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您”
礼让、敬语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在汉语里,一个“您”字,会让人心情舒畅,顿生好感。问路却不会客套的人,说不定就得不到准确答案。遇上犟脾气,可能会指给一条南辕北辙的路。
前些天,有人以“您”的出现时间为题,攻击、谩骂周岭先生,引起有识之士的谴责。真理愈辩愈明,事实证明,向博学的周岭先生发难的人恰恰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叫世人知道他既无学识,更缺涵养。第二人称的尊称“您”是地道的口语,元明文献里的“恁”与之毫不相干,那是复数词尾“们”。北京话的“您”,是“你老”的合音,“老”弱化为l,再接在ni后面,成为“您”。在天津城乡,虽然方言体系不同,口语都使用“你老”,对同辈或比自己年轻的谈话对象(特别是服务行业),尊称也使用“你老”。与此同时,在静海方言中,第三人称单数的尊称是“他老”,北京话里已经缩合为“怹”(tān)。在汉语里对长辈讲话用“您”是有教养的表现。我小学二年级下学期住在姥姥家,大舅妈告诉我:“跟大人说话,要用‘你老’,别老个‘你’、‘你’的。”记住了!从此我就成了一个懂礼貌的孩子了。
英语里没有专门的“您”,一个you,“你”、“你们”、“您”全包括了,连与之搭配的动词也使用共同的变化形式。这在屈折型语言里实在难得。
法语tu是“你”,vous是“你们”、“您”。俄语ты是“你”,вы是“你们”、“您”。家庭成员之间,熟悉的朋友、同事之间用“你”,是亲密,不像汉语里有失礼之嫌;其它场合用“您”,这种尊敬让人觉察到明显的距离感。当两个曾经是好朋友的人突然改用“您”相称,肯定是友谊出现了裂痕。微妙的感情色彩,却折射出人际关系的阴晴圆缺。
德语里的“您”是Sie,第一个字母永远大写,与小写的sie(第三人称单数——她,第三人称复数——他们)同音,与“您”搭配的动词变位按照第三人称复数来变化。“你”与“您”的区别与法语、俄语相同。不过德语国家的人们相信,这种既麻烦又有破坏人际关系倾向的用法是不符合时代潮流的,迟早会被淘汰。
西班牙语“您”是usted,与它搭配的动词按照第三人称单数变化。对应的复数ustedes表示第二人称“你们”的尊称。汉语里没有对应的称谓,正确的翻译是“你们”,就像英语里不加区分一样。有人生造了“您们”,不符合语法,用的人再多,听上去也别扭,应该坚决纠正。西班牙语里usted和ustedes本来是非常尊敬的称呼,现在变为一般的礼貌形式,“你”与“您”的区分跟法、俄、德语里一致,并且多出“你们”的礼貌式。在拉丁美洲,ustedes已经完全取代了vosotros,表示“你们”,没有尊敬或礼貌的意味,vosotros只用于庄严的场合,地位很高的官员的演说以及官方文书中。在西班牙本土ustedes仍然是第二人称复数礼貌式,与vosotros泾渭分明。西班牙语在带有双宾语而直接宾语和/或间接宾语是人称代词时,“您”的变格形式与主格不同。如:
Le presto este mapa.给您这张地图。Le是“您”,做间接宾语。
Se lo presto.给您。Se可能是“您”,也可能是“他”、“她”,lo是指代直接宾语(如地图)。
民族出版社1985年12月出版的《朝鲜语简志》里说,朝鲜语没有尊称的第二人称代词,表示尊敬时,使用职务、身份表示称呼对方,但是在韩国语教材、词典和语法书里一致说당신(tangshin)就是“您”。日语、朝鲜语习惯使用身份、职位等称呼作为尊称。
越南语的“您”有性别差异。对男性长辈用ông,本来是“先生”,对女性长辈用bà,本来是“夫人”、“太太”。这不是单纯的人称代词。
印尼语第二人称尊称有很多说法。最普通的anda “您”一般用于广告和服务行业。对不熟悉的人、长辈、上级、身份高的人,要用以下尊称:
saudara 你,同胞(平辈)
kawan 你(同志之间)
bapak 您、先生、师傅、老师(对男性使用)
ibu 您、太太、老师(对女性使用)
tuan 先生,nyonya 夫人,nona 小姐(外交等正式场合)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可是礼貌用语也要入乡随俗才能用对用好,增进理解,加深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