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调整就业心态?


 昨天晚上,在建筑格调优美别致的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我和该校环境专业的大学生们进行了一次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对话。这是一些刚进大学不久的大一学生,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尽管很陌生和茫然,但也充满了渴望,我们之间的交流,更多的内容也围绕着大学生如何进行就业前的准备这一主题展开。在开场白中,我首先热情地肯定了同学们在大一阶段就能认真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的务实心态。大学阶段就是进入职场前的热身阶段,上大学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一纸文凭,而是为了做好进入职场前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及实际工作技能的有效准备。

同学们比较集中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应该怎样为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准备呢?”我首先肯定了这种准备的必要性,能够如此想问题是值得称道的。我的观点是,衡量一名大学生是否能够合格的完成学业应该有两个标准,通常有形的标准是,你能够以全部及格以上的成绩完成所学课程,如期拿到毕业证书;近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另一个无形的标准,那就是你是否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在职业目标的确定、职业规划的完成、职业技能的准备、就业心态的调整等方面,切实做好了进入职场的相应准备。

进行这种就业前的各项准备,做好自身职业定位、更扎实地掌握相关职业技能,通过勤工俭学等途径锻炼自己对职场的适应性等等,这些都固然很重要。但最为重要的是调整好就业的心态,在职业的选择上不要过于理想化,名企、高职、高薪其实都是很表面的东西,不必刻意地去追求,最关键是要适合自己。而适合的最主要的标准就是这个职业能否给你提供学习的空间、锻炼的舞台,那些名企往往是管理成熟的企业,即便你有幸进入,你所担负的岗位职责也必然是单一的、局限的、重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职位说起来很好听,但从年轻人未来成长的角度看,弊端是很多的,可以说有些华而不实。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志在高远,希望脚踏实地地修炼好职场基本功,为今后漫长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把自己的视角放平、调低,在中小企业中选择具有良好成长性和健全企业文化理念的用武之地。可以说,在这样的天地里,你的才华和抱负,你的充电和再学习过程,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收获。这里所强调的是从容的选择,而非饥不择食式的将就和委屈自己,择业过程之中的短期行为,以后付出的代价将是巨大的。中小企业的名气尽管不大、薪酬也可能不高、迎合虚荣的预期可能难以满足,但这里却是个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大舞台,这里的管理也许不够规范和精细,这恰恰给年轻人施展才华留足了空间,这里的待遇尽管很低,但却是年轻人快速成长真正意义上的天空和海洋。我在公司里常说这样一句话,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使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中小企业的最大好处和潜在价值,就是可以成为刚刚足不出户校园的大学生进入职场最适宜的第一站。

还有的同学在毕业时在究竟是马上进入社会就业、还是选择考研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我的看法是,除了少数理工科专业,直接进入深造阶段有其必要性之外,对于多数专业的大学生,本科毕业后的最好课堂不是继续留在校园之中,而是立即投身于社会实践之中。因为十几年的学生生活可能使你掌握了许多知识,应试能力可能也很强,但相对社会的要求无疑有着很大的距离。这种距离和差距靠在学校里继续深造,是不可能消除的,而且可能还会将这个距离放大,等到研究生毕业,可能你对社会更加难以适应。因此对于刚刚完成大学学业的大学生而言,此时最理性的选择就是进入社会实践之中,补上自己最为欠缺的社会实践课程。

当然我丝毫不排斥学习深造的重要性,在当今的时代,学习是要伴随我们的职场人生始终的,但真正的学习不是孤立的、纯粹的,而是伴随我们履行工作职责的过程随时进行的。通过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过程,你会更准确地认识自己,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也许你会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专业重返学校去深造。而这种状况下的深造,是建立在对自我理性认知基础之上的深造,比起那种未出校门的直接读研,其真正的价值实在是无法比拟。因此我的建议是,大学毕业最明智的选择,第一是实践,第二是实践,第三还是实践。至于读研等等的深造愿望,应该留到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做考虑和选择。

还有好几个同学先后问了我这样的问题:如果您是招聘面试官,你面前有两个学生,一个在处理社会关系方面能力很强,一个则更注重实干,您会做怎样的选择?大家对这个问题如此关心,足见我们的大学生们在这方面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我的看法是,首先不应把处理社会关系和其他工作对立起来,企业在社会中生存,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是必须的,这种能力是人才素质中很重要的一项。当然我们所说的处理关系是指正常、健康的社会沟通与交往,不是搞歪门邪道,不是低级庸俗的那一套。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而言,学习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是很重要的一项社会必修课,如果一个人只会埋头实干,就是不善于处理各种关系,这是一个致命的人性弱点。其实,处理社会关系并非多么难,如果你能够与人真诚相处,凡事习惯为别人着想,你就一定会拥有一个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环境的。不信,你就尝试一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