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管理体系的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注:本文由易管理网(www.e2i.com.cn) 首发,非合作媒体或网站转载请注明:易管理

 


流行并不意味着正确,正确也并不代表权威。

 

从2005年开始,市场上曾出现过几部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企业管理基因的书籍,市场反响还不错,比如《中国式管理》、《大易管理》等,联系及一些研究中国管理、分享中国经验与分析中国企业经营案例的著作与观点,比如《M理论》、《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H自组织理论》等,通过系列的翻阅,笔者从中发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尤其是对探索中国管理哲学与体系构建、尝试的人士而言,更值得注意。

 

一、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但习惯性地被从古书与古人言行中寻找答案

 

管理从文化中寻找灵感、基础与解释是没问题的,但目前大多试图构建中国管理哲学与理论体系的学者、顾问或实战派们基本上都是各有流派,易学、儒学、兵法、法家、佛学等各类先学都有鼓吹旗手,而各流派立论的基石基本上是以先秦大家的著述与观点为主体构成的。

 

人们最擅长的是截取先辈某一段言论或者某种行为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论证依据,或者是借用国外某一位哲学家、心理学家或某类学者说过的某句话来表明某本古书的权威性,但很多时候被引用的这些语是否就能作为有利的证据,并让人信服,恐怕显得有些苍白。翻阅《中国式管理》一类书籍,这样的例子很多。

 

二、复古倾向过于严重

 

文化、价值、精神、信仰等高频度出现的词语确实也是目前国人遭遇的普遍社会问题。一些人便回到遥远的古代文化中寻找寄托与救赎。由于从古文化中能发现很多对应于现代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论述,加上其散发的神秘性又可以给人无限遐想,因此,便成为某些人追捧的对象,尤其是那种越古老的东西,史书上没有记载而突然从某个地方出土。但这些古代的东西是否能成为现代社会的指引,尤其是仅仅捧着先秦卷帙浩繁的著述进行现代传道,其可行性却乏人追究。但确实有人通过此途大赚了眼球与货币。

 

如果有人对古人的某些言论表示不敬,一些XXX专家或“大师”立马会脸红脖子粗,甚至于大拍桌子。实际上,全球化时代,我们继承的应该是全人类的遗产,包括东方的与西方的。即使是民族复兴旗、文化复兴号角的吹响,陷入古代文化的泥潭,还可能让我们无法自拔,反而南辕北辙,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三、否定自由、个性、自主、民主思想

 

无论是《中国式管理》等著作中,还是在一些探讨中国管理的沙龙、论坛上,观察者都能听到一些肯定封建皇权的言论,反而认为西方的民主、自由制度将人变成了自私的动物。

 

事实上,西方人文精神的发达,以及多元化实现道路的保障,使得西方人对个性和自由的追求,对价值实现的追求,远甚于对权力的追求。“官本位”思想即是中国文化长期以来催生的一种副产品,比如这类糟粕性的东西,也被打包到中国

 

一些跨文化与管理的学者认为个人主义使西方人缺乏集体观念,无法协调个人与组织的目标。事实上,欧美社会在倡导个人主义的同时并没有抛弃对集体的责任。翻阅一下二战史、看看各国遭遇灾难时国民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了,而在传统中国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国人,却经常性地出现军阀割据、国土沦丧、四分五裂的“小团体”现象。

 

四、遑论中西文化之优劣

 

文化有优劣吗?一些人可能会用文化延续时间长短来判断,其实这种判断的武断性是显而易见的,就拿中国文化而言,也并非儒释道等流派,在众多少数民族中还存在其他文化分支,难道视而不见。再者即使在我们宣扬的传统文化中,也并非只有一种口径,相互冲突的文化分支也是很多的,比如法家与儒家在某些方面的观点是相悖的。

 

再者,中西文化各自诞生了经典人物,以哲学而论,中国有老子、孔子、墨子、庄子、王阳明、朱熹、熊十力等,西方也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所德、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大家。

 

另外,一些批判“中国式管理”的人士同样犯了一个批评对象不明不白的错误,统计现有文章,大多都将口诛笔伐的炮口对准了曾仕强教授的《中国式管理》与相关言论展开猛轰。其实曾教授不过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人的一些特性对国内的机构、人的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已,或者说不过一家之言,“中国式管理”不过是其提出的一个总结性的概念而已,以便对数十万字的论述予以概括,同时这种概括也方便了紧接着展开的市场传道。

 

其实,即使在《中国式管理》通篇文字中,作者并没有明确地说明在中国进行组织管理应该怎么做,也没有建立成型的中国管理体系。最终不过是将一些对文化、管理、人与组织的探讨与思考用平实的语言跟人们讲了出来而已。如果学院派与实战派们还纠缠于此念念不忘、穷追猛打,恐怕无论是于中国企业管理突围与国内中小企业管理支持,还是对管理变革,都是一种资源与时间的浪费,徒增加了一叠叠铅字敲出来的铜板纸,或者是一张张网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