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现代人生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现代人生哲学认为,认识自己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己,即完成自己由“石墨”到“金刚石”的升华或飞跃。所以,现代人生哲学无非是一套关于如何“造人”的理论而已。
“造人”,是一个比喻:仅仅具有自然肉体的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经过一个后天的“创造”过程。“造人”者何?人的“自我实现”罢了。
“造人”,是相对于“造天国”(或者“造神”)来说的:一个指向现实的个体,一个指向人类社会。
现代人生哲学认为,“造人”之事业,古已有之。可以说,历史上所有的人生哲学理论也都不乏“造人”的本意,且其成果累累。但以形形色色的宗教神学为主流的人生哲学理论,它们的神秘性使其始终停留在“空想”的水平上。
第1节·人——尚不存在或待成的存在
有一个关于上帝“造人”的笑话,很为我们操着“汉语言”的东方人提情绪:
上帝用面粉和着水造人,他将人捏好了,但需要放到烤箱里“烤熟”,否则“人”不活。烘烤需要一定的时间,上帝心急火燎,有些等不及了,就急急忙忙地打开烤箱将“人”取了出来。一看,上帝傻眼了:没熟——欧洲的“白种人”是这样出炉的。没办法,重新来。这次,上帝耐着性子,估计时间到了,他仍然没有打开烤箱,生怕再犯上次的错误。直到上帝的耐心用光,他才打开烤箱。一看,上帝又傻眼了:糊了——这便是非洲“黑种人”的来历。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黄种人”,是上帝最后的、最好的、也是最满意的作品。[1]
追溯人的历史,结论是令人失望的。
几乎所有伟大的思想家都不乏这样的共识: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历史上尚不存在。这种悲剧意义上的人类洞识,在艺术家那儿有着极为具体的形象描述,在思想家那儿是以抽象的逻辑形式表达出来的。人,是通过罗丹的雕刻刀而生成的;人,是尼采的超人的作品。在存在主义哲学中,是通过一个命题——存在先于本质——表述出来的。
事实往往是让人难堪的。面对自己尚未成为人这一事实,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是难以接受的。可是,事实并不照顾我们人类的自尊。事实一旦撕破了人之为人的假面,则,非人的现实就变得可以理解了。满眼充斥着痛苦无边的残疾的悲观者往往成为时代的智者,如果他们不能从满目残疾中看到希望,则智者必终结于智者;如果能够从满目残疾中看到有一些生命在生长、在苦苦地挣扎着成长,就像一个人在大理石中渐渐地显影,则,智者就走出了自身而进入先知的行列。
就像用大理石雕刻自己的形象一样,你的形象如何,你的作品就如何。你是你亲手打造、打磨出来的样子。你没有耐心,你就是粗制滥造的;你没有设计,你就是没有图纸在盲目施工,结果多会半途而废或功亏一篑;你精雕细琢,那么,你很可能就成为一件艺术品。人,就是你从手中的大理石中雕刻而成的。由于你眼力不济,你是很难看到大理石中隐约勾画出来的人的轮廓的;你若匆忙下手,你会糟蹋了这块造人的材料。你不可能成为人。
造人的工作由来已久,造人的工程也古已有之。但这些工作、工程,在历史上一般为宗教神学或准宗教神学所垄断。“造人”之艰难从《创世记》的顺序可以见出(第六天)。诸宗教神学或准宗教神学,除佛教外,对于造人并不十分热衷。或许是因此工作太琐碎、微不足道而难入其法眼,它们更热衷的是“造天国”。于是,历史上,人们所见到的大多为“造天国”的宏大的、类的解放的神话等乌托邦,而没有认真地去做“零星”的造人工作。人类在20世纪末开始的造人——克隆人——工程,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造人,而非社会学、人类学、哲学意义上的造人。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全人类性的造人工程迄今尚未正式开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造人工程,历史上的人类个体就很难站立起来。
现代人生哲学将人的形象、大致轮廓清晰地印在、烙在你的大理石上,你只要精心地雕刻,我不骗你:尽管你的技艺暂时尚不甚精湛,但,你的技艺会随着你的雕琢的深入而渐渐精湛起来,你是可以雕出你自己来的。在雕刻的过程中,随着你的形象不断清晰,你将获得真正的自信和巨大的满足。如果我们能够从“造天国”的妄想、幻想中走出来,就不难理解:没有一种工作像造人这种工作那样让人激动和自豪的了,没有一种事业像造人这种事业那样意义崇高和伟大的了。
造人的工作在古典轴心时代曾有过成功的范例,但相对来说只是极个别的特例。因为那时人类的普遍交往和联系尚未形成,故只能是小作坊式的手工操作。之后,在两千多年里,这一工作几乎停了工。思想家们尽管不懈地大白天“提灯找人”,但,他们往往一无所获。我们仅仅从神话和大艺术家如帕潘德里欧、米开朗琪罗、罗丹等人那儿才隐约见出人的原型。今天——现代轴心时代——不同了,人类的普遍交往和联系即全球化已经形成,大工业式的现代化社会生产将取代以往的个体化生产,造人的“作坊”,将为造人的“工程”所取代。当代,造人是一个工程,是一个由亿万人参与的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工程。这个工程,人类用了三千多年来奠基,最终,随着“人的宣言”的一声号角,正式开工了。
一、现代人生哲学与其他思想体系的原则区别:“造人”与“造天国”
历史上几乎所有伟大的思想体系,大都有一个崇高而宏大的主题——“造天国”。而“造人”这个主题,一般是被排斥在主流思想体系之外的,但,历史上并不乏它的踪迹。“造人”主题,在东方佛教思想体系中有着极其深刻的探讨,且自古以来就为历史上几乎所有伟大的艺术家、灵修者和隐士等所实践着。
