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学的原理给人们以启示,任何物体的面积,与其直径的平方成正比地增加,而其体积则与其直径的立方成正比地增加。生物学家受其启示认为动物的大小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大象长得太大了,象腿就会变得更粗以便支撑其体重,但再重其腿就难以抬得起来了。加兰特(J·A·Gallant)和普罗思罗(J·W·Prothero)也受其启发试图制定社会机构的“规模规律”,作者在1972年发表的《在大学中观察到的重量:成长的后果》一文中认为,一所大学如果注册学生超过了一万五千人到两万人,就大得难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及对学校进行管理。同理作为社会组织的一员——企业,其规模也有一定的限度,它不能无限制地成长下去,超过了这个限度,其生产率就会下降并最终导致无法进行管理。由此可见研究企业规模对企业成长理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市场竞争中的某一行业的一个企业来说,必须有一个最低限度的规模,低于该规模,就难以生存;同时也存在着一个最高限度,超过这个限度,无论其经营管理多么好,也很难有很好的发展。因此,在理论上就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企业究竟多大规模为好?什么叫大了?什么叫小了?恰当的企业规模和不恰当的规模如何确定等等一些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简单地概括总结一下理论界的一些研究成果,从而系统地阐述这些问题。
一、对企业规模的不同解释
在传统意义上,一般认为企业规模表明劳动、生产资料和产品在企业中集中的程度,即指企业的大小。企业通常被划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三种类型,划分的标志主要有生产能力、职工人数、固定资产价值等。在我国按1979年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大、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来确定三种类型企业。划分的标准主要是按产品生产能力的大小。难以按产品生产能力来划分的,则以固定资产原值的多少而定,不同行业有不同标准(见下表1)。
表1 主要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的现行标准
部 门 |
计算单位 |
大 型 |
中 型 |
小 型 |
钢铁联合企业 |
年产钢万吨 |
100及以上 |
10-100以下 |
10以下 |
煤炭矿务局 |
年产原煤 万吨 |
500及以上 |
200-5以下 |
200以下 |
炼油厂 |
年加工原油 万吨 |
250及以上 |
50-25以下 |
50以下 |
硫酸厂 |
年产能力万吨 |
16及以上 |
8-16 以下 |
8以下 |
发电企业 |
装机容量 万千瓦 |
25及以上 |
2.5-25以下 |
2.5以下 |
大型机械设备厂 |
年产能力 万吨 |
2及以上 |
0.5-2以下 |
0.5以下 |
汽车厂 |
年产能力 万辆 |
一般汽车5及以上 重型汽车0.3及以上 |
0.5-5以下 0.1-0.3以下 |
0. 5以下 0.1以下 |
水泥厂 |
年产能力万吨 |
100及以上 |
20-100以下 |
20以下 |
棉纺织厂 |
棉纺锭 万枚 |
10及以上 |
5-10 以下 |
5以下 |
手表厂 |
年产能力 万只 |
100及以上 |
40-100以下 |
40以下 |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1985年工业普查资料》(第三册,部工业企业),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
在美国,传统上用职工人数来确定企业规模。如美国商务部多年来在工业分析中把职工人数少于某一数量的企业叫做小企业——约为三百至五百人。
但是在美国目前对大中小型企业的划分标准已出现了变化。如1966年,美国政府的小企业管理局裁定美国汽车公司是小企业,并有权以特殊的和很优惠的条件借款(扶持小企业的措施)。但此时的美国汽车公司在美国所有制造业中排第63位,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百家制造公司之一。其销售额达十亿美元并约有三万职工。但它在美国汽车业中却是一个侏儒。销售额仅是通用汽车公司的二十分之一。市场所占份额仅为百分之三或四。所以美政府的裁定是有道理的。但一家拥有三、四百位专业咨询人员和十几个办事处的管理咨询公司,在职工人数上看来是个小企业,但就管理要求上看确是个大企业。而总部设在欧洲一小国的跨国公司,制造高精密设备,在十多个国家中只有1800人,所属5个工厂总共400名工人,其余为设计工程师、服务工程师和冶金专家等。雇员虽少,但确是一个相当大的公司。
