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报道是每个记者都要面对的,相对于日常新闻事件对人的采访而言,人物报道,是就某个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本身展开的专题报道。自报纸在中国出现100多年来,关于人物报道的专著只有一本,而且是经验总结式的,大学里的新闻论著里也没有专门的人物采写的内容,最多就是人物通讯里泛泛的有所提及。那本经验总结式的著作就是去年出版的《南方周末人物报道手册》,它确实对记者很有启发。另一本与人物报道有关的《面对<面对面>》,虽然说到了人物采访报道的许多案例,但更多的是央视《面对面》栏目的一种自我推介,算不上人物报道专著。
一般刚工作的年轻记者是很难有机会做人物报道的,因为它对记者的提问水平和技巧要求非常高,特别是名人伟人以及公共人物的报道,新记者单独作战的可能性很小,但普通人物的报道则有机会。
那么,什么样的人物能成为新闻,成为报道对象?我们如何采访如何写作?有没有规律性的东西?有没有特别的技巧?
一、哪些人物能成为新闻
《南方人物周刊》的副主编徐列在《南方周末人物报道手册》里把人物报道分为三种类型:新闻人物、公共人物和民间人物,我很赞成。但根据一个人物之所以值得报道的原因和人物自身的新闻价值,我把人物报道分为名人伟人、公共人物和普通人物三种。
1、名人伟人任何时候都是新闻,它的价值在于人格魅力和他们的事业成就。
意大利记者法拉齐就是一位善于采访名人伟人的记者。她采访过邓小平、基辛格等一大批世界政要,这些人物的新闻价值不言而喻,而且因为这些人物的显赫性和影响力,他们在任何时候都是新闻。里根在世时是新闻的中心,去世也成了重大的新闻事件,影星梦露去世这么久,关于她生前死后的事还时常成为媒体的头条。
2、公共人物因新闻事件的发生而具有新闻价值,它的价值在于公共人物对社会的影响力。这些人物包括官员、艺术家、公共知识分子等等。他们本身新闻的价值不大,但很多有价值的新闻与他们有关,他们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策划者、反对者,因为他们的公共性,所以他们在新闻事件的一举一动都能成为新闻。如非典时期的北京市代市长王岐山、科学家钟南山,如经济学家吴敬琏、台湾作家龙应台等等。
3、普通人物因为经历和遭遇而成为新闻,它的价值在于它的故事性。如大学生马加爵、西安体彩宝马案中的刘亮。前者要是没有杀人,恐怕永远不会成为舆论的中心,后者不是因为体彩中的造假,也不会成为新闻人物。
二、采访的通则
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物采访有没有可以通用的技巧?在采访中,我们会碰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常规式的预约采访,一种是突发式的即兴采访,前者需要充分的准备,后者需要机智、需要一语中的的提问能力。
先说说常规式的预约采访,它的准备工作可从以下着手:
1、可能多的了解被采访对象,他的生平、价值观、作品、业绩,特别是最新的动向,可能的话请他提供一些材料,或请他建议寻找哪些有用的材料。有一次,《南方周末》记者朱强要采访龙应台,将相关问题发给她,但被婉言拒绝了,因为他提的几个书面问题不够好,很多是龙应台讲过的。朱强之前采访过龙应台,关系比较好,就直接向她索要相关资料,特别是龙应台最近发表的文章和接受的访谈内容。朱强一看龙应台提供的最新资料才发现之前提的问题确实很粗糙,便做了进一步的修改,最后《罢政治课复作家身》成了大陆在龙应台辞去台北市文化局长后影响最大的新闻。
2、拟定采访提纲,设计问题。问题的拟定是建立在对采访对象的了解上的,问题的设计不应过于琐碎,最好是在拟定问题时,要先问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围绕主题和采访目的设计问题。
3、准备好录音笔,主要问题了然于胸。这样做的好处是防止你拿出采访本时,对方突然产生戒备心理,回避许多重要的内容,甚至中断采访。
至于即兴式的采访,更多的是在记者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偶遇采访对象。这种采访比预约式采访难度大,它要求记者一句话问住对方,或者引起对方说话的欲望。
1、准备是同样需要的。这种准备可能更多的是平时在阅读和生活中的有意无意的关注,当然如果有个预判,平时做些资讯收集自然更好。
2、因为事先没有设计问题,最好根据当时的场景提问。
3、抛出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吸引他的注意力。我记得1998年,凤凰台的主持人吴小莉在朱总理记者招待会结束后,遇到朱总理,她立即掏出人民币举起来问道:朱总理,人民币会不会升值?她举人民币的举动和问话都引起总理的关注,总理停下脚步回答了她的问题。这是一种急中生智的采访,可以看出吴小莉的机智。
三、不同人物的采访技巧
在人物采访提问方面,《南方周末》编辑杨瑞春有一番体会,她说: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和在谈论不同话题的情绪,应该有不同的采访方式和采访手段,有时候是挑战,有时候是引导,有时候甚至需要“别有用心”的赞美……比如说到攻击性姿态,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让你采取这种姿态对待呢?你不可能用这样的姿态来对待一个显然德高望重、人格高尚的长者,也不可能用这样的姿态对待一个弱小谦卑、平凡朴素的百姓,也不可能用这样的姿态来对待一个心里脆弱、神经敏感的女士。
1、名人伟人
a)尊重、不卑不亢,平等对话。任何新闻采访,作为记者都有一个立场,政府希望记者站在他们一边,以官方的立场来提问和报道,有人则认为记者应该有一个民间立场,但这样的立场对名人伟人的采访会让人感觉记者在打探小道消息。作为记者,他的立场应该是媒体自身的独立立场,不卑不亢,在尊重的同时,追求平等对话。
作为记者,无欲则刚,无所求也就无所谓,所以面对伟人名人不能有畏惧心理,不能卑微。
b)语气平和,问题有价值。很多情况下,记者面对名人和伟人,过于客气,以致一些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因为问起来比较尖锐而不敢问。其实最好的办法是用诚恳的方式,平和的语气,把你的问题说出来,一般对方不会拒绝,即使拒绝也没关系,因为只有把问题提出来了,才有得到答案的可能性。
c)质疑。质疑是记者必备的素养。著名的新闻访谈记者王志说:“质疑是我的一种追求。”曾经有位采访对象被他质疑追问地发火,最后不得不中断采访。
法拉奇的闻名,和她的质疑她的极具攻击性的采访有关,她的采访是存心要人烦躁不安,包括以色列总理沙龙、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等国际最有名的政治人物都领教过她的厉害。基辛格当年为了促进越南停战而牵头举行巴黎和谈,法拉奇来采访他,他回忆说,那场对谈是“我和新闻界打的交道中最具灾难性的一次谈话。”法拉奇一会儿咄咄逼人:“你不是个和平主义者,对不?”一会儿又倍加谄媚以诱使基辛格钻她的圈套。基辛格说,他认为自己是一个“独自骑马领着一支旅行队走进一个狂野的西部神话”的牛仔,这话被法拉奇抓住,基辛格被追问得下不来台以致想收回这一说法。不料法拉奇已经把访谈录了下来。
2、公共人物
a)反问、追问。我们现来看非典时期王志采访北京代市长王岐山。
王志一上来就问了一个非常难堪的问题:“发布会记者问的所有问题,都不是你最害怕的问题,你最害怕问的问题是什么?能不能告诉我。”
接下来,王志是怎么追问的呢?
