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还20元钱寻找战友44年,初见此则新闻,颇令人费解。然而,细读之后感慨万千。
报道称,1961年8月9日,杨民启参军入伍,与他一同入伍的还有一位祖籍河南的西安人张可。当年张可只有19岁,虽然不在同一个营队,但两人都隶属同一个独立团。1963年7月,杨民启母亲病重,不能回家照料母亲的他立即给家里邮寄了50元钱。随后,杨民启又找到关系要好的张可,张可二话不说就借给我20元钱。当时部队里一名普通军人的月补贴仅8元。当年的8元钱足够满足一个普通百姓一个月的生活所需。虽知半个月后,杨民启所在连队被调往宁夏,而张可仍留原地。从此失去联系。其间,杨民启先后向张可汇钱、写信,但都“查无此人”。直到1965年复员回城,杨民启借的20元钱依然没有还给张可。复员后,杨民启一直没有放弃寻找战友张可。44年来,从没间断,但仍没有结果。
为20元钱寻找战友44年,这是什么?这就是诚信,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生有了诚信,才有了杨民启“为还20元钱寻找战友44年”的执著和信念,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杨民启坚定的执着精神,更让我们感受了诚信道德建设的伟大力量,让人敬佩,让人振憾。
“人家帮助过我,20元在当年可不算小数目。”在杨民启看来,当年的20元钱关系到自己的良心和信誉,他说,他要一直寻找张可,即使张可已不在人世,他也要向他的子女还上这笔借款,并说一声“谢谢你,战友”。此话说得多好啊,将心比心,诚信为上。这就叫“大夫以信义为重也”。
然而,近年来,诚信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人与人之间相互防范,常常充满着勾心斗角和阿庚讹诈。某某借人的钱多年不还,某单位言而无信,欺骗职工感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有悖于诚信的事情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某些人道德的沦落,缺乏以诚相待的精神吧!
古人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国家的建立、社会的发展,都是以诚信为基础的。恪守诚信最大的好处就是心安理得,问心无愧。你能说那些违背诚信的人在内心深处就不受到良心的谴责和折磨吗?
可见,只要有诚信在,人间就会有真情,社会就会有希望!诚信是一种品格,一种修养,一种灵魂深处的清香,在不卑不亢中彰显出人性的高贵。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需要杨民启“为还20元钱寻找战友44年”的执著和信念,这既是诚信道德建设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