大损失,相当一部分来自基金会的贷款难以收回,全县金融秩序危机四伏。鱼茂胜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多次强调要注意基金会问题的严重性。1998年1月,县上提出了"压缩规模,只收不贷,加强管理,逐步萎缩"的工作思路;同年9月,当省上正式安排清理时,蒲城县基金会规模已由最初的6.8亿元降至4.9亿元,确保了大局稳定。清欠工作困难重重,鱼茂胜以超凡的胆识投身其中,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得罪了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在内的不少人,可他问心无愧。
蒲城人是理性的,他们对这位敬业爱民的人民公仆充满理解和信任。2004年7月,在全县76万人民的期望下,鱼茂胜通过县人代会选举,以全票当选为蒲城县人民政府县长,开始了他驾驭县域经济的重要历程。职务变了,可鱼茂胜始终把自己视为人民公仆,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兢兢业业地扎实工作。
蒲城的县情到底是什么?刚上任,鱼茂胜带领县上有关部门领导,历时1个多月,对全县进行了调研,通过对蒲城农村贫困状况的走访、调查,得出蒲城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先进和落后两个极端并存,相互游离,总体上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
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意识到落后。蒲城要发展,就要使发展思路符合蒲城实际,使蒲城的发展脚踏实地。在调研的基础上,鱼茂胜提出了蒲城"三化"发展战略思路,即主抓"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实现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如今,全县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项目建设为龙头,正在努力实现着富县强民的宏伟目标。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主抓全局性工作的同时,鱼茂胜从来没有忘记群众疾苦,总是想方设法解决他们遇到的生产生活困难。
高阳镇复升村群众生存条件恶劣,生活困难,他带领有关部门领导,从镇政府天不亮出发,步行两个多小时赶到村里,逐户了解情况,帮助解决了吃水、交通、教育和农业发展等问题。如今,复升村已初步改变了贫困面貌。
洛滨镇里洼村初中生陈宏霞放学回家遭遇车祸,因无钱治病,家庭陷入困境。鱼茂胜了解情况后,向时任县委书记的张建华汇报,他们个人多次捐款,并发动乡上干部、学校师生和社会力量捐助,还联系县妇联、民政局等部门,经过多方努力,终于为陈宏霞治好了病。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鱼茂胜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的事例枚不胜举:抗美援朝老战士曹永茂政策落实问题,东陈镇白起寺村五组群众因涝整体搬迁问题,陈庄镇南冈村五组胡芳姐弟上学问题,原马湖乡老教师韦宏达家庭发展养殖业缺少资金问题,还有残疾人就业及其子女上学问题等等。
耕耘蒲城近十年,鱼茂胜以其学识、能力、工作经验和人格魅力赢得了蒲城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一位退休老教师曾写诗赞曰:
蒲地田畯近十秋,青丝日稀白发稠。
寒暑穷乡访渔樵,春夏僻壤去民忧。
兴水保土荫农桑,传经送道富黔首。
珍肴玉液非吾愿,饮马筹币何言休。
从黄土高原到神农故里,从汉江之滨到古都长安,从巴山蜀水到黄土高原,鱼茂胜走过了生命中的轮回,他给自己的人生画着一个很大很圆的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