为此,彼得·F·德鲁克(Drucker·peter)提出了现代意义的划分大中小企业的标准。他认为企业的规模是一个整体概念而不是指企业的某一个方面。决定企业的大小必须考察多方面的因素:雇佣人数、销售额、附加价值(在适用的情况内)、产品种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介入市场的数量、工艺技术的复杂性等。同时还要考察企业所属行业的结构,它所占市场的份额以及其它因素。为此他认为,能相当可靠地指出一个企业是小企业、中等企业或大企业的标准只有一个——管理和管理结构,只有这才能真正表明企业规模的整体概念。所以他认为,小企业只要求一个人专门从事高层管理工作而不从事其它任何职能工作。而且他非常熟悉和了解企业中担任关键职责的几个人,对于他们的背景、经历、表现了如指掌。而一个人能了解他人到这种程度的人数不会超过12-15人。而中等企业的一把手对企业的重要人士就难以完全熟悉和了解了,所以需要征询几个亲密同事并以集体名义回答有关问题了。一些中等企业的重要人士大约有四、五十人。在大企业中处于顶层的少数人集团不征询他人意见或参考资料难于了解企业的关键人士的背景、经历、去向。以这个标准去衡量只有三、四百专业人员的管理咨询公司是大企业或有5亿美元销售额的美国家用产品公司仅是一个中等企业就使人信服了。德鲁克也认为这种衡量标准并不是绝无错误或完全精确的,但它却把重点放在企业规模的唯一真正特点上,即企业所要求的管理机构。——彼得·F·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中译本,第795-796页。
因此,我们认为对大中小企业的划分仅按一种标准衡量难以说明现代企业规模的全部内涵。应该采用一种可行的综合指标来划分其规模大小。我国目前仅以产品生产能力的标准来衡量企业的大小,还处于传统阶段。在一些传统产业中,由于其技术工艺的固定性、劳动密集程度和工艺技术的要求稳定等特点,仅以此标准衡量企业的大小或多或少地受传统的国营企业是行政附属物的影响,企业靠产值、产量和人数多少而求得企业级别,获得各种国家待遇,企业主要领导人是相当于行政什么级别。而新出现的高科技产业中企业人数和生产能力并不大,但管理程度确很复杂,按现行标准就不准确了。而在经济研究领域为追求大中小型企业的平衡结构,由于出发点的偏离,所分析的前提的不精确,是很难得到正确的分析结果的。因此,在以经济效益来论英雄的现代经济条件下,企业大小的划分标准确实需要仔细斟酌。我认为在现有经济条件下应以经济规模和管理结构为内涵作为划分大中小企业的标准。在这里,属于经济中某一工业或部门的企业按其规模大小进行分类(企业的规模分布),大小的尺度用增值额比较适用。在产业所占份额中按大中小份额的经济规模确定其三个类型的标准,再依据其管理结构看其最高层与企业关键人物的数量多少加以衡量。这样就有助于企业追求最佳生产规模,讲求经济效益,讲求经营管理水平,而不是去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追求产值、产量和人数的多少,也不追求什么是国家级、市地级,升什么级了。那么企业的最佳经济规模如何确定呢?
二、确定合理的企业规模
如何确定企业的合理规模,在理论界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比较著名的方法是斯蒂格勒(G·Stigler)的“生存技术”。这个方法就是在两个时点计算各产业各个规模层的附加价值在产业全部附加价值中的比重。然后计算各产业各规模层的增长指数:%Vaijt1/%Vaijt0,其中%VA是附加价值的比重,i为规模层,j为产业。t0为比较的基准时点,t为后来的时点。增长指数最高的规模层对应于这个产业的最佳经济规模。——G·J·斯蒂格勒:“经济规模”,《法律和经济》,1958年10月第1卷 第54-56页。
A=费用最小点
B=利润最大点=最适企业规模
瑞士的奥巴亨斯利用图1表示企业最适规模。如图1所示,GK是满足各种设备能力的总费用曲线,GG是总收益曲线,GE是平均收益曲线,KE是平均费用曲线,N是需求曲线。这样,只从技术上看,A点表示平均费用最适规模。根据奥氏研究,最适规模就是在具有各种生产能力的情况下,把市场需求考虑进来,以最低成本从事生产,使生产和销售达到一致的规模。——参见:末松弦六:《中小企业经营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 1988年中译本,第77-90页。
而德鲁克则认为企业规模与复杂程度有关。规模的变化不是连续的,而是在达到成长的一定程度后,必须有一个“进化的跳跃”,一种真正的变形。一个组织愈是复杂,就愈需要在更大规模结构原则基础上来组织。复杂程度决定规模大小,而规模大小又决定于复杂程度。所以,从一种规模到另一种规模、或从一种复杂程度到另一种复杂程度的变化不是连续性的,而是一种临界现象。存在着一个必须发生变形的临界点。同时他还研究了规模不当即不合理企业规模的问题。认为规模不当是一种慢性的、虚弱的、消耗的而又很常见的病。如在目前的工艺技术条件下,要成为一个“小钢铁公司”、“小石油公司”几乎是不可能的。小企业或中等企业要生存下去,其合理规模就是占据一个特殊的生态位置,才能免除该行业大企业的竞争。同理在出版业如果不是小型的或中等规模的企业显然难以成功。而有的行业大小企业都可能成功而处于中间的中等企业则不能取得成功。同时他又认为规模是否恰当可能随各个时期的不同而改变。有时一个相当大的国际性企业的规模是完全恰当的,而到了另一时期已经成为不恰当规模了。许多企业虽然规模较小,但在世界经济的一个特殊生态领域中却建立了特殊的领先地位,显然是恰当的。为此他得出结论认为规模不当的企业中必然有一个(或极少数几个)领域,活动、职能部门或工作不成比例地过于庞大。这个领域是如此的庞大,以致必须投入大量的努力和成本,使得企业不可能取得经济效果。无论企业取得多少效益,这个过于庞大的领域总是把这些收益全部吸进去还不够。由于企业在大小、份量或复杂性方面不成比例,以致无法取得任何成果。——彼得·F·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中译本,第817-833页。
