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国对华尔街公司进入国内金融市场的态度进一步松动,而贝尔斯登(BearStearns)和中信证券(CiticSecurities)刚刚宣布的相互持股计划对此提供了最新佐证。
华尔街投行巨头之一贝尔斯登及总部在北京的中信证券周一表示,他们同意相互投资近10亿美元,各自持有对方的少数股份,持股量将来还可进一步提高。
这笔交易对贝尔斯登来说可谓意义重大。毕竟,它在美国本土之外尚无大规模业务,而且与中信证券的交易将有可能为它引来更多的结盟者。不过,这笔交易选择的时机对贝尔斯登来说也相当冒险,由于该公司在次级抵押贷款业务上损失惨重,贝尔斯登今年以来已是屡遭打击。中信证券是中国一家一流的证券公司。
该计划将为双方在美国和亚洲开展业务合作铺平道路。交易内容包括将两家公司在除中国大陆以外亚洲地区的现有业务整合成一家总部设在香港的新公司。双方表示,它将把业务重点放在资本市场服务方面,特别是为中资公司的海外运作提供服务。
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的相互持股计划凸显了中国进军全球金融市场的勃勃雄心,这一方面是伴随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必然结果,一方面也表明中国试图在各个领域与世界级竞争对手相抗衡。在大陆业务之外,中信证券在香港也有证券业务,雇员人数超过250人;贝尔斯登在香港、东京、新加坡三地有大约500名雇员。
双方在周一的声明中没有提到贝尔斯登将因与中信证券的交易而获得直接进入中国大陆证券市场的入场券。目前,贝尔斯登的竞争对手高盛(GoldmanSachs)和瑞银(UBS)均已通过在华合资企业涉足了这块市场。声明表示,这次合作将使双方共享管理经验和技术、在中国开发新的资本市场产品和业务。
尽管如此,贝尔斯登与中信证券这样一家拥有良好社会资源的公司结盟是赶上了一个好时候:目前,中国政府正在越来越明显地表示出其愿意给予外资企业更大的空间,准许后者进入中国相对封闭的股票市场。两家公司表示,他们将为满足中国市场不断发展的需求而开发产品和服务。
广告有关这次交易的消息是在纽约股市开盘前宣布的,之前数周市场就纷纷传言两家公司在商谈结盟事宜。对贝尔斯登来说,这桩交易的达成有如一场及时雨。贝尔斯登今年可谓流年不利,旗下两家对冲基金的倒闭令投资者共损失16亿美元,贝尔斯登自己也损失了数亿美元。
贝尔斯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詹姆斯•凯恩(JamesCayne)说,与中信证券这样一家中国证券业的领头羊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结盟,它将使贝尔斯登在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获得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
受交易消息影响,贝尔斯登股票周一午盘小幅上扬,后收于117.85美元,涨幅1.24%。华尔街投行周一普遍走高。中信证券在上海交易的股票因等待发布消息而停牌。上周五该股跌1%至人民币105.93元(合14.11美元)。
根据协议,中信证券将向贝尔斯登投资约10亿美元左右,获得后者的可转换信托优先证券,这些证券日后可转换为相当于其6%左右的股权。中信证券还将有权在公开市场上购入贝尔斯登至多3.9%的股权,最终持股比例不超过9.9%。
与此同时,贝尔斯登也将投资10亿美元,购得中信证券债券,日后可转换为2%的股权。此外,贝尔斯登还可选择收购中信证券另外5%的股权,该选择权有效期为5年。中信证券投资的贝尔斯登可转换证券期限为40年期,但贝尔斯登购买的中信证券债券则有可能在5-7年内转换为股票。
有迹象显示,中国金融业在接受外部竞争及投资方面已经做出了更充分的准备。为治理股市顽疾所付出的多年努力似乎已经取得了成效,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中国的主要股指上涨了五倍之多。
如上迹象的显现也与美国方面的施压不无关系,几个月来财政部长、高盛前董事长鲍尔森(HenryPaulson)不断敦促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
中国证券业主管机构证监会(ChinaSecuritiesRegulatoryCommission)的官员本月表示,他们愿意接受外国公司申请在华成立合资公司,这一表态是2005年以来的第一次。而且,越来越多的人预计中国不久将把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中国股市的投资额度上调两倍,至300亿美元。
贝尔斯登与中信证券的交易表明,中国金融机构正越来越多地放眼全球舞台。在此之前,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hinaDevelopmentBank)已于7月表示,该行同意收购英国巴克莱银行(BarclaysBankPLC)3%-8%的股份,并向后者提供在中国扩大业务的平台。中国新近为利用其庞大的外汇储备而成立的中国投资公司(ChinaInvestmentCorp.)也已着手开拓海外市场。