他问:医疗条件本身,有一个估计让我们非常的不乐观,他们觉得北京现有的医疗条件,能够接受感染病人的底线就是6000人?
王岐山说还需要观察两三天。
王志马上问:如果人数继续增加,真的达到6000人的时候,北京市有没有能力收治所有被感染的非典病人?
b)探讨。这种方式是在友好的氛围中进行的。如果你的采访对象愿意说,而且很友好,那你千万别只让他一个人说。《南方周末》的杨瑞春在采访吴思的方法就是一种探讨的方法。不过,使用这种方法前提是,记者必须具备探讨的本钱,即具有这方面的能力和知识储备。我们来看一下她的采访:
记者:是不是可以说,潜规则讲的是“官场”,而血酬讲的是“匪道”?
吴思:其实胜者为王败者寇。很多官家的东西追溯本源,也是来自血酬。刘邦和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拿什么激励将士卖命?想想现在拼人力资源的高科技公司,他们拿什么激励员工卖力?给员工一些期权,干好了,将来公司上市,大家手里的股票增值,人人发财。……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皇粮国税就是创业血本家打天下的回报。
记者:看你的第三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很有启发,但是又有点失望。
吴思:为什么?
记者:在《潜规则》这本书里,你告诉大家的是一个很新鲜的东西,就是说,这种现象,这种规则,大家都注意到了,或者有意无意地身在其中,但是只有你把它以这样的方式拎了出来,真让人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在《血酬定律》这本书里,你讲到了“元规则”,也就是暴力决定一切的原则,这是深了一步,但是这不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原则吗?不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物竞天择”的原则吗?所以我觉得你到了“元规则”,讲出来的是大白话,是常识。
吴思:在我的自我感觉里,血酬定律其实比潜规则更精彩,说出了更要紧的东西,而且是“人人心中之所有,人人笔下之所无”的东西。……有了血酬定律,就可以计算暴力的价值了。在这个基础上再讨论元规则,它就不再是一种模糊的常识,而是可以证实或证伪的知识。
记者:可是所谓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不也是如此吗?你能不能更明确地谈一下元规则和丛林规则的差别?
吴思:关于丛林规则我没有系统的了解,我只看过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所写的《利维坦》,他很强调暴力,著名的霍布斯丛林,就是人人相互为敌,互相抢劫偷盗的社会。……霍布斯的这个理论还是建立在契约论的基础上,大家协商办事,而我认为这个基础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真实的历史恰恰是打你没商量,我所谓的元规则恰恰是暴力最强者说了算,而不是作为西方社会理论主流和基础的契约论。
记者:你怎么定义你写的这种文体,当我们看《潜规则》和《血酬定律》的时候,总觉得有些疑问,它是学术论文?是散文?还是有点《厚黑学》似的劝世文章?总之,它有点四不像的感觉。
吴思:我一直不知道我是什么,有人说我是学者,我说我没那么大学问,人家学者做一个朝代,所有的人物关系、历史事件都是扎扎实实研究,我从来没有那么认真地研究透任何一个朝代。我也不是作家,也不是记者,可是我觉得我返璞归真了——庄子怎么写作?孟子怎么写作?你说那是文学,是寓言?是历史?还是谈话?那时候文体还没今天这样的分类,只是想说什么,就把它说好就是了。我觉得我这么讲东西能讲好,而且大家还喜欢看,那就这么写,管它是什么。
c)质疑。对公共人物也应该质疑。我们来看《南方周末》记者是怎么向张钰提问的。张钰自曝演艺圈的潜规则:女演员要上戏,必须陪导演睡觉,她自己也是这样,但有些导演睡了她却不给她机会,她一怒之下公布了部分她和某导演的性爱录像。该报道的标题也非常传神:《张钰:我用明摆着的无耻对付潜在的无耻》。面对这样不避讳隐私的人,记者可大胆地追问许多细节和质疑她的动机,事实上,记者也是这么做的。但有些质疑还是要把握一个度,质疑最大的底线就是不能导致你的采访无法进行下去。
我们来看看其中的对话:
记者:第一次的性付出是什么时候?
张钰:1999年啊。关于这事大家都已经看到了,第一次跟副导演怎么回事,不想说了……
记者:可这第一次是人生选择的关键点。
张钰:对,所以我选择了他。……在吃饭之前实际上我们已经有过这种关系,而且还是我开的房间,当然我也是没办法,说真的,我就是想得到这个角色。他说我今天晚上就交给你了,你来安排吧。(整个采访张钰斩截昂扬,只有在说这一句话的时候,语气低沉了些。)
所以我为了让先前的付出不白白付出,吃饭之后的一次,就请人把我跟他这个过程拍下来了。我以为有了这个东西,肯定他会出于一种顾忌不会把我怎么样。结果,他知道有这个录像的情况下,还是把我换掉了。
记者:也就是说你第一次的性付出就有录像,而且有录像也没用。当时你什么心情?
张钰:我找他们领导。领导说,接触过程中,男女产生了感情,很真诚的。我觉得很委屈,很无奈啊。觉得我有他这些东西,他们都不给我安排角色,都不怕,都无所谓,觉得心里憋气啊。但是又不知道找谁说去,不知道怎么办。很多女人都有这感觉。
记者:既然没用为什么后来还录?
