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成才原翰林,勤奋苦学志不移;年逾古稀不服老,越学越活越精神!”
这句顺口溜是运城市盐湖区泓芝驿镇东庄村的3000多群众,送给年已八旬的原翰林的,赞扬老人一生勤奋苦学,笔耕不辍坚持记笔记的精神。
精神矍铄的原翰林出生于1926年,尽管小时候就渴望读书识字,但因家庭贫困难以如愿。少年的他虽然经受着各种磨难,但渴望读书的心情一直没有泯灭。直到解放前,原翰林才有机会接触书本。他把别人丢掉的书本捡起来,一字一句向人请教,一笔一划在地上练习,终于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
1951年,原翰林在村里带头成立了7户生产互助组,兼任记工员和会计。1954年发动了35户群众建立了初级社。此后,不管成立合作社还是人民公社,他一直兼任村里的会计。白天上地劳动,夜晚灯下学习,并把当天的农业生产、群众生活记录下来。
1966年,干了18年村干部的原翰林被错划为“反革命”,经过漫长的13年岁月才平反。期间,他一边积极参加劳动,一边坚持摘抄名人名言和时事笔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改革开放的喜人局面,原翰林对生活更加充满了的热情,不但摘抄党的有关政策、方针,而且还练习写起了文章,把村里发生的新鲜事,好人好事记下来,大胆向报刊投稿,,积极宣传村里的可喜变化。
面对党的富民政策,原翰林积极鼓励孩子们走出家门,到大城市去“淘金”。大儿子云龙在家承包土地,吃科学调产之利;二儿子跟龙全家人在太原市打饼子,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三儿子炎龙虽然身有残疾,但也在市区开起诊所;42岁的小儿子崇龙如今生意做火了,不但在禹都经营五金商店,而且还在北戴河办了个宾馆。
原翰林在自家孩子身上倾注着父爱,对村里的青年人更是时刻关心。他一边鼓励他们外出打工,一边让自家的孩子尽最大努力带他们出去。如今,原家兄弟不但带动了当地许多人外出务工,而且先后安排了二十多名农民在他们那里上岗。
原翰林50年摘、写笔记500本,可惜的是不少丢失了,现仅存笔记本100多个。“我拿笔还能写,还要继续把群众的变化、运城的变化记下来。”眼不花、耳不聋,思维敏捷的原翰林自信地说。在他卧室里,放着小说、词典等书籍,墙上挂着老人自写的“不用扬鞭自奋蹄”书法。
原翰林没有上过学堂,靠自己的毅力和韧性秉性,终于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岁月沧桑没有使老人消沉,富裕的日子使他更加精神焕发,越发兴趣盎然。他在庄稼收获后,就来到城里,去南风广场,到关公机场,上今日国际商城,看运城的变化,说党的富民政策。他说他要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做个历史变迁的见证
这句顺口溜是运城市盐湖区泓芝驿镇东庄村的3000多群众,送给年已八旬的原翰林的,赞扬老人一生勤奋苦学,笔耕不辍坚持记笔记的精神。
精神矍铄的原翰林出生于1926年,尽管小时候就渴望读书识字,但因家庭贫困难以如愿。少年的他虽然经受着各种磨难,但渴望读书的心情一直没有泯灭。直到解放前,原翰林才有机会接触书本。他把别人丢掉的书本捡起来,一字一句向人请教,一笔一划在地上练习,终于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
1951年,原翰林在村里带头成立了7户生产互助组,兼任记工员和会计。1954年发动了35户群众建立了初级社。此后,不管成立合作社还是人民公社,他一直兼任村里的会计。白天上地劳动,夜晚灯下学习,并把当天的农业生产、群众生活记录下来。
1966年,干了18年村干部的原翰林被错划为“反革命”,经过漫长的13年岁月才平反。期间,他一边积极参加劳动,一边坚持摘抄名人名言和时事笔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改革开放的喜人局面,原翰林对生活更加充满了的热情,不但摘抄党的有关政策、方针,而且还练习写起了文章,把村里发生的新鲜事,好人好事记下来,大胆向报刊投稿,,积极宣传村里的可喜变化。
面对党的富民政策,原翰林积极鼓励孩子们走出家门,到大城市去“淘金”。大儿子云龙在家承包土地,吃科学调产之利;二儿子跟龙全家人在太原市打饼子,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三儿子炎龙虽然身有残疾,但也在市区开起诊所;42岁的小儿子崇龙如今生意做火了,不但在禹都经营五金商店,而且还在北戴河办了个宾馆。
原翰林在自家孩子身上倾注着父爱,对村里的青年人更是时刻关心。他一边鼓励他们外出打工,一边让自家的孩子尽最大努力带他们出去。如今,原家兄弟不但带动了当地许多人外出务工,而且先后安排了二十多名农民在他们那里上岗。
原翰林50年摘、写笔记500本,可惜的是不少丢失了,现仅存笔记本100多个。“我拿笔还能写,还要继续把群众的变化、运城的变化记下来。”眼不花、耳不聋,思维敏捷的原翰林自信地说。在他卧室里,放着小说、词典等书籍,墙上挂着老人自写的“不用扬鞭自奋蹄”书法。
原翰林没有上过学堂,靠自己的毅力和韧性秉性,终于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岁月沧桑没有使老人消沉,富裕的日子使他更加精神焕发,越发兴趣盎然。他在庄稼收获后,就来到城里,去南风广场,到关公机场,上今日国际商城,看运城的变化,说党的富民政策。他说他要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做个历史变迁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