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蒲城需要采取二元化发展战略
今年以来,先后有几家"权威"机构的研究报告,将蒲城现代化的进程排在了全省前列。这是因为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在蒲城布局了不少中省市企业所致,并不是蒲城经济自身发展的结果。恰恰相反,由于旧体制的约束,这些现代化新经济因素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一是自身活力不足,市场适应能力差;二是与地方经济融合度低,难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蒲城因此形成了"农业大县、经济小县、收入穷县"的现状。
蒲城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先进和落后两个极端并存,相互游离。其先进部分之先进,落后部分之落后,体制分割之严重,在全省少有。这也如同陕西在全国处于很尴尬的角色一样。过去,蒲城一直想打破二元经济结构,企图通过发挥先进部分的优势带动落后部分的发展。但实践证明,是带而不动的。因为二元经济结构不可能一下子改变,它在蒲城乃至全省都有一个很长的存在过程。对此,蒲城县的政府官员已有了清醒的认识。
从历史上讲,省市对这种经济现象在认识上有误区,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了一元发展战略,导致"陕西综合实力排名第二"现象的发生。对此,蒲城必须采取二元化的发展战略,即对先进部分和落后部分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从大背景看,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体现了二元化发展战略,是对省情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作为蒲城来讲,首先是要认清县情,使发展思路更加符合蒲城实际,并脚踏实地地从最简单、最低处做起,这实际上就是实施二元化的发展战略。
只要蒲城能继续完善和坚持二元化发展战略,其落后部分就会发展起来,蒲城的百姓经济就会形成气候,蒲城的人均收入、人均GDP就会提高,总体经济实力也会壮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如期实现。到那时,蒲城才是真正意义的经济强县,二元化经济结构才会逐步弱化。
言论:认清县情加快发展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荣誉光环下的夜郎自大;落后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夜郎自大下的麻木不仁。
值得庆幸的是,作为蒲城县的一县之长,能带着对"陕西省经济综合实力第二名"的困惑,带领县上有关部门领导,历时一个月,对蒲城农村贫困状况走访、调查,这本身就是对贫困的庄严宣战。
不可否认的是,蒲城的社会事业和经济建设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同时,农村的贫困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一方面,2003年被省有关单位评为全省(除市、区以外)85个县综合经济实力第二名;另一方面,全县贫困人口仍占农村总人口的26.8%,返贫现象相当严重。
这份调查报告,给个别好大喜功、盲目自大、沾沾自喜的乡镇部门是一个惊醒;对只求政绩,不顾百姓利益,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庸俗政绩观和短期行为是一个惊醒;给极少数无所事事、不求上进、容易满足的干部群众是一个惊醒;对摆阔气、图排场,只求上级满意,不算工作成本的庸俗接待观和浮浅行为是一个惊醒;给善于跟风、不负责任、贪大求洋、盲目称大的不良社会风气也是一种惊醒;对愚昧保守、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和落后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惊醒。
透过这份调查报告,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创举,是一种认同,更是一种行动。那就是认清县情,加快发展,自动自发,创造富裕。
自动自发,创造富裕,首先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全县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做到"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坚持项目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扶持相结合",努力开创扶贫工作新局面。
自动自发,创造财富,就是要提倡和发扬实干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县。我们有过太多的只说不做,热衷于空谈的教训;我们也有过太多的虽有好思路、好想法,但却不去落实半途而废的教训。我们的各级各部门都制定有帮扶贫困的规划,有的以制度,有的以文件的形式予以明确,但我们缺少的是立即行动和实干精神。因此,告别贫困,走向富裕,十分重要的就是要埋头苦干,真心实意抓落实。
自动自发,创造富裕,就是要讲求工作方式。没有好的工作方法,往往会事倍功半。有的村组之所以走不出贫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只知道蛮干,而不知道巧干;只知道照搬别人的经验,而不知创造性的工作。我们有些部门工作虽然满腔热情,但帮扶方式却过于简单甚至流于形式。这些帮扶与创造富裕工作的要求都格格不入。我们要以实干精神和讲究效能的工作方式,积极投身扶贫帮困工作中,创造出新的业绩。
当前,全县上下要紧紧团结在县委、县政府周围,按照年初确定的"建设工业强县,发展六大产业,实施项目带动,加快统筹发展"的工作思路,以"项目建设年"和"工作落实年"为契机,认清县情,求真务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有理由相信,在新一届县委、政府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秦东大地蒲城必将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观点:GDP考核质疑
GDP是什么东西?按照传统的说法,GDP反映了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长期以来,大多数地方都把GDP考核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硬指标,一级抓一级,层层分解,有的还实行一票否决制,直接关系到官员的政绩升迁。在GDP指挥棒的作用下,各地GDP得到了快速增长。
但是,GDP指标除了反映经济增长值之外,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所花费的社会成本,如环境污染、资源消耗;不能反映效益效率;不能反映生活质量;不能反映社会公正......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GDP的不足: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突然将车开向路的另一侧,连同到达的第三辆汽车,造成了一起交通事故。"好极了",GDP说。因为,随之而来的是:救护队、医生、护士、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汽车修理或买新车、法律诉讼、亲属探视伤者、损失赔偿、保险代理、新闻报道、整理行道树等等,所有这些都被看作是正式的职业行为,都是有偿服务。即使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还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所谓的GDP依然在增加。
由于将GDP作为考核硬指标,于是,官员的活动就以追求GDP的增长为目的,甚至不惜牺牲环境、资源、效益、效率、公正......这就将GDP的不足充分放大,甚至出现GDP越是增长,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越是低下的现象。比如,为了工业投入大力气圈地,农民生活失去了依靠;对污染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百姓终日与污水黑烟相伴;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损害消费者权益;搞各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老百姓负债累累;对法律部门进行工业投入考核,破坏了司法公正......
