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管理者的工作之争应该提倡还是禁止
【原文】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侑⒊7』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要争也就是比赛一下射箭。在比赛射箭时,开始前先要彼此鞠让,结束后还要彼此致意举杯共饮,即便是彼此相争,也是君子之争啊。
【评析】
从这句话来看,孔子是不主张人们争辩的,而且如果你完整地学习过《论语》就更会发现,孔子不但不主张人们争辩,甚至不主张人们多言、善言,希望人们慎言、少言、不言。比如孔子在《论语》中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⒈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⒋24』,“讷于言”就是“说话迟钝、谨慎”的意思。有人说,雍也这个人有仁德没有口才,孔子听说后,立刻说:“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公冶长⒌5』,意思是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能言善辩往往会招致别人的讨厌,以至于别人不能知道他的仁德,所以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此外,孔子还在《论语》中说:“仁者,其言也讱。”『颜渊12.3』、“刚、毅、木、讷,近仁。”『子路13.27』、“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15.27』、“恶利口之覆邦家者。”『阳货17.18』等等。
不过,如果因此就认为儒家思想都是主张慎言不善辩的,那就又大错特错了,比如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被称之为“亚圣”的孟子,在诸子百家中就是以好辩、善辩而著名,他的词锋锐利、逻辑严谨,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如果说儒家思想由孔子开创,那么发扬之功,就该归于孟子。唐代大儒韩愈曾著书推崇孟子尽得孔子真传,以善辩之能,驳异端斥谬论,影响后世深远。
从管理的角度来说,我个人是赞赏善辩的管理者的,我觉得,善辩应该是一个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一个不善于辩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管理者是很难有效地管理部下的。尤其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更强调人与人的平等对话和沟通,强调信息的及时传送与交流。比如说,在广东的外资企业,不但工人来自全国各省,客户遍布全世界,连管理者也是几个国家的职员一起工作,如果一个管理者连流畅敏捷地表达自己都做不到,显然是无法胜任工作的。
在企业管理中,争论是必要的,但也不是争论越多越好,尤其是对于争论的方式必须加以注意,否则,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整天不干实事,都把精力花在开会、争辩上,那么对这个企业来说,将是一种灾难。不恰当的争辩,会扭曲管理者的心态、恶化同事间的合作、破坏企业健康开朗的工作气氛。管理者之间的争辩,一定要像孔子所倡导的那样,是君子之争,而不是小人之争。
什么是企业管理中的君子之争呢?第一条,就是争论的内容必须是就事论事,只针对工作中的问题,而不争对工作中的人,更不要抓住对方的态度做文章;第二,争辩的时候,态度要温和,言辞要礼貌,不要言辞尖刻,更不能骂人;第三,即便对方态度恶劣,言辞不妥,也不要降低自己的素质,以毒攻毒地回应,对于不友好的争辩,一笑了之,不必回应;第四,对于不同的观点和方案等,只要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不要反复强调,更不要在争辩一件事一个方案的时候,扯到从前的某件事某个方案是怎样的,那样会没完没了;第五,在工作中的争辩,一切应该以怎样最有利于工作为出发点和归属,要善于与同事妥协,在辩论中接受不同意见的可取之处,要懂得尊重不同的意见;第六,工作中的争辩只能在企业对该问题的处理还没有做出明确的决定之前,一旦企业做出了决定,不管是否与自己原来坚持的意见相符,都要无条件地接受,并按照企业的决定去做;第七,工作中的争论,要起于工作,止于工作,不管争论得多么激烈,争论完了,就要完全放下,不要存放在心中,积起怨气,那样不利于工作,也不利于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