张钰: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就想把这种无赖的嘴脸录下来。录像里也看到了,有人干完了这事,系上浴巾之后,悠然地点了一支烟,看着我,说,张钰,你这样做是没有前途的。
记者:是不是录像已经成了你的习惯?是每个人都录,还是有所选择?
张钰:先判断他是有可能很无赖的那种,成心玩女人的那种,我会有个判断。
记者:觉得交易有可能顺利进行的就不录?
张钰:不是。我觉得我对他们这些人没一个相信的。都是这样。
记者:那还是每个人都录?
张钰:是啊。哎呀(叹气)。后面我都录得没感觉了,拍的都一样,老拿着摄像机我都挺累的了,他们不累我都觉得累了,后来我就改成录音了,录音比较轻便一点。
记者:有些交易是得不到兑现的?
张钰:有些人压根就忘了,后来人家就不理你这个茬了。
记者:这时候录像有没有起过一点作用呢?还是从来都没起到作用?
张钰:有的人不需要出示录像,有的人是形势逼迫到那里了。没有用,其实有录像带但是谁在乎呢。他们很无赖的,都无所谓,见得多了,就知道女人拿他们没办法。而且他们都说这句话:张钰啊,你这样做是没有前途的。他们共同的一句话。什么意思?你这样做我们都不会怕的,相反你还会被我们封杀掉。
记者:所以在黄健中事件中你决定公之于众,以施加更大压力?
张钰:我只是想揭露,从大导到小导,都是这样的。我找他谈的时候他也说了那句话:张钰啊,你这样做是没有前途的。我想,妈呀,这个无赖,我气不过。
记者:这次公布录像是想达到什么目的呢?
张钰:就是为让大家知道,这些人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如果我今天没有给出这些录像的话,大家一定会说,哎呀张钰你一定在炒作,一定在耍花招。可是当我拿出这些铁证的时候,大家又会觉得,我的手段比较卑劣,用很低格调的手段,来获取一些东西。
3、普通人物
a)不可咄咄逼人。普通人物的采访一定要与受访者的身份、心理相符,记
者不能咄咄逼人,而是平易近人地进行拉家常式的采访,这样被访者没有心理压力,也会放弃戒备心理。有时候还需要耐心地解释,让他能够想你敞开心扉。
b)要找到人物的精彩故事。找到了精彩故事,普通人物的采访就成功了一
半。采访中,记者需要通过插话把被访者引导到正题上来,有时还要礼貌地打断他那不着边际的话,因为这类受访者最容易受情绪影响,讲到激动处跑题。
c)不要吝啬你的同情心,也不要过于掩饰你的情绪,比如感动或者愤怒。
比如,你真的被他的经历感动了,流泪也没关系,更能赢得对方的好感和信任。
四、人物报道怎么写
人物报道的写法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话体,一种是叙述体。
1、对话体。对话体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人物报道的题材,它有三大优势:讲究对话的精彩;基于对话者能说会说,或者说的欲望被调动起来,被访者极具个性;新闻事件或被访者极具争议性。《南方人物周刊》的封面人物几乎都是采用这种题材。范本很多,如2007年4月21日这一期的《狂生张五常》,通过对话把狂狷的张五常的个性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使用这种题材别忘了在对话前加上对新闻人物的描述,一定要把这个人物的个性特点描述出来,突出他与别人不同之处。
2、叙述体。叙述体也有三大优势:讲究故事架构;叙述自由,易于表现主题;便于穿插背景材料。《南方周末》的人物报道名篇《亿万富翁孙大午的梦和痛》(2003-11-06)采用的就是这种题材,无论是叙述结构,还是氛围渲染和细节描写,都非常好。
记者先写孙大午回家时的感人场面,他两次落泪,然后写他的梦想,写一
个想为家乡父老做点事的企业家是如何下狱的,报道没有直白地追问制度问题、法治问题,只是着墨于一个不全为赚钱的商人的梦和现实苦境,以及他的困惑。
以下是摘录的内容,请注意故事细节和叙述的角度:
悲喜
11月1日,河北省徐水县。85岁的刘凤兰在家里一大早就心神不宁,一会儿坐到炕沿上,一会又挪到院子口向远方张望:她儿子———49岁的河北大午集团董事长孙大午自今年5月27日被逮捕后,再没见过母亲的面。
在被羁押近半年后,孙大午被地方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3年有期徒刑,缓刑4年,定于是日释放。
这天也是孙大午父亲孙凯的生日,全家人都在忙活着饭菜,谁也不怎么说话。作为现场惟一的记者,我甚至不忍旁观这次压抑而酸楚的家宴。
突然,家门口传来哭喊———“大午回来了!”
这也是记者第一次见到孙大午。半年的牢狱生活,他比照片上瘦了些,理了个寸头,白发出来了,但看起来精神尚好。
亲人们把孙大午围在了中间,哭作一团。
孙大午没落泪,看起来很镇定,只是眼圈红了一下。刘凤兰抱着儿子说:“小子,告诉你,你妈没哭,你妈相信你能出来。”
坐下来后,杜润生、保育钧等人专程过来看他,他有些沉默,只是一杯接一杯喝酒,菜几乎都没动。而他家人告诉记者,原先他曾戒酒多年。
不断有人进来敬酒,端起酒杯就掉泪,连人高马大的男人也不例外。隔壁和外面院子里,慢慢围聚了一大群人,越来越多,也不进来,只是在外面抹眼泪。
一个食堂老师傅带着哭腔说:“你走了5个月,咋跟5年一样?!”
有人问到了看守所的生活。孙大午说:“里面也没啥,呆得住,就是最早关单人房时有点难受。”当有了点醉意后,他就感叹:“人为什么要有思想?有思想是多么的难受!单身号房的囚犯,就成了拉磨的驴子!”