1848年,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国际共产主义者同盟合写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一个半世纪以来,“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随着《共产党宣言》的问世,真正地走进并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历史。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人的彻底解放,为人类设计了一个美好如天国一般的“制度”。但,他们忽视了,任何“制度”,都首先需要由现实的个人来支撑,特别是他们所设计的“共产主义制度”,更是一个不同于历史上一切制度的全新的制度,这样的制度,必须由与之相匹配的全新的个人来支撑。一个真正自由民主的社会,不可能是一群奴才造出来的,它是堂堂正正的个人造出来的。[2]
“造人”与“造天国”,是现代人生哲学与历史上一切其他的思想体系的根本的、本质性的原则区别。一个从微观着手并最终指向现世的、现实的个人,一个从宏观着手并最终指向遥远的、可能的未来社会。
“造人”与“造天国”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的不同,决定了它们的具体操作手段和途径的不同。“造天国”是全人类性的浩大工程,它是个人无能为力的,它必然要求诉诸大规模的、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在这类运动中,“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他是整个宏大工程中的“螺丝钉”,他仅仅是一个实现类的伟大目标的“工具”。而且,“造天国”往往又是通过各种形式的“造神”来进行的。而“造人”,则完全是个人的事情,在这件事情上面,他人是帮不上什么忙的,它要求的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的个体的亲自努力,它像康德那样宣称,个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其实,这一思想在大多数成熟的思想体系那儿都有反映。《圣经》中就曾有这样的质问:人若挣得全世界,而最终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哪一个更合算呢?……
历史证明,想通过“造天国”来达成人类的彻底解放,此路不通。那么,是否可能有一条绕过“造天国”而同样可以达成人类最终自由和幸福的途径呢?笔者认为,有这样一条途径,且是唯一的途径,这就是“造人”。“造人”是“造天国”不可绕过的前提。因为,没有千千万万被造成的“人”支撑,“天国”就是建在流沙之上的,“天国”的坍塌造成无边的灾难就是不可避免的。[3]
“造人”,是现代人生哲学的唯一旨归。
现代人生哲学不仅与“造天国”的思想体系有着根本的差异,而且,它与当下各国,特别是我们中国的教育理念——造人才——也是根本对立的。
二、现代人生哲学是一套教育哲学理论
毋庸置疑,对人来说,最大或最重要的学问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如果以此为标准来看当代大学生的“学问”,则是很可悲的。因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到毕业时可能都已学到了很多具体的学问、知识,可是,他们却漏掉了自己作为人来说的最大或最重要的学问——能够使自己安身立命的“人生哲学”。原因是,迄今为止,我国大学有几千所,却没有几所大学开设这门课程。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精髓就是关于人生的大学问。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就是专门探讨“大学”教育即治学的最高境界的。它指出: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它具体提出了治学的三个纲领和八个条目:三个纲领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个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是,这种学问离我们久矣!
当知,人的受教育过程,是人生的一个“自然”阶段,它就是人的“生活本身”,它不应以“未来”的“工作”为目的,它不应成为人将来“谋生”的“手段”。《圣经·马太福音》里有言:你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但它从不为明天的食粮发愁!——可怜的人啊!
当下中国的大学理念,几乎是彻底颠倒的,它奉行的是功利性的“造人才”而非以人为本的“造人”理念,它与“教书育人”即“造人”的教育理念几乎背道而驰。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全国人民几乎都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在考试的车轮上,人们只有“为明天活着”而不能“活在当下”。与现实的人生相对立、完全颠倒和荒谬的教育理念,使我们唯一的、宝贵的人生半途而废,最终陷入“夭折”的深渊。一般来说,天下万物都有“春夏秋冬”四季,可是,现实中,我们很难看到真正步入“冬季”的人。为什么先秦等“古典轴心时代”出现了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无他,那是一个有不少人可以活到“冬季”的时代罢了。从根本上来说,今天的人不仅没有超越古人,相反,我们是远远地落后于古人啊!