而日本著名产业组织论者马场正雄在研究合理的企业规模问题时认为,工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是性质不同的两回事。从设备、生产线、工艺过程等角度提出来的规模经济称为工厂规模经济。企业规模,指生产同样产品的若干生产线(或说工厂),或者处于生产工艺过程的不同水平的若干生产线(或说工厂)联合在一个经营实体(企业)中形成的经营规模的扩张。所指规模经济为企业规模经济。他认为,对企业规模经济的迷信应当打破,这种“规模神话”与客观事实不符。通过研究他得出结论,企业的规模同销售额增长率没有必然的、普遍的联系,因此他认为企业规模大,企业发展就快的结论也没有事实根据。同时他还否定了企业规模大利润就高的假设。并认为企业规模大有利于技术进步的观点也不完全符合实际。——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77-178页。
综上所述,如何确定合理的企业规模,人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理解不同。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来看,为大家普遍接受的大致有如下三种方法。一是利用企业长期平均费用曲线方法来确定。在此方法上同时要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和预期产量,摩擦成本(市场信息不合而引起的)和组织成本(内部管理失控造成的),从而决定企业规模的均衡点。二是利用统计分析方法。依据各种规模的历史资料,计算不同规模企业的可能成本,通过比较分析,为确定合理规模提供参考。三是利用“生存技术”来测定合理的企业规模。通过规模分类,计算各时期各规模等级的企业在产业产出中所占比重,如果某一等级的企业所占的生产份额下降了,说明该规模等级效率较低。其前提是建立在许多同行业企业竞争的基础上。此测定方法更直接、更简便。其它两种方法资料方面麻烦很多,有关资料难以找到,特别是新数据,有的难以精确计量,特别是遇到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和企业的保守数据。四是从管理的角度,根据企业的复杂性和在行业中所处的生态位置确定合理规模。但这种方法是一种定性分析方法,涉及一种风险决策问题,难以从量上分析说明,只能在确定后看是否正确。
在合理确定企业规模上,我的看法是考虑到我国企业体制上的问题,企业过去都是在没有竞争条件下按计划要求而建立的工厂规模,加之我国统计部门几十年来口径变化很大,企业基础工作薄弱,原始数据既有一定水份又不全。另外,我国产业大都是在西方被称为夕阳工业的传统产业,新型工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中的大中小型企业体系尚未形成等实际情况,对我国企业合理规模确定必须考虑我国的现实,采取综合确定方法,就是在利用长期平均费用曲线确定工厂规模,利用统计分析结果汇总比较不同时期不同规模等级的基础上,利用生存法分析现行产业实际,然后进行定性分析。根据西方国家工业企业规模变化的规律和我国四十几年来产业发展变化的实际,确立工业企业合理规模的标准,应该掌握如下发展趋势:在重工业部门的企业规模一般以大型为主,轻工业部门一般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在重工业行业内部,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一般以大型企业为主;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煤炭、汽车、飞机工业一般以大型企业为主。一般机械和轻纺工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但是无论哪一个产业在大中小规模结构上都应有少数大企业为骨干和核心,又有众多中小型企业相配套。如果从传统工业的特点出发,按经济效益与企业规模的依存关系来看适合建立较大规模的行业有:两者依存性很强的行业部门,如采掘工业规模大小取决于地质条件和储量及品位。投入较大,效益随规模递增;两者依存性较大的行业部门,如钢铁、电力、化学、造船等工业,其规模取决于主导设备功率大小和生产率高低,效益与规模呈正比关系;而传统工业中特别是在一些新型工业,效益和规模依存关系很弱,即效益与规模无关甚至效益随规模而递减,适合于中小企业规模,如纺织、制革、知识密集型产业等。但是考虑到产业处于不同历史时期和同一产业中不同产品的生产技术特点的差别,其具体合理规模,特别是产品具体合理规模界限必须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