说归说,孙大午在看守所里没闲着,他在半年里看了约50本书,文史哲方面的,包括15本中国通史和两本英语习题集。那里能看的书,他几乎都翻完了,出来时跟看守所所长说:“书太少了,回头我给你捐。”
大午城,桃源梦
Holdfasttodream
Forifdreamsdie
Lifeisabroken-wingedbird
Thatcannotfly
(紧紧抓住梦想/梦一旦逝去/生命将如断翼的鸟儿/不再飞翔)这首诗是孙大午在一所大学演讲时用英文朗诵的。他第一个梦想,是将大午城建成为一个好人相聚的世外桃源。
这是一个儒家式的乌托邦之梦。他赞同“共和”思想,推崇儒家“和为贵”,宣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向往“大同”。
1970年,孙大午当兵,一呆8年,他表现很好,两年就入了党,曾被提成营职干部。1978年,他转业回家,进了县银行部门。
1985年,郎五庄村委会对外承包土地,孙大午就鼓动妻子联合四家农户承包了这块“憋闷疙瘩”。1989年,已在县农业银行干到人事股长的孙大午辞去公职,和妻子共同创业。
18年发展至今,当年1000只鸡、50头猪的小小养殖场,发展成有1500多名职工、固定资产和年产值均过亿元的大午集团。
他常年开办免费的农民技校,已培训养殖户3000多人,学员遍布十多个省。
他办医院,被捕前还投入20多万元建成一所医院。每月只用1元,职工和村民们就能享受合作医疗,做一次包括B超、验血等在内的全套检查,只要10元钱。
他重视教育,憧憬“有教无类”的理想境界。在大午集团,除了董事长一职外,他只有一个兼职:大午中学校长。在他的罪名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1300多万元”,而校园投资就达到3000多万,校园比集团办公楼要豪华,但收费却并不贵,学生一个月生活费只要100多元。他要办的是一所“平民学校”。
孙大午对于企业文化有让人奇怪的独特理解,比如他建孔庙,祭奠孔子;还曾计划投资1000万元兴建“儒家大成园”,纪念历代大儒。甚至想建一座“孔子大学”。
古怪的亿万富翁
这个有严肃的道德诉求、清苦自持的富翁,在他的家乡正赢得传奇般的声誉:他有亿万家产,却没有别墅,没有专车,住在集体宿舍里。生活极其简单,爱吃玉米饼子、大葱蘸酱,在外办事往往在路边小摊填饱肚子了事。不赶名牌,不上娱乐场所。一个月只拿2000元的工资。出差去宁夏,他坐硬座。
最令人称奇的是,孙大午当了董事长后,竟然还帮工人掏过一次大粪。
“我没有一个私敌。”孙大午说。这听起来简直有些不真实,二十年风雨,被投毒、剪电线、毒打、暗杀、诬告……几乎什么事情他都经历过。
1998年,他投资160万元修了一条长达10公里的公路,直通107国道,造福了一方民众。但居然有一位基层干部因未得好处,让各村动员村民挖路。一位村支书要入干股,孙大午不答应,此人想尽办法捣乱。一次,此人让他的外甥来大午家,劈头就打,孙大午被打得头破血流,一根指骨折断。
孙大午说耶稣的故事让他感动:“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向人们讨口水喝,有人却拿破布蘸上盐水递给他,耶稣只怜悯地望着天说:原谅他们吧,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说他也是这种心态。
孙大午说,“我要做个公众人物”,公众人物是没有隐私的,他说“我敢光着屁股在街上走一趟,因为我身上是干净的”。
当然,也有人认为孙大午作为个人性格而言,太自负。当地一位县领导就讲过:孙大午是“午”字出了头,成了孙大牛。
2002年5月,首届全国“儒家文化与乡村建设研讨会”在大午集团召开,按常规该请县里领导露露脸,可孙大午竟然说:“他又不懂,请他干嘛?”后来请了一位政协副主席,刚从教育局长位上退下的,“他还懂”。
也许,这种太过求真的个性,使他无形中失去了若干也许本可不必失去的盟友,官员中也该有他的真朋友。
潜规则的破坏者
吴思在他的《潜规则》一书中说得很明白,官场上的事,只要弄清楚了背后的潜规则,顺时应变,那么困难就迎刃而解。
但孙大午不吃这一套,他的说法是,身正不怕影子歪。更让当地一些部门头疼的是,这个孙老板很认死理———出了纠纷不是喝酒摆平,而是闹上法庭。
首先他得罪了“土地爷”。大午集团是从100多亩“憋闷疙瘩”发展起来的,企业稍有起色,当地的镇土地所就过来了,说大午违法占地,要罚款1万元。孙大午觉得委屈,没给。然后县里出面,说要罚5万元。最后市土地局把罚款追加到10万。孙大午还是不服:“《土地法》1987年生效,我是1985年占地,怎么会是非法占地?”
对方来个几十辆车,要把大午集团推平。“不要说你建养猪厂、养鸡厂,就是在山坡上搭个牛棚、垒个羊圈都得经土地部门审批,否则就是违法!”孙大午就把当地土地部门告上法庭。
孙大午接着得罪了当地工商部门。大午集团曾生产按摩器,在石家庄上市。有一天他们突然接到一纸工商处罚通知:大午集团假冒大午商标非法销售大午产品。
孙大午纳闷了:“大午”是我的名字,大午集团是我注册的,怎么会大午集团假冒大午商标非法销售大午产品?
但对方说大午的商标没有发公告,所以罚款5万元。孙大午更觉冤枉了:根据商标法,3个月申报、3个月审查、3个月公告,一共是9个月,公告该由你发出,我已经申报了18个月了,我有什么责任?
只好又打官司,但怎么都打不赢。官司拖了一年,最后孙大午讲和:我孙大午有眼无珠,多有冒犯,罚5万我认了。
孙大午和当地税务局也有过一场“乌龙”官司。孙大午接到一个莫名其妙的纳税通知单,限大午集团3天内纳税138万元。他一直守法经营,去问为什么,当地税务局回答:你先纳了税再说。孙大午没有执行这个“通知”,3天后就被封了大午集团的账号。
孙大午浑身有理也无处诉说,只能再告。这时对方说是核实了,只要交16万多元,还加上20万的滞纳金。官司一打就是5年,从县里打到省高级人民法院。
最后事情闹大了,有关部门终于出面调解,结果一夜间就撤了官司。但孙大午一算账,加上被扣后再也拿不回来的钱,大午集团前后损失了100万元。
十几年行政官司下来,孙大午伤痕累累。有人批评他说:孙大午根本不是一个合格的企业家,一个企业除了内部机制和管理外,最重要的是外部环境。
对此,孙大午并不是不清楚,但他仍心存侥幸。今年3月的一次大学演讲中,孙大午对自己企业尚能生存发展作了个悲凉的解释:“可彰而不可学,没有代表性,只是个死里逃生者。”
可惜说完“死里逃生”两个月后,孙大午就被捕了。
一般刚工作的年轻记者是很难有机会做人物报道的,因为它对记者的提问水平和技巧要求非常高,特别是名人伟人以及公共人物的报道,新记者单独作战的可能性很小,但普通人物的报道则有机会。
那么,什么样的人物能成为新闻,成为报道对象?我们如何采访如何写作?有没有规律性的东西?有没有特别的技巧?