缺少科学的人生哲学理论武装的青年人,很难走出人生的迷惘;不以“造人”为旨归的大学,不过是些生产“人才”的“工厂”罢了!温家宝总理焦虑于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才”,[4]当知原因何在?
第一,缺少一个判断大师级人才的客观标准。
我们要知道何为大师级人才,必须首先确立一个大师级人才的客观标准。只有确立了标准,才能够谈得上如何造就大师级人才的问题。
“人皆可以为尧舜”。所谓大师级人才,无非就是将自己的聪明才智或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的人而已。普通人之所以成不了大师级人才,就在于他们的聪明才智或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和实现。明白并确立了大师级人才的客观标准,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创造一个能够使人的聪明才智或潜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和实现的条件的问题了。
第二,目前缺乏造就大师级人才的必要条件。
历史上,大师就如天然金刚石一样,他的出现往往是靠偶然因素造成的。今天,我们要人为地造就大师级人才,就需要了解造就大师级人才的必要条件,就如要制造人造金刚石必须先了解其制造技术条件一样。而这一条件,远远不是教育本身能够提供的,温总理顾问的一些校长和专家的建议的根本不足,就在于他们就教育谈教育,而忽视了在教育之内根本无法提供使一个人成为大师级人才的必要条件。因此,如果温总理只请教育专家作顾问,无助于解决大师级人才匮乏的问题。大师级人才的造就,需要社会和教育的综合作用。
既然我们知道所谓大师级人才就是将自己的聪明才智或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的人,那么,造就大师级人才的必要条件就应该是提供使人的聪明才智或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出来的条件了。这样一来,造就大师级人才的必要条件我们就可以归纳为最基本的两个:一个是外部条件。即,必须有一个自由、公平、正义、民主、平等、和谐,较少个人精神压抑的社会环境。对于人为地制造大师级人才来说,这一条是首要的(而对于非人为制造而言,这一条并不是必要的)。否则,大师级人才就会被窒息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之中。我们当下最缺的就是这一个条件。再一个是内部的理论条件。即,必须要有一套能够使人的聪明才智或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体系,就是一套变“石墨”(非大师级人才)为“金刚石”(大师级人才)的具体操作技术。即,要造就大师级人才,就需要一套生成大师级人才的具体操作技术或“图纸”、“模型”。
若有了上述两大条件,何愁造不出大师级人才!
在所有技术中,“造人”的技术是最最首要的。所谓“造人”,无非就是使人的聪明才智或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现出来而已,即,将人由普通人造成大师级人才。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由于条件不具备,堂堂大国的总理忧虑于缺乏大师级的人才,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在2004年出版的教育哲学著作《走火入魔的英语》中写道:只有认识了自己的民族,才有能力并敢于担当责任,才会具有“自尊”。一个具有自尊的民族,就是一个成熟和壮大起来的民族,这样的民族,没有任何一个其他民族会和敢轻视它。一个民族的成熟和壮大,最需要的是教育。当然不是像今天这样摧残人的教育了!中国当下的教育理念从“造人才”到“造人”的革命性转换,必将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哥白尼式革命!
现代人生哲学,实际上是一套教育哲学理论;所有的哲学家、思想家,无非是教育家罢了。[5]
--------------------------------------------------------------------------------
[1] 笔者感到,甚为悲哀的是我们中国人好像是烤“夹生”了。乡谚曰:生了的饽饽难入笼,笼来笼去还是生。诚斯言也。
[2] 《凤凰网》 2005年5月31日《李敖有话说·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因为自由主义决不是给孬种来实行的,就好像美国总统克林顿到了北京,到了北京大学,到了连战演讲的同一个礼堂里面讲的话。克林顿也谈到了胡适,谈到了北京大学校长,那段话克林顿严格说引证错误了,可是虽然引证错误了,那个关键的字还是说对了。他讲到胡适,说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啊,不是一群奴才造出来的,换句话说,奴才怎么造得出来我们所要求的自由民主社会呢?真正的民主自由社会,是堂堂正正的个人造出来的。”
[3] 卡尔·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这本名著中所批评的“乌托邦工程”,就是在“造天国”理论支持下进行的;而其倡导的“零星的社会工程”实际上应该在“造人”的理论支持下进行。
[4] 到2005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实现了大众化的历史目标。2006年11月20日9时许,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四会议室面对6位并肩而坐的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说:“去年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新华网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李斌)]
[5] 当代中国,据说每天出版的书籍一个人至少需要500年才能读完,可是,在这些书籍中,我们能够看到真正成熟的“果子”吗?人不成熟,他产出的果子能不青涩吗?可是,几乎每个作者都信誓旦旦地自认为自己拥有了真知灼见。什么是真知灼见?请听《圣经·马太福音》第7章是怎么说的:“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这样,凡好树都结好果子,惟独坏树结坏果子。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所以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一言以蔽之,真知灼见是真正的人结出的成熟的果实。诚如庄子所说: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