GDP的考核歪曲了政府职能,使得某些政府部门为了追求GDP数字的增长而无视人民的生活、百姓的疾苦、社会的公正,这与纳税人供养政府的目的是相违背的。而对GDP进行考核,也是没有转化职能,对政府存在的目的认识不够的结果。随着现代文明生活理念的渗入,政府自身应尽快转变角色,将生产建设型转到公共服务型上来,实现与国际的接轨。具有重大意义的是,2003年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2004年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时,改进中国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逐步采用国际通用办法,确保数据的权威性,提高透明度和可信度。
陕西省蒲城县最近陷入了GDP的怪圈。蒲城是秦东大县,由于人口众多,加之又有几个中省企业,所以GDP总量一直排在全市前列,但用人均标准来衡量,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近几年,财政赤字都在2000万元以上,目前县财政负债总额已超过5亿元。
就是这样一个贫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35.5%,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26.8%,贫困村民财政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7.28%、全省28%的国家级贫困县,今年,有关"权威机构"竟然仅凭GDP等个别指标,就冠之以"陕西省经济综合实力第二名"的称号。
用国家关于评定县城经济综合实力的8大指标体系33个具体指标分析,蒲城农村社会还是十分落后的,绝不是经济强县,GDP的危害由此可见一斑。庆幸的是蒲城县的领导干部清醒地认识到了县情,不为排名所累,发起了一场对贫困的庄严宣战。全县紧密团结在县委、县政府周围,按照年初确定的"建设工业强县,发展六大产业,实施项目带动,加快统筹发展"的工作思路,以"项目建设年"和"工作落实年"为契机,加快扶贫工作的全面开展。
经济大县的提法让蒲城感到很不理解,他们很希望有关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权威部门到蒲城调研以正视听。当前,蒲城县已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到"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坚持项目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扶持相结合",努力开创扶贫工作新局面。
今年以来,先后有几家"权威"机构的研究报告,将蒲城现代化的进程排在了全省前列。这是因为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在蒲城布局了不少中省市企业所致,并不是蒲城经济自身发展的结果。恰恰相反,由于旧体制的约束,这些现代化新经济因素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一是自身活力不足,市场适应能力差;二是与地方经济融合度低,难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蒲城因此形成了"农业大县、经济小县、收入穷县"的现状。
蒲城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先进和落后两个极端并存,相互游离。其先进部分之先进,落后部分之落后,体制分割之严重,在全省少有。这也如同陕西在全国处于很尴尬的角色一样。过去,蒲城一直想打破二元经济结构,企图通过发挥先进部分的优势带动落后部分的发展。但实践证明,是带而不动的。因为二元经济结构不可能一下子改变,它在蒲城乃至全省都有一个很长的存在过程。对此,蒲城县的政府官员已有了清醒的认识。
从历史上讲,省市对这种经济现象在认识上有误区,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了一元发展战略,导致"陕西综合实力排名第二"现象的发生。对此,蒲城必须采取二元化的发展战略,即对先进部分和落后部分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从大背景看,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体现了二元化发展战略,是对省情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作为蒲城来讲,首先是要认清县情,使发展思路更加符合蒲城实际,并脚踏实地地从最简单、最低处做起,这实际上就是实施二元化的发展战略。
只要蒲城能继续完善和坚持二元化发展战略,其落后部分就会发展起来,蒲城的百姓经济就会形成气候,蒲城的人均收入、人均GDP就会提高,总体经济实力也会壮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如期实现。到那时,蒲城才是真正意义的经济强县,二元化经济结构才会逐步弱化。
言论:认清县情加快发展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荣誉光环下的夜郎自大;落后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夜郎自大下的麻木不仁。
值得庆幸的是,作为蒲城县的一县之长,能带着对"陕西省经济综合实力第二名"的困惑,带领县上有关部门领导,历时一个月,对蒲城农村贫困状况走访、调查,这本身就是对贫困的庄严宣战。
不可否认的是,蒲城的社会事业和经济建设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同时,农村的贫困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一方面,2003年被省有关单位评为全省(除市、区以外)85个县综合经济实力第二名;另一方面,全县贫困人口仍占农村总人口的26.8%,返贫现象相当严重。
这份调查报告,给个别好大喜功、盲目自大、沾沾自喜的乡镇部门是一个惊醒;对只求政绩,不顾百姓利益,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庸俗政绩观和短期行为是一个惊醒;给极少数无所事事、不求上进、容易满足的干部群众是一个惊醒;对摆阔气、图排场,只求上级满意,不算工作成本的庸俗接待观和浮浅行为是一个惊醒;给善于跟风、不负责任、贪大求洋、盲目称大的不良社会风气也是一种惊醒;对愚昧保守、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和落后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惊醒。
透过这份调查报告,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创举,是一种认同,更是一种行动。那就是认清县情,加快发展,自动自发,创造富裕。