一、哪些人物能成为新闻
《南方人物周刊》的副主编徐列在《南方周末人物报道手册》里把人物报道分为三种类型:新闻人物、公共人物和民间人物,我很赞成。但根据一个人物之所以值得报道的原因和人物自身的新闻价值,我把人物报道分为名人伟人、公共人物和普通人物三种。
1、名人伟人任何时候都是新闻,它的价值在于人格魅力和他们的事业成就。
意大利记者法拉齐就是一位善于采访名人伟人的记者。她采访过邓小平、基辛格等一大批世界政要,这些人物的新闻价值不言而喻,而且因为这些人物的显赫性和影响力,他们在任何时候都是新闻。里根在世时是新闻的中心,去世也成了重大的新闻事件,影星梦露去世这么久,关于她生前死后的事还时常成为媒体的头条。
2、公共人物因新闻事件的发生而具有新闻价值,它的价值在于公共人物对社会的影响力。这些人物包括官员、艺术家、公共知识分子等等。他们本身新闻的价值不大,但很多有价值的新闻与他们有关,他们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策划者、反对者,因为他们的公共性,所以他们在新闻事件的一举一动都能成为新闻。如非典时期的北京市代市长王岐山、科学家钟南山,如经济学家吴敬琏、台湾作家龙应台等等。
3、普通人物因为经历和遭遇而成为新闻,它的价值在于它的故事性。如大学生马加爵、西安体彩宝马案中的刘亮。前者要是没有杀人,恐怕永远不会成为舆论的中心,后者不是因为体彩中的造假,也不会成为新闻人物。
二、采访的通则
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物采访有没有可以通用的技巧?在采访中,我们会碰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常规式的预约采访,一种是突发式的即兴采访,前者需要充分的准备,后者需要机智、需要一语中的的提问能力。
先说说常规式的预约采访,它的准备工作可从以下着手:
1、可能多的了解被采访对象,他的生平、价值观、作品、业绩,特别是最新的动向,可能的话请他提供一些材料,或请他建议寻找哪些有用的材料。有一次,《南方周末》记者朱强要采访龙应台,将相关问题发给她,但被婉言拒绝了,因为他提的几个书面问题不够好,很多是龙应台讲过的。朱强之前采访过龙应台,关系比较好,就直接向她索要相关资料,特别是龙应台最近发表的文章和接受的访谈内容。朱强一看龙应台提供的最新资料才发现之前提的问题确实很粗糙,便做了进一步的修改,最后《罢政治课复作家身》成了大陆在龙应台辞去台北市文化局长后影响最大的新闻。
2、拟定采访提纲,设计问题。问题的拟定是建立在对采访对象的了解上的,问题的设计不应过于琐碎,最好是在拟定问题时,要先问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围绕主题和采访目的设计问题。
3、准备好录音笔,主要问题了然于胸。这样做的好处是防止你拿出采访本时,对方突然产生戒备心理,回避许多重要的内容,甚至中断采访。
至于即兴式的采访,更多的是在记者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偶遇采访对象。这种采访比预约式采访难度大,它要求记者一句话问住对方,或者引起对方说话的欲望。
1、准备是同样需要的。这种准备可能更多的是平时在阅读和生活中的有意无意的关注,当然如果有个预判,平时做些资讯收集自然更好。
2、因为事先没有设计问题,最好根据当时的场景提问。
3、抛出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吸引他的注意力。我记得1998年,凤凰台的主持人吴小莉在朱总理记者招待会结束后,遇到朱总理,她立即掏出人民币举起来问道:朱总理,人民币会不会升值?她举人民币的举动和问话都引起总理的关注,总理停下脚步回答了她的问题。这是一种急中生智的采访,可以看出吴小莉的机智。
三、不同人物的采访技巧
在人物采访提问方面,《南方周末》编辑杨瑞春有一番体会,她说: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和在谈论不同话题的情绪,应该有不同的采访方式和采访手段,有时候是挑战,有时候是引导,有时候甚至需要“别有用心”的赞美……比如说到攻击性姿态,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让你采取这种姿态对待呢?你不可能用这样的姿态来对待一个显然德高望重、人格高尚的长者,也不可能用这样的姿态对待一个弱小谦卑、平凡朴素的百姓,也不可能用这样的姿态来对待一个心里脆弱、神经敏感的女士。
1、名人伟人
a)尊重、不卑不亢,平等对话。任何新闻采访,作为记者都有一个立场,政府希望记者站在他们一边,以官方的立场来提问和报道,有人则认为记者应该有一个民间立场,但这样的立场对名人伟人的采访会让人感觉记者在打探小道消息。作为记者,他的立场应该是媒体自身的独立立场,不卑不亢,在尊重的同时,追求平等对话。
作为记者,无欲则刚,无所求也就无所谓,所以面对伟人名人不能有畏惧心理,不能卑微。
b)语气平和,问题有价值。很多情况下,记者面对名人和伟人,过于客气,以致一些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因为问起来比较尖锐而不敢问。其实最好的办法是用诚恳的方式,平和的语气,把你的问题说出来,一般对方不会拒绝,即使拒绝也没关系,因为只有把问题提出来了,才有得到答案的可能性。
c)质疑。质疑是记者必备的素养。著名的新闻访谈记者王志说:“质疑是我的一种追求。”曾经有位采访对象被他质疑追问地发火,最后不得不中断采访。
法拉奇的闻名,和她的质疑她的极具攻击性的采访有关,她的采访是存心要人烦躁不安,包括以色列总理沙龙、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等国际最有名的政治人物都领教过她的厉害。基辛格当年为了促进越南停战而牵头举行巴黎和谈,法拉奇来采访他,他回忆说,那场对谈是“我和新闻界打的交道中最具灾难性的一次谈话。”法拉奇一会儿咄咄逼人:“你不是个和平主义者,对不?”一会儿又倍加谄媚以诱使基辛格钻她的圈套。基辛格说,他认为自己是一个“独自骑马领着一支旅行队走进一个狂野的西部神话”的牛仔,这话被法拉奇抓住,基辛格被追问得下不来台以致想收回这一说法。不料法拉奇已经把访谈录了下来。
2、公共人物
a)反问、追问。我们现来看非典时期王志采访北京代市长王岐山。
王志一上来就问了一个非常难堪的问题:“发布会记者问的所有问题,都不是你最害怕的问题,你最害怕问的问题是什么?能不能告诉我。”
接下来,王志是怎么追问的呢?
