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3日《上海证券报》
中石油的挂牌上市又引发了市场关于新股发行制度的大讨论。中石油的非理性高开,不仅大大超出市场的预期,而且也将挂牌后几个交易日跟进的投资者悉数套牢,套牢资金累计高达千亿元。其中,市场对于中石油极度看好是一个方面,另外恐怕也与机构投资者持有的筹码过于集中也不无关系。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果仅仅单凭散户的力量,中石油的开盘价显然不可能这么离谱。
中石油首日交易的盘后资料显示,一家机构专用席位沽售了36余亿元的股票,另一家机构也抛售了近9亿元。这个事实说明,大资金、大机构获取了更多的新股筹码,这还不包括其网下配售的部分,而散户投资者中签新股则更难了。毕竟要想中签中石油,至少需投入86万元的资金,不是一般的中小投资者所能承受的。
A股市场新股网上发行经历了资金申购、市值配售的阶段之后,目前又回到了“资金为王”的时代。早先的资金申购新股,曾造就了市场上一批“专业打新簇”。这些资金只屯积于一级市场,中签后迅速抛出,从不涉足二级市场,其“抽血”效应常常导致二级市场资金捉襟见肘,也引起了投资者的诟病。有鉴如此,2000年2月13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规定将一定比例的新股由上网公开发行改为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投资者每持有上市流通证券市值10000元限申购新股1000股,申购新股的数量应为1000股的整数倍;后来证监会又出台《关于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市值配售的措施实行后,“专业打新簇”在市场中已无用武之地。
随着股改的不断深入,上市公司原先不能流通的股份将逐步实现流通。由于这部分股份占据着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值,如果此时还是实行市值配售,那么新股发行时更多的新股筹码将进入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腰包,中小投资者同样难以分享新股的盛宴。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新老划断”后,资金申购的大门重新开闸。
毋庸置疑,新股发行再次信奉“资金为王”的游戏规则,大资金、大机构成为其中的大赢家,而处于弱势方的中小投资者则更显弱势。而且,在大牛市的背景下,由于中签新股往往意味着暴利,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场外资金参与新股的申购。
今年以来,新股发行冻结资金超万亿已不再是什么新闻。自兴业银行起,中国平安、交行、中国远洋、中海油服、中国神华、中国石油等冻结的资金犹如“芝麻开花”,而中国石油冻结资金更是达到惊人的3.37万亿。显然,在这些巨额资金中,有二级市场的部分资金,但毫无疑问亦有专司“打新”的资金。央行近日发布的10月金融运行数据显示,在中国石油等新股密集发行期间,有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的银行存款被分流,其中居民存款更是大幅缩水了5000亿元。而来自保险公司的统计数据则表明,在近两个月内,有近30家保险机构集体出动,先后动用879亿元、3040亿元、2649亿元保险资金角逐中海油服、中国石油、中国神华三只能源股,累计获配投入资金分别达4.75亿元、63.51亿元、74.14亿元。
如果不是新股暴利神话的继续演绎,笔者相信不会有这么多的资金趋之若鹜;如果不是新股发行制度存在漏洞,散户投资者也不至于中签比中彩还难。而问题则在于,这样的制度弊端却真实地存在着。而且,也正是由于新股筹码更多地集中于大资金手中,散户投资者不得不在二级市场中买入价格更高的新股,并进而将新股的泡沫越吹越大。
事实上,超万亿的资金“打新”凸显出目前新股发行制度上的尴尬。如何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真正落到实处,新股盛宴怎样才不被机构投资者等大资金独享,已成监管层面临着的急需解决的课题。
目前的现实是,新股发行规模如果不超过4亿股,询价机构网下配售其中的20%;如果超过4亿股,这一比例还可能更高(如中石油启动回拔机制后仍然占25%),剩下的再进行网上公开发行,如此特性也决定了机构投资者必定会分享其中的大块蛋糕,这对其他投资者来说明显存在着不公平。
许多投资者认为新股发行应该重回市值配售,如上所述实际上并不可行,而在网上资金申购亦存在缺陷的状况下,笔者以为,不妨压缩网下配售的比例,规定参与网下配售的机构不得网上申购,以提高散户投资者的中签机会,促使新股财富向散户投资者倾斜。当类似中石油等大型国企发行新股时,不妨借鉴香港市场“一人一手”的发行方法(甚至一个帐户50股),让每一位参与申购的投资者都能获取新股收益。(报纸有删节)
http://paper.cnstock.com/paper_new/html/2007-11/23/content_597089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