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远行,谁守家门?


  据新华网北京4月9日电,孔子学院总部揭牌仪式9日在京举行。目前,全球已启动孔子学院140多所,分布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许多高校和机构参与了孔子学院的承办工作。各地孔子学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因国因地因校制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成为各国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受到了当地社会各界的欢迎。(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4/09/content_5953384.htm)

  这则消息让中国人脸上增光。但是有媒体透露,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汉语教学有“墙外开花墙内不红”的尴尬下滑趋势---

  目前,全球有3000多万在中国以外的学生学习汉语,世界100个国家的2500余所大学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但是,2005年上海复旦大学举行汉语言文字大赛,夺得第一名的竟然是一支留学生队,让许多人大跌眼镜。作为一年一度的传统活动,复旦汉语言文字大赛主要考查汉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汉字的结构、多音字的读音、成语解释等,每个学院、系都组队参加。留学生队过去常常是倒数第一、二名,这次却跃居第一名。复旦大学中文系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傅杰教授说:“正如古话说的,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不少中国学生并不领会母语的优美,对母语的研究少之又少,倒是留学生更愿意花时间研究中国文字背后的文化现象。”(据《联合早报》、《环球时报》,http://www.snweb.com/gb/gnd/2005/07/27/0727p007d001.php)

  而2005年中国的高考,广东考生在作文中得到50分的不足7%。一些学生照抄某些流行歌曲的歌词或作文说明中的文字了事,而在古文翻译题中有1万多人得零分。在一道采用比喻手法仿写句子的试题中,有25%,也就是10万多考生得零分。

  中国媒体报道说,汉语正陷入“墙外开花墙内不红”的怪圈。中国人学习英语热情如火,母语却躲在“被爱遗忘的角落”瑟瑟发抖。许多青年学生被指责为“英语六级,汉语初级”、“能讲一口流利外语,却写不出像样的中文”。扬州一位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老师对媒体说,他大学三年级的儿子,文字水平差得让他这位父亲蒙羞:一则百余字的申请书,竟有28个错别字。

  有语文老师在网上感叹,这与应试功利教育盛行有关。“现在的小学越来越重视双语教学,双语是假,小学学英语并以此为号召来扩大招生是真。小学也越来越重视奥林匹克比赛教学、电脑教学。就是不见小学重视汉语言文字教学。中学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一切教学也都非常现实和功利了。”

  重英文、轻汉语,也反映在中国学生现在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一直到读研究生还得学英文上。有评论者指出,考高中、考大学、考研究生,英语都是必考科目。然而,汉语却不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更不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查科目---

  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缺失严重。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2003级学生不久前在福州的某小学和大学城中作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据新华社)

  据悉,师大学生在某所小学发出题为“还有多少中国味”的调查问卷,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12%的孩子喜欢过国庆节。在对待食品方面,只有12%的人选择中餐作为大餐,51%的人选择麦当劳、肯德基作为大餐,还有26%的人选择牛排作为大餐。在对“最喜欢的一首歌”的选择上,37%的人选了英文歌曲,占的人数最多,只有20%的人选择大陆老歌,28%的人知道国歌的原名是什么。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京剧或其他各种地方剧种“不感兴趣”。另外,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调查中,38%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座右铭,31%的人没有座右铭。25%的人不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只有39%的人会写毛笔字。师大学生在大学城同样开展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调查,被调查者总体上呈现出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兴趣不浓,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趋向,四成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抱乐观态度。

  “孔子”远行,谁守家门?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被列入世界名人前十位。他的“和为贵”“取信于民”、“天下为公”等仁政思想,他的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等教育思想都流传千古。中国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人,每个人都感到自豪;我们更应当努力学习,传承这些历史精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儒染,能影响人们的素质、心理结构、风俗习尚,对整个民族起着凝聚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