他问:医疗条件本身,有一个估计让我们非常的不乐观,他们觉得北京现有的医疗条件,能够接受感染病人的底线就是6000人?
王岐山说还需要观察两三天。
王志马上问:如果人数继续增加,真的达到6000人的时候,北京市有没有能力收治所有被感染的非典病人?
b)探讨。这种方式是在友好的氛围中进行的。如果你的采访对象愿意说,而且很友好,那你千万别只让他一个人说。《南方周末》的杨瑞春在采访吴思的方法就是一种探讨的方法。不过,使用这种方法前提是,记者必须具备探讨的本钱,即具有这方面的能力和知识储备。我们来看一下她的采访:
记者:是不是可以说,潜规则讲的是“官场”,而血酬讲的是“匪道”?
吴思:其实胜者为王败者寇。很多官家的东西追溯本源,也是来自血酬。刘邦和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拿什么激励将士卖命?想想现在拼人力资源的高科技公司,他们拿什么激励员工卖力?给员工一些期权,干好了,将来公司上市,大家手里的股票增值,人人发财。……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皇粮国税就是创业血本家打天下的回报。
记者:看你的第三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很有启发,但是又有点失望。
吴思:为什么?
记者:在《潜规则》这本书里,你告诉大家的是一个很新鲜的东西,就是说,这种现象,这种规则,大家都注意到了,或者有意无意地身在其中,但是只有你把它以这样的方式拎了出来,真让人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在《血酬定律》这本书里,你讲到了“元规则”,也就是暴力决定一切的原则,这是深了一步,但是这不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原则吗?不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物竞天择”的原则吗?所以我觉得你到了“元规则”,讲出来的是大白话,是常识。
吴思:在我的自我感觉里,血酬定律其实比潜规则更精彩,说出了更要紧的东西,而且是“人人心中之所有,人人笔下之所无”的东西。……有了血酬定律,就可以计算暴力的价值了。在这个基础上再讨论元规则,它就不再是一种模糊的常识,而是可以证实或证伪的知识。
记者:可是所谓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不也是如此吗?你能不能更明确地谈一下元规则和丛林规则的差别?
吴思:关于丛林规则我没有系统的了解,我只看过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所写的《利维坦》,他很强调暴力,著名的霍布斯丛林,就是人人相互为敌,互相抢劫偷盗的社会。……霍布斯的这个理论还是建立在契约论的基础上,大家协商办事,而我认为这个基础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真实的历史恰恰是打你没商量,我所谓的元规则恰恰是暴力最强者说了算,而不是作为西方社会理论主流和基础的契约论。
记者:你怎么定义你写的这种文体,当我们看《潜规则》和《血酬定律》的时候,总觉得有些疑问,它是学术论文?是散文?还是有点《厚黑学》似的劝世文章?总之,它有点四不像的感觉。
吴思:我一直不知道我是什么,有人说我是学者,我说我没那么大学问,人家学者做一个朝代,所有的人物关系、历史事件都是扎扎实实研究,我从来没有那么认真地研究透任何一个朝代。我也不是作家,也不是记者,可是我觉得我返璞归真了——庄子怎么写作?孟子怎么写作?你说那是文学,是寓言?是历史?还是谈话?那时候文体还没今天这样的分类,只是想说什么,就把它说好就是了。我觉得我这么讲东西能讲好,而且大家还喜欢看,那就这么写,管它是什么。
c)质疑。对公共人物也应该质疑。我们来看《南方周末》记者是怎么向张钰提问的。张钰自曝演艺圈的潜规则:女演员要上戏,必须陪导演睡觉,她自己也是这样,但有些导演睡了她却不给她机会,她一怒之下公布了部分她和某导演的性爱录像。该报道的标题也非常传神:《张钰:我用明摆着的无耻对付潜在的无耻》。面对这样不避讳隐私的人,记者可大胆地追问许多细节和质疑她的动机,事实上,记者也是这么做的。但有些质疑还是要把握一个度,质疑最大的底线就是不能导致你的采访无法进行下去。
我们来看看其中的对话:
记者:第一次的性付出是什么时候?
张钰:1999年啊。关于这事大家都已经看到了,第一次跟副导演怎么回事,不想说了……
记者:可这第一次是人生选择的关键点。
张钰:对,所以我选择了他。……在吃饭之前实际上我们已经有过这种关系,而且还是我开的房间,当然我也是没办法,说真的,我就是想得到这个角色。他说我今天晚上就交给你了,你来安排吧。(整个采访张钰斩截昂扬,只有在说这一句话的时候,语气低沉了些。)
所以我为了让先前的付出不白白付出,吃饭之后的一次,就请人把我跟他这个过程拍下来了。我以为有了这个东西,肯定他会出于一种顾忌不会把我怎么样。结果,他知道有这个录像的情况下,还是把我换掉了。
记者:也就是说你第一次的性付出就有录像,而且有录像也没用。当时你什么心情?
张钰:我找他们领导。领导说,接触过程中,男女产生了感情,很真诚的。我觉得很委屈,很无奈啊。觉得我有他这些东西,他们都不给我安排角色,都不怕,都无所谓,觉得心里憋气啊。但是又不知道找谁说去,不知道怎么办。很多女人都有这感觉。
记者:既然没用为什么后来还录?
张钰: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就想把这种无赖的嘴脸录下来。录像里也看到了,有人干完了这事,系上浴巾之后,悠然地点了一支烟,看着我,说,张钰,你这样做是没有前途的。
记者:是不是录像已经成了你的习惯?是每个人都录,还是有所选择?
