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温家宝总理给老华侨让座


     武汉222路公交车上来一位胡子略显花白的老农,全车人熟视无睹。售票员为其让座,竟遭车上几个青年嘲笑:“对一个民工都这客气,是不是碰到自己的‘老亲爷’上车了?”。售票员对此感到很无奈。(11月24日华龙网)

  看完这则报道,笔者似乎没有力气对嘲笑售票员让座的几个青年人进行过多的谴责,因为除了愤怒真的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记得五六十年代,如果在公共场所碰到老弱病残等弱势人群,主动让座甚至争着让座是社会常态。在《张友鸾随笔选》中,有一篇文章叫《让座篇》,讲上世纪60年代初北京公交车上让座成风,他因为有把白胡子,每次都有人让座,有时竟有“两三个甚至四五个人”同时让,弄得他很不安,于是改走路。“为了怕人让座而不乘车,说起来可笑,然而这是事实。”张先生描述的情形多么令人留恋了。

  按理说,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比过去有了很大改善,道德水准理应更高才是,但屡见不鲜的各种社会不文明行为,表明精神文明并没有与物质文明同步提高。这在售票员让座善举遭受嘲笑中可见一斑。

  应该说,尊老爱幼,关心他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我们及时更新观念,但传统的美德是不能丢弃的。让座,看似简单,实则折射出一种精神风貌,一种城市文明形象及人们的道德素质。一位哲人曾经说:“一个没有社会公德的民族是个危险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良好社会公德的民族肯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社会是由一个个社会人组成的,那么,作为社会运行道德规则的公德,当然也是由每个人的个人道德组成的。在公交车上给那些更加需要座位的老、弱、病、残、孕、幼等特殊人群让个座,应该是一种最基本的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人际和谐的表现,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出的举动。如果像让座这样简单而细小的文明行为都遭受嘲笑,不能不说是我们社会的一种悲哀。

  由此,让我想起了2006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澳大利亚时发生的动人一幕。温总理在访问澳大利亚期间,会见了著名华侨、华人、留学生和中资机构代表。会见时总理搀起一位老华人,扶到自己的座位旁让老人家坐下。他对随同访问的6位政府部长、副部长说,“部长们都起立,把座位让给老人们吧”。于是,全场除了老人们坐在一排用来合影留念的座位上外,人们都在站着听温家宝讲话。全场响起掌声,为了来自有敬老传统国度的总理。

  我想,为老华侨让座的动人一幕,再次凸现了温总理这位亲民总理伟大的人格魅力,更是身体力行给我们做出了楷模。不知面对温总理为老华侨让座的举动,嘲笑售票员让座的几个青年人会不会觉到汗颜?能不能感到愧疚?

  “知耻近乎勇”。尊老爱老,弘扬传统美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让座做起,这才是可贵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