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新境界


  十七大闭幕了。中国这艘巨轮,历经风浪,披荆斩棘,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始新的航程。

  而满载十几亿“乘客”、维系每位“乘客”福祉的巨轮,它的航行目标、它的航行路径选择、它的动力机制,等等,都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焦点,并对此充满深切期待。

  期待是有理由的。自建国至今,中国历经艰难曲折,社会经济从崩溃的边缘到力挽狂澜中重生并奋力起飞,个中艰辛和跌宕起伏让人们更加期待中国这艘航船能绕过暗礁,平稳前行。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是最怕折腾的,国家也不例外。“折腾”实际上就是走弯路,浪费精力,丧失机遇。而且,偏离航向的巨轮,在行进中惯性巨大,且承载越重惯性越大,要想一下子将其拉过来很难,而用力过猛又容易导致侧翻。我们体会深刻。

  因此,我们格外珍惜今天的发展成果。经过30年的发展尤其是近15年的发展,中国一步一步地按照既定目标正确前行,从一个“码头”到另一个“码头”,“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战略目标已经提前实现,总体实现小康。

  但是,我们还不满足,因为上下都认同这样一个事实:现在的小康,还是一个低水平的小康,是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国仍有2000多万同胞没有跟上发展的节拍,正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温饱还成问题。而且,积蓄了许久的能量,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在一个新起点、新阶段上,也要求我们做出调整,过去只顾拉个满帆,急着赶路的“速度追求型”的航行越来越难了,靠着传统的动力已经有点吃力,因为不断提高载重,而且继续增加的要求愈发强烈,要知道“还有不少人尚未搭上船”。

  这种状态显然不是我们的追求。对此,十七大提出了新目标: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十几亿人口,改变不平衡、不公平的现象。的确,我们的航船不能一直留下“困难同胞”,让他们在渡口苦等。在巨轮驶过第二站向第三站进发过程中,需要接上他们一道奋进,此所谓:同舟共济。否则,船尾拖着一根缆绳,被几千万“乘客”拽住,要求“等一等”,前行的速度势必放慢,甚至会倾斜,乃至偏离航向。

  扫除障碍,才能稳步前行。前提是,解决“拖后腿”问题,减少分力,形成合力。这就要求我们考虑航行的效率:在安全范围内,搭载的人越多,效率就越高。而在新的阶段,我们必须这样做,始终坚持一条原则:让大家同上一条船,同心同德,共享彩虹,共担风雨。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说:“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人民的主体性需要时刻牢记,“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十七大报告正是基于此,给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归谁”一个简单而明确的回答。公平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让人民幸福安康,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涵。

  目标如何实现?首先离不开发展,发展是第一要义。脱离发展谈改善和提高是不切实际的空谈。就像航行中的巨轮停下来,不仅难以到达彼岸,遇到逆流还要倒退。因此,只有我们这艘航船上所有的“船员”和“乘客”,一起努力才能做大发展的蛋糕,从而获得更多分享的机会。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建是基础,共享是目标。

  当然,共建不是吃“大锅饭”,共享也不是搞平均主义,不同的工种技术含量不一样,贡献自然不同,获得的报酬也就不同。这是一个共识,也是一个难点。正如邓小平所说,“……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是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但是,这一问题必须解决,科学分配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改革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调节分配关系和利益关系已经非常紧迫。我们不能因为分配问题失去发展动力,进而葬送我们发展的成果,使我们的航船迷失方向。

  我们也要看到,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重要的是有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行动纲领。欣喜的是,十七大报告已经有了充分认识并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可以说,在共建共享的原则下,实现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新境界。而新境界的呈现,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国古典诗词里透出的乐观主义倾向,是中国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资源,也是中国这艘巨轮破浪前行的历史基础。

  (文/杨良敏刊于《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07年第十一期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