张钰:先判断他是有可能很无赖的那种,成心玩女人的那种,我会有个判断。
记者:觉得交易有可能顺利进行的就不录?
张钰:不是。我觉得我对他们这些人没一个相信的。都是这样。
记者:那还是每个人都录?
张钰:是啊。哎呀(叹气)。后面我都录得没感觉了,拍的都一样,老拿着摄像机我都挺累的了,他们不累我都觉得累了,后来我就改成录音了,录音比较轻便一点。
记者:有些交易是得不到兑现的?
张钰:有些人压根就忘了,后来人家就不理你这个茬了。
记者:这时候录像有没有起过一点作用呢?还是从来都没起到作用?
张钰:有的人不需要出示录像,有的人是形势逼迫到那里了。没有用,其实有录像带但是谁在乎呢。他们很无赖的,都无所谓,见得多了,就知道女人拿他们没办法。而且他们都说这句话:张钰啊,你这样做是没有前途的。他们共同的一句话。什么意思?你这样做我们都不会怕的,相反你还会被我们封杀掉。
记者:所以在黄健中事件中你决定公之于众,以施加更大压力?
张钰:我只是想揭露,从大导到小导,都是这样的。我找他谈的时候他也说了那句话:张钰啊,你这样做是没有前途的。我想,妈呀,这个无赖,我气不过。
记者:这次公布录像是想达到什么目的呢?
张钰:就是为让大家知道,这些人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如果我今天没有给出这些录像的话,大家一定会说,哎呀张钰你一定在炒作,一定在耍花招。可是当我拿出这些铁证的时候,大家又会觉得,我的手段比较卑劣,用很低格调的手段,来获取一些东西。
3、普通人物
a)不可咄咄逼人。普通人物的采访一定要与受访者的身份、心理相符,记
者不能咄咄逼人,而是平易近人地进行拉家常式的采访,这样被访者没有心理压力,也会放弃戒备心理。有时候还需要耐心地解释,让他能够想你敞开心扉。
b)要找到人物的精彩故事。找到了精彩故事,普通人物的采访就成功了一
半。采访中,记者需要通过插话把被访者引导到正题上来,有时还要礼貌地打断他那不着边际的话,因为这类受访者最容易受情绪影响,讲到激动处跑题。
c)不要吝啬你的同情心,也不要过于掩饰你的情绪,比如感动或者愤怒。
比如,你真的被他的经历感动了,流泪也没关系,更能赢得对方的好感和信任。
四、人物报道怎么写
人物报道的写法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话体,一种是叙述体。
1、对话体。对话体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人物报道的题材,它有三大优势:讲究对话的精彩;基于对话者能说会说,或者说的欲望被调动起来,被访者极具个性;新闻事件或被访者极具争议性。《南方人物周刊》的封面人物几乎都是采用这种题材。范本很多,如2007年4月21日这一期的《狂生张五常》,通过对话把狂狷的张五常的个性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使用这种题材别忘了在对话前加上对新闻人物的描述,一定要把这个人物的个性特点描述出来,突出他与别人不同之处。
2、叙述体。叙述体也有三大优势:讲究故事架构;叙述自由,易于表现主题;便于穿插背景材料。《南方周末》的人物报道名篇《亿万富翁孙大午的梦和痛》(2003-11-06)采用的就是这种题材,无论是叙述结构,还是氛围渲染和细节描写,都非常好。
记者先写孙大午回家时的感人场面,他两次落泪,然后写他的梦想,写一
个想为家乡父老做点事的企业家是如何下狱的,报道没有直白地追问制度问题、法治问题,只是着墨于一个不全为赚钱的商人的梦和现实苦境,以及他的困惑。
以下是摘录的内容,请注意故事细节和叙述的角度:
悲喜
11月1日,河北省徐水县。85岁的刘凤兰在家里一大早就心神不宁,一会儿坐到炕沿上,一会又挪到院子口向远方张望:她儿子———49岁的河北大午集团董事长孙大午自今年5月27日被逮捕后,再没见过母亲的面。
在被羁押近半年后,孙大午被地方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3年有期徒刑,缓刑4年,定于是日释放。
这天也是孙大午父亲孙凯的生日,全家人都在忙活着饭菜,谁也不怎么说话。作为现场惟一的记者,我甚至不忍旁观这次压抑而酸楚的家宴。
突然,家门口传来哭喊———“大午回来了!”
这也是记者第一次见到孙大午。半年的牢狱生活,他比照片上瘦了些,理了个寸头,白发出来了,但看起来精神尚好。
亲人们把孙大午围在了中间,哭作一团。
孙大午没落泪,看起来很镇定,只是眼圈红了一下。刘凤兰抱着儿子说:“小子,告诉你,你妈没哭,你妈相信你能出来。”
坐下来后,杜润生、保育钧等人专程过来看他,他有些沉默,只是一杯接一杯喝酒,菜几乎都没动。而他家人告诉记者,原先他曾戒酒多年。
不断有人进来敬酒,端起酒杯就掉泪,连人高马大的男人也不例外。隔壁和外面院子里,慢慢围聚了一大群人,越来越多,也不进来,只是在外面抹眼泪。
一个食堂老师傅带着哭腔说:“你走了5个月,咋跟5年一样?!”
有人问到了看守所的生活。孙大午说:“里面也没啥,呆得住,就是最早关单人房时有点难受。”当有了点醉意后,他就感叹:“人为什么要有思想?有思想是多么的难受!单身号房的囚犯,就成了拉磨的驴子!”
