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十几年前已经去过了。这里要说的是大家熟悉的一首歌曲《我想去桂林》:
……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
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
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http://www.chinaschool.org/szzl/special/guilin/Wave053.mp3
不知道此歌的作者有没有读过西方经济学,也不知道他听没听说过“供给决定需求”的萨依定律。但是,他却用最朴素幽默的语句重新阐述了曾经赫赫有名、而今淹没在 “需求决定供给”的凯恩斯定律光辉之下的萨依定律。
“我”去桂林了吗?没有。歌词唱出的是一种空想的欲望。
为何“我”没去桂林?原因已经明白告诉你了:有时间的时候没钱,有钱的时候没时间。换句经济学的话说:没有有效供给,就没有经济事实的发生。用我的话来表达,就是“稀缺之下不言经济”。
但是“我”依然在“想”,这个“想”不是经济学的需求,而仅仅是不考虑供给能力的所谓的“欲望”,尽管没有时间和金钱资本去“桂林”,但是“想去”不犯法,无碍他人生活。
与“想去桂林”相反的是“去桂林”。当很多热爱旅游的人在长假日或者退休之后,如果手头积蓄有余,就会想到处走一走、看一看,就可能“去桂林”了。是什么促使“去桂林”这件事情发生了?是他充裕的时间和口袋里的钱,用经济学术语讲就是“盈余”。盈余是导致经济事件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有效需求”概念所联系的那个“有效供给”。
“月光族”在领取月薪之后,就频繁出入于各种消费场所,用手中的金钱和厂商做交换。待到“光”了之后,就足不出户老老实实戴在家里,眼巴巴地期待着下一个发薪日的到来。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把“供给能力”分为两类:时间和金钱。并用两个预算方程来表达这两个供给能力:资金预算和时间预算,合并称为“量力而行方程”。 一如《我想去桂林》中所唱的那样。
在中国民语当中,很多可以用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诠释“萨依定律”。如“温饱思淫欲”、“吃饱了撑的”、“钱多了烧的”、“无事生非”、“穷奢极欲”、“一掷千金”、“有多大本事办多大事”、“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儿”、“你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穷要饭的”、“逼上梁山”、“你能吃几两干饭?”、“将心比心”、“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富人饭量大,穷人瞌睡多”、“酒壮行色”、“有恃无恐”、“吃了豹子胆了”……
心理学家maslow将此普遍的需求心理总结为“层次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动机是分层次的,高层次的需求是在低层次的需求得以实现之后展开的。“层次需求论”已成为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入门常识。
经济史的研究者把以市场交换为特征的经济的发展,归结为产品的剩余。因为产品普遍有剩余,基于私有权和彼此的偏好不同而发生了交换。这也是萨依定律的思想表达。现在或许我们很难对这种析做出实证,但是其逻辑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
话到此地,我们就不知道当今主流经济学以“稀缺”为核心的理论是如何展开的了。说交换经济行为基于稀缺你信吗?如果经济行为不是基于稀缺,研究它的经济学为何会把稀缺当作学术灵魂看待?我建议大家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不妨一边学习一边嘴里哼着《我想去桂林》的曲调。如果想不折磨他人的话,就在自己耳里塞上MP3耳塞吧——这可是时尚生活方式呢。
什么?你没MP3?没有MP3的原因你自己清楚了,还用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