预计新进入中国证券业的外国投资者将不会得到之前中国在商业银行领域给予外商的机会,外资银行在这方面的扩张已大有斩获,有多家公司收购了中资银行股份,其中,花旗集团(Citigroup)牵头的财团还通过一笔30亿美元的交易拿到了广东发展银行(GuangdongDevelopmentBank)的控股权。中国已经为其国有商业银行搭建了良好的保护体系,它们的地位不太容易被撼动。举例来说,从某些角度衡量,中国工商银行(Industrial&CommericalBankofChina)目前已经跻身全球规模最大的银行之列。
业内人士则对国内证券公司能否在高度竞争环境下胜出感到信心不足,因为在证券行业中成功往往取决于机构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像银行业这样依靠庞大的基层网络。华欧国际证券公司(ChinaEuroSecuritiesLtd.)副董事长傅德礼(TimFerdinand)说,国内证券公司面临的威胁比商业银行业要大得多。华欧国际证券公司是为数不多的合资证券公司之一。
在中国股市过去一年来急剧飙升、大公司纷纷上市之前,外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机会有限还不构成什么大问题。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时候,华尔街公司在美方谈判代表的任务清单上被排在偏后的位置,因为当时情况下,中国股票市场被认为只是中国经济总体上很小的一部分。这一点在中国对银行业和证券业的不同开放速度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中国一直以来确实对证券业做到了部分开放,但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途径可谓坎坷不平。
以摩根士丹利为例,它自九十年代以来拥有中国国际金融公司(ChinaInternationalCapitalCorp.,简称:中金)34%的股份,后者一直在中国的承销市场中占据主导位置。然而,虽然中金正努力进军海外,但近年来摩根士丹利在中金却成了一个被动的投资者。之后又有了两笔比较重要的交易,先是高盛(GoldmanSachs)2004年获准成立合资公司,然后是一年后,瑞银同意收购中国一家证券公司股权。
高盛的交易较为复杂,它仿照在其他地方的业务模式出资在北京成立了几家实体。这家名为高盛高华(GoldmanGaoHuaSecuritiesCo.)的合资公司现有约200名雇员,参与了三家中国公司的募股上市。不过,高盛在这些机构的合作者方风雷表示,他将成立一家私人资本运营公司,不过预计他将保留在高盛高华的职务。
瑞银的模式有所不同。当时,它同意对处境不佳的北京证券有限责任公司(BeijingSecuritiesCo.)进行重组。今年,北京证券拿到了多项关键的业务牌照,外界估计它不久将参与中石油(PetroChinaLtd.)的国内上市交易。这桩交易有望创下全球范围IPO规模之最。瑞银中国区负责人李一(DavidLi)表示:“目前我们所处的形势非常有利。”
华尔街投行巨头之一贝尔斯登及总部在北京的中信证券周一表示,他们同意相互投资近10亿美元,各自持有对方的少数股份,持股量将来还可进一步提高。
这笔交易对贝尔斯登来说可谓意义重大。毕竟,它在美国本土之外尚无大规模业务,而且与中信证券的交易将有可能为它引来更多的结盟者。不过,这笔交易选择的时机对贝尔斯登来说也相当冒险,由于该公司在次级抵押贷款业务上损失惨重,贝尔斯登今年以来已是屡遭打击。中信证券是中国一家一流的证券公司。
该计划将为双方在美国和亚洲开展业务合作铺平道路。交易内容包括将两家公司在除中国大陆以外亚洲地区的现有业务整合成一家总部设在香港的新公司。双方表示,它将把业务重点放在资本市场服务方面,特别是为中资公司的海外运作提供服务。
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的相互持股计划凸显了中国进军全球金融市场的勃勃雄心,这一方面是伴随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必然结果,一方面也表明中国试图在各个领域与世界级竞争对手相抗衡。在大陆业务之外,中信证券在香港也有证券业务,雇员人数超过250人;贝尔斯登在香港、东京、新加坡三地有大约500名雇员。
双方在周一的声明中没有提到贝尔斯登将因与中信证券的交易而获得直接进入中国大陆证券市场的入场券。目前,贝尔斯登的竞争对手高盛(GoldmanSachs)和瑞银(UBS)均已通过在华合资企业涉足了这块市场。声明表示,这次合作将使双方共享管理经验和技术、在中国开发新的资本市场产品和业务。
尽管如此,贝尔斯登与中信证券这样一家拥有良好社会资源的公司结盟是赶上了一个好时候:目前,中国政府正在越来越明显地表示出其愿意给予外资企业更大的空间,准许后者进入中国相对封闭的股票市场。两家公司表示,他们将为满足中国市场不断发展的需求而开发产品和服务。
广告有关这次交易的消息是在纽约股市开盘前宣布的,之前数周市场就纷纷传言两家公司在商谈结盟事宜。对贝尔斯登来说,这桩交易的达成有如一场及时雨。贝尔斯登今年可谓流年不利,旗下两家对冲基金的倒闭令投资者共损失16亿美元,贝尔斯登自己也损失了数亿美元。
贝尔斯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詹姆斯•凯恩(JamesCayne)说,与中信证券这样一家中国证券业的领头羊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结盟,它将使贝尔斯登在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获得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
