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说“两新”道破中国经济的罩门!
文/昆明张三
中共中央日前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座谈会并强调,当前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中新社11月27日)
而在官方的报道中,有关胡锦涛主席所强调的“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中的“两新”到底指什么并未作出详细说明。
不过我们从胡锦涛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几点指示中似乎能找到有关“两新”的影子。比如:“坚持好字优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切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加大财政政策对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努力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
首先来看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经济维持高增长的速度离不开大量能源的进口。
比如:原油进口到2006年已增长为1.4亿吨,中国对能源的大量需求使这些一度低迷的资源价格暴涨,由此造成的成本上升让中国出口产品原本就微薄的利润再次收窄。而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高投入的粗放增长让生态环境不堪重负,近年来一连串的环境污染事件就是警示。 而靠这种代价换来的经济增长并没有让每一个贸易伙伴满意,因为中国的需求推高了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即便是央行副行长吴晓灵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这样的增长模式“并不划算”。 我们很难想象,假设中国脱离开这些大量能源,我们的经济增长还会保持这个速度吗?显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个“老问题新情况”!
再看“注重改善民生、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中国流动性过剩局面目前依然严重,特别是今年,大量的钱最后选择进入了股市和楼市,银行储蓄剧减,这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来说,未必是好事。因为在大量热钱进入股市,必定导致股价被无限推高,而事实上,按照一些公司的业绩来看,是完全支撑不了那么高的股价的,这样必然导致股市变成泡沫。而面对这个问题,央行连续多次加息和提高准备金,最后依然没有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相反,导致了民生生存成本增加。这是个新问题。
其三:我们来看“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事实上,今年以来各种物价上涨幅度已成近年来最高,通货膨胀成为事实。稳定住物价,应该是明年中国经济调控的一大任务。这是个更为严峻的新问题。
显然,倘若在未来几年中国不解决这三大新问题新情况,很难保证科学发展不会撞墙。
尽管胡锦涛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只强调“当前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并未就“两新”作出明确说明,但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能源、流动性、物价这三大瓶颈应该就是胡主席所说的“两新”(至少是其中一部分)。而正是这“两新”,胡锦涛主席也一语道破了中国经济的三大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