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善”学为人处事


 

  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上善若水”这个成语,我认为就是一个成语。可能是年龄太小的缘故,尽管上学后老师也讲了一大堆道理,而我从初中开始学习文言文一直在班上很出色,翻译的文言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宣读,尽管是这样,我还是一直没有真正明白这个成语的具体含义。总是心存疑问:做好事怎么能跟水相比呢,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再说水并不是只给人福音,同时也有洪涝灾害,也会让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也许社会确实是一所大学,一所能够让人修身养性的大学,能够让人去除浮躁与不安,回归自然与平静,去除空想回归现实。在经历30年的磨砺后,翻开老子的《道德经》,仔细考量这“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才终于有所领悟,其意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在古人看来,水为什么具有这么好的品性呢?那是因为他们学会了观察事物看其本质而非其表面,能够沉下心来思考,观其行,思其言。所以在他们的眼里,水的品性是很完美的。孔子云:水有七德.七种完美的品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滋养一切生物,就是有德;流必向下,不倒流,或方或长,遵循自然规律,就是有义;浩大无尽,就是有道;流向几百丈山涧毫无畏惧,就是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就是守法度;量见多少,不用削刮(不会隐瞒正确的观点,违心地趋附别人),就是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归宿必处东),就是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就是善于变化。水有这些好德行,所以君子遇水必观(观察、体会、感悟、效仿)。

  德、义、道、勇、守法度、正直、有志向这水的七种美德,其实也完全可以移植于人的身上,一个人要具备了这七种美德,不是圣人也是贤人,不是高官也是清官。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七善”之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其实就是接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之后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原文是:“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为不争,故无尤。”这七善直接描述老子认为合于道的人会有怎样的表现,也就是他所期盼的人才,而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概括了一个人的态度、言语、行为、为人、处事、决策、管理七个方面的内容,这七个方面不仅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深刻道理,而且也是我们成功成为一个高尚有成就之人的必备要素。

 “居善地”,按照水的属性,水能够停留的地方必是低洼之地,四周必有山脉纵横,视野闭塞,看不到初升太阳的绚丽,也看不到黄昏落日的悲壮,那么这个低洼之地为什么成为老子心目中的善地呢?在他看来,这个不好的地方却能够让人平静,让人遇到困难不退缩,从而磨练自己的心性、意志和毅力,一个人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才能真正修炼成宠辱不惊、处变不乱、临危不惧的品性,而这种品性却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因此能够培养自己成才的地方不叫“善地”叫什么呢?所以,老子的“居善地”,其实是要我们正确面对困难,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保持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也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时,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未来成就。

 “心善渊”,渊是指比较深的水潭,而一般能够称得上“渊”的水潭必定都是比较平静的,波澜不惊,水波不兴,既有深度也有宽度,更有内涵。因此从现代意义上来说,人也应该如此,不管为人还是处事,都要如水一样具有内容,遇事平静、冷静,要拿得起放得下,待人接物言辞要谦恭,心胸要开阔,胸怀天下,放眼未来,要包容万象,方能从善如流,成就大业。林则徐说过“有容乃大”,也就是人要有容人之心,容天下能容之事,容天下可容之人,“宰相肚里能行船”,不是说宰相的肚子很大,而是说做到宰相的人都是心胸宽广的非常之人,不是斤斤计较,眦睚必报,经常给别人穿“小鞋”的那种小人。

     “与善仁”,要有仁爱之心,要懂得关爱他人。老子虽然提倡“无为而治”,并不是真正追求无所作为,在他的理想中,社会要尊重人的本性,人与人之间通过自发的爱心凝结在一起,每一个都充满仁爱,每个人都得到尊重与爱护,这才是“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因此,作为“本善”的人与人之间,应该靠爱心去维系,这是人的本性使然,要行善积德,方能“上善若水”。在老子看来,一个缺少爱心的人是不会得到别人的爱戴和拥护的,而这种人要有所成就也是不可能的,即使短暂的成功但最终也难逃失败。

  “言善信”,说话要讲诚信,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在老子看来,诚信不是可有可无的,就是在他那个时代,诚信也同样重要。“人无信不立”,也是说人没有信用是很难成就事业的。诚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工作中也同样重要,一个没有诚信的人做生意别人不敢与你合作,同事不敢与你协作,朋友不敢交心,最终结果只能是众叛亲离。因此,我们倡导说自己所做的,做自己所说的,承诺了别人的就要做到,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承诺别人,否则失信于人就是失去了自己的未来。

  “政善治”,是说一个管理者要善于治理自己的领地。引申到政治的高度是说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要善于治理国家,让人民安居乐业,引申到一个企业或组织,说得是领导者要有人格魅力,要善于协调处理内部关系,拥有让自己的员工有归属感的管理能力,能够凝聚员工们的向心力,而引申到一个部门,则是要求部门的领导者能够把自己的下属紧紧地团结在一起,能够充分发挥下属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共同为部门和企业的成长出谋划策,提高整体效率和效益。

  “事善能”,能是指能力,遇到事情时,具有良好的处理解决能力,而这个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得来的,在老子看来,要具备良好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不仅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能够不断学习创新,并学以致用的人方能具备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我们来说,每一个人从事的工作都不一样,但相同的是每种工作都是发展变化的,不同时期的同一种事情处理方式可能都会不一样,因此,要求我们每天都必须加强学习,接受新知,并以致用。

  “动善时”,是说行动时一定要把握时机,换言之,也就是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准确地进行决策,并及时采取行动。一个不能准确判断机会的人,是不会取得成功的,一个不善于抓住机会的人,也是不可能成功的,当然一个光说不做的人更是不可能成功的,成功只属于那些善于发现机会,善于把握机会,并善于利用机会的人。

    老子提出“七善”,说明古人远在1000多年前就已经知道了人要如何成功,人要如何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就已经为我们指出了为人做事的一些成功准则。同时也说明中国古籍文献就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里面有最好的成功学,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汲取到的人为处事知识一定会让我们受益匪浅,也一定会让我们走上成功的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