说归说,孙大午在看守所里没闲着,他在半年里看了约50本书,文史哲方面的,包括15本中国通史和两本英语习题集。那里能看的书,他几乎都翻完了,出来时跟看守所所长说:“书太少了,回头我给你捐。”
大午城,桃源梦
Holdfasttodream
Forifdreamsdie
Lifeisabroken-wingedbird
Thatcannotfly
(紧紧抓住梦想/梦一旦逝去/生命将如断翼的鸟儿/不再飞翔)这首诗是孙大午在一所大学演讲时用英文朗诵的。他第一个梦想,是将大午城建成为一个好人相聚的世外桃源。
这是一个儒家式的乌托邦之梦。他赞同“共和”思想,推崇儒家“和为贵”,宣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向往“大同”。
1970年,孙大午当兵,一呆8年,他表现很好,两年就入了党,曾被提成营职干部。1978年,他转业回家,进了县银行部门。
1985年,郎五庄村委会对外承包土地,孙大午就鼓动妻子联合四家农户承包了这块“憋闷疙瘩”。1989年,已在县农业银行干到人事股长的孙大午辞去公职,和妻子共同创业。
18年发展至今,当年1000只鸡、50头猪的小小养殖场,发展成有1500多名职工、固定资产和年产值均过亿元的大午集团。
他常年开办免费的农民技校,已培训养殖户3000多人,学员遍布十多个省。
他办医院,被捕前还投入20多万元建成一所医院。每月只用1元,职工和村民们就能享受合作医疗,做一次包括B超、验血等在内的全套检查,只要10元钱。
他重视教育,憧憬“有教无类”的理想境界。在大午集团,除了董事长一职外,他只有一个兼职:大午中学校长。在他的罪名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1300多万元”,而校园投资就达到3000多万,校园比集团办公楼要豪华,但收费却并不贵,学生一个月生活费只要100多元。他要办的是一所“平民学校”。
孙大午对于企业文化有让人奇怪的独特理解,比如他建孔庙,祭奠孔子;还曾计划投资1000万元兴建“儒家大成园”,纪念历代大儒。甚至想建一座“孔子大学”。
古怪的亿万富翁
这个有严肃的道德诉求、清苦自持的富翁,在他的家乡正赢得传奇般的声誉:他有亿万家产,却没有别墅,没有专车,住在集体宿舍里。生活极其简单,爱吃玉米饼子、大葱蘸酱,在外办事往往在路边小摊填饱肚子了事。不赶名牌,不上娱乐场所。一个月只拿2000元的工资。出差去宁夏,他坐硬座。
最令人称奇的是,孙大午当了董事长后,竟然还帮工人掏过一次大粪。
“我没有一个私敌。”孙大午说。这听起来简直有些不真实,二十年风雨,被投毒、剪电线、毒打、暗杀、诬告……几乎什么事情他都经历过。
1998年,他投资160万元修了一条长达10公里的公路,直通107国道,造福了一方民众。但居然有一位基层干部因未得好处,让各村动员村民挖路。一位村支书要入干股,孙大午不答应,此人想尽办法捣乱。一次,此人让他的外甥来大午家,劈头就打,孙大午被打得头破血流,一根指骨折断。
孙大午说耶稣的故事让他感动:“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向人们讨口水喝,有人却拿破布蘸上盐水递给他,耶稣只怜悯地望着天说:原谅他们吧,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说他也是这种心态。
孙大午说,“我要做个公众人物”,公众人物是没有隐私的,他说“我敢光着屁股在街上走一趟,因为我身上是干净的”。
当然,也有人认为孙大午作为个人性格而言,太自负。当地一位县领导就讲过:孙大午是“午”字出了头,成了孙大牛。
2002年5月,首届全国“儒家文化与乡村建设研讨会”在大午集团召开,按常规该请县里领导露露脸,可孙大午竟然说:“他又不懂,请他干嘛?”后来请了一位政协副主席,刚从教育局长位上退下的,“他还懂”。
也许,这种太过求真的个性,使他无形中失去了若干也许本可不必失去的盟友,官员中也该有他的真朋友。
潜规则的破坏者
吴思在他的《潜规则》一书中说得很明白,官场上的事,只要弄清楚了背后的潜规则,顺时应变,那么困难就迎刃而解。
但孙大午不吃这一套,他的说法是,身正不怕影子歪。更让当地一些部门头疼的是,这个孙老板很认死理———出了纠纷不是喝酒摆平,而是闹上法庭。
首先他得罪了“土地爷”。大午集团是从100多亩“憋闷疙瘩”发展起来的,企业稍有起色,当地的镇土地所就过来了,说大午违法占地,要罚款1万元。孙大午觉得委屈,没给。然后县里出面,说要罚5万元。最后市土地局把罚款追加到10万。孙大午还是不服:“《土地法》1987年生效,我是1985年占地,怎么会是非法占地?”
对方来个几十辆车,要把大午集团推平。“不要说你建养猪厂、养鸡厂,就是在山坡上搭个牛棚、垒个羊圈都得经土地部门审批,否则就是违法!”孙大午就把当地土地部门告上法庭。
孙大午接着得罪了当地工商部门。大午集团曾生产按摩器,在石家庄上市。有一天他们突然接到一纸工商处罚通知:大午集团假冒大午商标非法销售大午产品。
孙大午纳闷了:“大午”是我的名字,大午集团是我注册的,怎么会大午集团假冒大午商标非法销售大午产品?
但对方说大午的商标没有发公告,所以罚款5万元。孙大午更觉冤枉了:根据商标法,3个月申报、3个月审查、3个月公告,一共是9个月,公告该由你发出,我已经申报了18个月了,我有什么责任?
只好又打官司,但怎么都打不赢。官司拖了一年,最后孙大午讲和:我孙大午有眼无珠,多有冒犯,罚5万我认了。
孙大午和当地税务局也有过一场“乌龙”官司。孙大午接到一个莫名其妙的纳税通知单,限大午集团3天内纳税138万元。他一直守法经营,去问为什么,当地税务局回答:你先纳了税再说。孙大午没有执行这个“通知”,3天后就被封了大午集团的账号。
孙大午浑身有理也无处诉说,只能再告。这时对方说是核实了,只要交16万多元,还加上20万的滞纳金。官司一打就是5年,从县里打到省高级人民法院。
最后事情闹大了,有关部门终于出面调解,结果一夜间就撤了官司。但孙大午一算账,加上被扣后再也拿不回来的钱,大午集团前后损失了100万元。
十几年行政官司下来,孙大午伤痕累累。有人批评他说:孙大午根本不是一个合格的企业家,一个企业除了内部机制和管理外,最重要的是外部环境。
对此,孙大午并不是不清楚,但他仍心存侥幸。今年3月的一次大学演讲中,孙大午对自己企业尚能生存发展作了个悲凉的解释:“可彰而不可学,没有代表性,只是个死里逃生者。”
可惜说完“死里逃生”两个月后,孙大午就被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