受交易消息影响,贝尔斯登股票周一午盘小幅上扬,后收于117.85美元,涨幅1.24%。华尔街投行周一普遍走高。中信证券在上海交易的股票因等待发布消息而停牌。上周五该股跌1%至人民币105.93元(合14.11美元)。
根据协议,中信证券将向贝尔斯登投资约10亿美元左右,获得后者的可转换信托优先证券,这些证券日后可转换为相当于其6%左右的股权。中信证券还将有权在公开市场上购入贝尔斯登至多3.9%的股权,最终持股比例不超过9.9%。
与此同时,贝尔斯登也将投资10亿美元,购得中信证券债券,日后可转换为2%的股权。此外,贝尔斯登还可选择收购中信证券另外5%的股权,该选择权有效期为5年。中信证券投资的贝尔斯登可转换证券期限为40年期,但贝尔斯登购买的中信证券债券则有可能在5-7年内转换为股票。
有迹象显示,中国金融业在接受外部竞争及投资方面已经做出了更充分的准备。为治理股市顽疾所付出的多年努力似乎已经取得了成效,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中国的主要股指上涨了五倍之多。
如上迹象的显现也与美国方面的施压不无关系,几个月来财政部长、高盛前董事长鲍尔森(HenryPaulson)不断敦促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
中国证券业主管机构证监会(ChinaSecuritiesRegulatoryCommission)的官员本月表示,他们愿意接受外国公司申请在华成立合资公司,这一表态是2005年以来的第一次。而且,越来越多的人预计中国不久将把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中国股市的投资额度上调两倍,至300亿美元。
贝尔斯登与中信证券的交易表明,中国金融机构正越来越多地放眼全球舞台。在此之前,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hinaDevelopmentBank)已于7月表示,该行同意收购英国巴克莱银行(BarclaysBankPLC)3%-8%的股份,并向后者提供在中国扩大业务的平台。中国新近为利用其庞大的外汇储备而成立的中国投资公司(ChinaInvestmentCorp.)也已着手开拓海外市场。
预计新进入中国证券业的外国投资者将不会得到之前中国在商业银行领域给予外商的机会,外资银行在这方面的扩张已大有斩获,有多家公司收购了中资银行股份,其中,花旗集团(Citigroup)牵头的财团还通过一笔30亿美元的交易拿到了广东发展银行(GuangdongDevelopmentBank)的控股权。中国已经为其国有商业银行搭建了良好的保护体系,它们的地位不太容易被撼动。举例来说,从某些角度衡量,中国工商银行(Industrial&CommericalBankofChina)目前已经跻身全球规模最大的银行之列。
业内人士则对国内证券公司能否在高度竞争环境下胜出感到信心不足,因为在证券行业中成功往往取决于机构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像银行业这样依靠庞大的基层网络。华欧国际证券公司(ChinaEuroSecuritiesLtd.)副董事长傅德礼(TimFerdinand)说,国内证券公司面临的威胁比商业银行业要大得多。华欧国际证券公司是为数不多的合资证券公司之一。
在中国股市过去一年来急剧飙升、大公司纷纷上市之前,外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机会有限还不构成什么大问题。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时候,华尔街公司在美方谈判代表的任务清单上被排在偏后的位置,因为当时情况下,中国股票市场被认为只是中国经济总体上很小的一部分。这一点在中国对银行业和证券业的不同开放速度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中国一直以来确实对证券业做到了部分开放,但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途径可谓坎坷不平。
以摩根士丹利为例,它自九十年代以来拥有中国国际金融公司(ChinaInternationalCapitalCorp.,简称:中金)34%的股份,后者一直在中国的承销市场中占据主导位置。然而,虽然中金正努力进军海外,但近年来摩根士丹利在中金却成了一个被动的投资者。之后又有了两笔比较重要的交易,先是高盛(GoldmanSachs)2004年获准成立合资公司,然后是一年后,瑞银同意收购中国一家证券公司股权。
高盛的交易较为复杂,它仿照在其他地方的业务模式出资在北京成立了几家实体。这家名为高盛高华(GoldmanGaoHuaSecuritiesCo.)的合资公司现有约200名雇员,参与了三家中国公司的募股上市。不过,高盛在这些机构的合作者方风雷表示,他将成立一家私人资本运营公司,不过预计他将保留在高盛高华的职务。
瑞银的模式有所不同。当时,它同意对处境不佳的北京证券有限责任公司(BeijingSecuritiesCo.)进行重组。今年,北京证券拿到了多项关键的业务牌照,外界估计它不久将参与中石油(PetroChinaLtd.)的国内上市交易。这桩交易有望创下全球范围IPO规模之最。瑞银中国区负责人李一(DavidLi)表示:“目前我们所处的形势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