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要这么多“官员”“董事”干什么?
文/陈雪骅
校党委书记、院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工委书记、系总支书记、院长、系主任、院长助理、系主任助理、XX行业协会会长兼XX集团独立董事……
——放眼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领域像中国这样有如许多的“官员”和“董事”。另一方面,真正做学问的知识分子却像一群被集体扭曲的戴着枷锁跳舞的囚徒。泛行政化的管理体制加速了高校的腐败,高校腐败与司法腐败同样对社会秩序有极强的破坏力,要整治高校腐败,首要之举便是要放一把大火,烧掉那些龇牙咧嘴的“官帽”、“董事帽”!
中国政法大学宣传部部长刘长敏教授专门谈到高校的腐败形式,如工程腐败、科研项目经费腐败、教学管理腐败等。其发言足已证明腐败在高校已经全面泛滥,不仅在学校领导、教授群,在一些研究生身上也屡见不鲜,这个承担着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重任的“象牙塔”,已经因腐败的侵入变得面目全非。南开大学教授程宝库对法学院教师出外兼任律师的行为“忍无可忍”,更令他痛心的是,这样领着学校皇粮却在外赚着几倍于工资的黑钱的“准律师”们,还对他们的学生公然宣扬其在拿黑钱过程中的种种腐败套路。这就是授业解惑的大学——已经腐败堕落如斯!
像所有既得利益集团一样,在教育腐败圈内,一些腐败分子的触角正在往外延伸。今年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就向几名所谓的经济学家“开炮”,炮轰其利用高校学术、评估等资源与某些经济实体打成一片放肆“圈钱”。在此次研讨会上,就有好几位提到了某些教授、学者在外兼任“董事”参股分红的行为,特别点到北大光华经济管理学院某位负责人的名字,证言凿凿,闻言惊心。
高校本应是做学问的一块净土,如今却因体制的束缚,因功利的驱使,变成了官场和商海的另一支流。“官帽”、“董事帽”如此泛滥成灾,如何是好?!
有了文凭有了学位,还要职称还要职务,有了专家头衔有了学术地位,还要名气还要兼任董事,有了房子有了车子,还要票子还要“官帽”,拥有这一切的某些教授、学者已经不是在吃,他们要联手官场联手企业进行通吃!这是什么样的大学,这又是一群怎样的知识分子啊?!
参加此次反腐倡廉研讨会的16所高校代表,尽管有不少人对自身所处的环境也深恶痛绝,痛陈教育行政化管理体制的弊端,但他们的期望值说到底有多大?实现这个期望到底还需要等多久?也许他们心里也没数。
现在的法院明文规定,法官不能私下与律师接触,目的无非是保证审判公正和程序正义。那么我们一些掌握某些话语权如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在与公司、企业的头头们频频私下接触时,又怎么可以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公平竞争呢?那些整天思考如何在外兼职捞取钱财的法学院教师,又怎么能做好学术研究和教好学生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谈到中国当前高等教育中的问题时,用一个排比句痛陈厉害,可谓一针见血:高校问题,不是资金问题,而是人员问题;不是规模问题,而是民主问题;不是教师问题,而是管理问题;不是局部问题,而是整体问题;不是程序问题,而是体制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几十年,大学教师好不容易赢得了做人的尊严,可是没有想到却沦落为高等教育管理的牺牲品,成为必须按时填写表格的高级打工者。如果不尽快纠正教育领域的不良之风,那么,中国必将出现更大规模的文化DA革命。
洁本洁来还洁去,高校就是做学问做研究的地方,就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就是追求真理以敢说真话为荣的地方。要清除高校腐败,必须要改变现行的行政化管理体制。
在历年难以问鼎世界性学术高峰标点的时候,在腐朽没落的大学土壤难以出现大师级人物的时候,我们需要集体呼吁:中国高校层出不穷的“官员、“董事”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