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流放湖南、沉江而死,经司马迁写入《史记》而流传后世。对此,历来不断有学者表示质疑,他们或认为屈原根本没有流放湖南,或者认为屈原先流放汉北、后流放湖南等等,观点不一而足。最近,湖南自由学者黄守愚在红网发帖,以“两千年第一悬案”的标题,认为“屈原根本没有流放湖南”,再次引发激烈争论。(潇湘晨报11月29日《屈原根本没有流放湖南?》)
黄守愚对屈原流放湖南的质疑,思路无疑是值得赞赏的,不过文中有些观点似乎经不起推敲。
黄文称当时的湖南不可能孕育奇特瑰丽的《楚辞》文化,显然有失偏颇。中原文化大规模侵入湖南一带,始于战国初期。公元前390年(楚悼王12年),在魏国受排挤的吴起来到楚国,受到楚悼王的重用。第二年,吴起主持变法。吴起变法有一个比较大的动作是,令贵族迁往人稀地广的地区,组织开荒生产,增强国力。湖南一带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接受中原文化的,生产力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尽管在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后,吴起的改革运动夭折,但湖南一带却从此纳入了中原文化圈。战国中期,楚国经历宣威盛世之后,湖南一带经济文化水平已经比较发达。到了战国晚期,洞庭湖平原的生产力水平并不落后于汉水流域,这一点可以从湖南境内出土的筒瓦、板瓦、陶片等文物得到证实。屈原流放湖南是在公元前287年(顷襄王12年),已是战国晚期,怎么可能还是蛮荒之地呢?
多数研究者认为,屈原一生中有过两次流放,第一次流放于汉北,第二次流放于湖南。关于屈原第二次流放的地点,黄文称屈原流放湖南史料证据不足,倾向于是流放汉北地区。汉北是指汉水上游以北、南阳以西地区。从时间和地域上分析,第二次流放不可能是汉北。公元前280年(顷襄王19年),秦将司马错攻楚,楚割让上庸、汉北。第二年,秦将白起攻楚,取邪、邓、西陵。公元前278年(顷襄王21年),白起更进一步攻下了楚国都城郢都。屈原闻讯后痛不欲生,于是投江自尽。也就是说,在屈原投江自尽之前,不仅汉北地区在两年前已被秦国占领,实际上郢都以北大部地区都已沦陷。如果屈原第二次流放地是汉北,那汉北被秦国占领之后,他怎么可能还呆在汉北?即使真是流放在汉北,应该早就逃难或者自杀了,不会等到秦军攻陷郢都时才投江自尽。
另外,从《哀郢》中可以看出,屈原第二次流放的线路是从郢都出发,往东南顺长江而下。如果是流放汉北,应该是从陆路北往,怎么可能往东南方向顺长江而下呢?所以,即使屈原第二流放不是到湖南,也应该是长江下游地区,不可能是汉北。黄文称屈原在《楚辞》中有多处“内证”证明他是流放汉北,实际上忽视了屈原第一次流放。屈原第一次流放地点确实是在汉北。“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抽思》)应该是屈原第一次流放时期所作。
黄文称长江以北称作“罗”的地名非常多,并非只有湖南岳阳有“罗”。但是这些称作“罗”的地方,并不属于汉北地区,比如河南信阳罗山县的罗水,与汉北相差三四百公里。屈原怎么可能从汉北跑几百公里的路到信阳的罗水去投江呢?而屈原在湖南岳阳的汨罗江畔居住过的可信度则较高,因为汨罗江畔的罗子国与楚同姓,屈原在湖南流浪多年后,最后到这里居住下来是怀亲念旧。汨罗江畔至今留有罗子国城遗址。
至于《涉江》中的“溆浦”是不是今日湖南的“溆浦”,也许有待考证。不过,溆浦、辰阳、枉渚都是沅水沿岸的地名。如果屈原没到过沅水,《涉江》中不太可能将这些地名连贯在一块。即便这些地名是由于北方人南迁,把旧地名带到了湖南,以纪念其故土,但这些地名在长江以北却是零散的,不具有连贯性。因此,《涉江》中溆浦、辰阳、枉渚这些地名是指湖南,可信度更高一些。(文/谢志东)
战国时期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