自动自发,创造富裕,首先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全县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做到"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坚持项目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扶持相结合",努力开创扶贫工作新局面。
自动自发,创造财富,就是要提倡和发扬实干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县。我们有过太多的只说不做,热衷于空谈的教训;我们也有过太多的虽有好思路、好想法,但却不去落实半途而废的教训。我们的各级各部门都制定有帮扶贫困的规划,有的以制度,有的以文件的形式予以明确,但我们缺少的是立即行动和实干精神。因此,告别贫困,走向富裕,十分重要的就是要埋头苦干,真心实意抓落实。
自动自发,创造富裕,就是要讲求工作方式。没有好的工作方法,往往会事倍功半。有的村组之所以走不出贫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只知道蛮干,而不知道巧干;只知道照搬别人的经验,而不知创造性的工作。我们有些部门工作虽然满腔热情,但帮扶方式却过于简单甚至流于形式。这些帮扶与创造富裕工作的要求都格格不入。我们要以实干精神和讲究效能的工作方式,积极投身扶贫帮困工作中,创造出新的业绩。
当前,全县上下要紧紧团结在县委、县政府周围,按照年初确定的"建设工业强县,发展六大产业,实施项目带动,加快统筹发展"的工作思路,以"项目建设年"和"工作落实年"为契机,认清县情,求真务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有理由相信,在新一届县委、政府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秦东大地蒲城必将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观点:GDP考核质疑
GDP是什么东西?按照传统的说法,GDP反映了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长期以来,大多数地方都把GDP考核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硬指标,一级抓一级,层层分解,有的还实行一票否决制,直接关系到官员的政绩升迁。在GDP指挥棒的作用下,各地GDP得到了快速增长。
但是,GDP指标除了反映经济增长值之外,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所花费的社会成本,如环境污染、资源消耗;不能反映效益效率;不能反映生活质量;不能反映社会公正......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GDP的不足: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突然将车开向路的另一侧,连同到达的第三辆汽车,造成了一起交通事故。"好极了",GDP说。因为,随之而来的是:救护队、医生、护士、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汽车修理或买新车、法律诉讼、亲属探视伤者、损失赔偿、保险代理、新闻报道、整理行道树等等,所有这些都被看作是正式的职业行为,都是有偿服务。即使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还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所谓的GDP依然在增加。
由于将GDP作为考核硬指标,于是,官员的活动就以追求GDP的增长为目的,甚至不惜牺牲环境、资源、效益、效率、公正......这就将GDP的不足充分放大,甚至出现GDP越是增长,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越是低下的现象。比如,为了工业投入大力气圈地,农民生活失去了依靠;对污染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百姓终日与污水黑烟相伴;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损害消费者权益;搞各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老百姓负债累累;对法律部门进行工业投入考核,破坏了司法公正......
GDP的考核歪曲了政府职能,使得某些政府部门为了追求GDP数字的增长而无视人民的生活、百姓的疾苦、社会的公正,这与纳税人供养政府的目的是相违背的。而对GDP进行考核,也是没有转化职能,对政府存在的目的认识不够的结果。随着现代文明生活理念的渗入,政府自身应尽快转变角色,将生产建设型转到公共服务型上来,实现与国际的接轨。具有重大意义的是,2003年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2004年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时,改进中国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逐步采用国际通用办法,确保数据的权威性,提高透明度和可信度。
陕西省蒲城县最近陷入了GDP的怪圈。蒲城是秦东大县,由于人口众多,加之又有几个中省企业,所以GDP总量一直排在全市前列,但用人均标准来衡量,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近几年,财政赤字都在2000万元以上,目前县财政负债总额已超过5亿元。
就是这样一个贫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35.5%,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26.8%,贫困村民财政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7.28%、全省28%的国家级贫困县,今年,有关"权威机构"竟然仅凭GDP等个别指标,就冠之以"陕西省经济综合实力第二名"的称号。
用国家关于评定县城经济综合实力的8大指标体系33个具体指标分析,蒲城农村社会还是十分落后的,绝不是经济强县,GDP的危害由此可见一斑。庆幸的是蒲城县的领导干部清醒地认识到了县情,不为排名所累,发起了一场对贫困的庄严宣战。全县紧密团结在县委、县政府周围,按照年初确定的"建设工业强县,发展六大产业,实施项目带动,加快统筹发展"的工作思路,以"项目建设年"和"工作落实年"为契机,加快扶贫工作的全面开展。
经济大县的提法让蒲城感到很不理解,他们很希望有关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权威部门到蒲城调研以正视听。当前,蒲城县已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到"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坚持项目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扶持相结合",努力开创扶贫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