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纪实(上)
本报记者唐冬梅
青岛市委组织部早在1998年就率先对本部的10个处长,15个副处长职位进行竞争上岗,结果,90%以上岗位换了新人。这不仅使广大干部群众明明白白看到了一种导向,而且坚定了对干部制度改革的信心。
让自己的素质与角色接轨
青岛市人事局副局长王德富(现用期3年)是1999年经过公开选拔担任现职的。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之一,打破了人情、感情和关系的壁垒,给干部队伍注入了活力,能够最大限度地人尽其才,有效地克服了干部任用问题上的腐败,是社会风气好转的动力。他同时表示,要时刻给自己,加强学习,使自己的素质与角色接轨,否则,随时可能被淘汰。
我会珍惜“破格”的机会
36岁的博士生史跃林经过2000年的公开选拔的“过关斩将”后,于2001年担任市农业局总农艺师(试用期1年)。记者在与他交谈中得知,他是1997年才从吉林省来到青岛市的,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没有任何“背景”。他感受颇多地对记者说,如果没有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这种制度,我是无论如何不可能“破格”到今天这个位置。他表示,尽管市经济的诱惑很多,但自己一定会珍惜机会,严于律己做表率,要会管住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嘴,自己的手,自己的腿,决不“腐败”,而且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事业上大展鸿图。
理想是廉政勤政优政
现任青岛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的36岁的王涛,是2000年参加“竞选”而走上这个新岗位的(试用期1年)。他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彻底打破了论资排辈和平衡照顾的陈旧观念,符合公平、公正、公开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有利于鼓励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自觉加强学习,增长才干,做到德才兼备。谈及“腐败”,他说领导干部一定要善于“拒绝”,善于“说不”,要把自己的人生成本降到最低,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为廉政、勤政、优政。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参加了“竞选”却落选了的人士对记者说,自己技低一筹,落选了,服气。只要这种制度在,就有希望,他期待下一次“竞选”。
在广泛的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几乎所有通过公开选拔到位的干部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慨:机会与挑战同在,信心与力量同在。
这,正是我们的希望。
本报记者唐冬梅
青岛市委组织部早在1998年就率先对本部的10个处长,15个副处长职位进行竞争上岗,结果,90%以上岗位换了新人。这不仅使广大干部群众明明白白看到了一种导向,而且坚定了对干部制度改革的信心。
让自己的素质与角色接轨
青岛市人事局副局长王德富(现用期3年)是1999年经过公开选拔担任现职的。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之一,打破了人情、感情和关系的壁垒,给干部队伍注入了活力,能够最大限度地人尽其才,有效地克服了干部任用问题上的腐败,是社会风气好转的动力。他同时表示,要时刻给自己,加强学习,使自己的素质与角色接轨,否则,随时可能被淘汰。
我会珍惜“破格”的机会
36岁的博士生史跃林经过2000年的公开选拔的“过关斩将”后,于2001年担任市农业局总农艺师(试用期1年)。记者在与他交谈中得知,他是1997年才从吉林省来到青岛市的,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没有任何“背景”。他感受颇多地对记者说,如果没有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这种制度,我是无论如何不可能“破格”到今天这个位置。他表示,尽管市经济的诱惑很多,但自己一定会珍惜机会,严于律己做表率,要会管住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嘴,自己的手,自己的腿,决不“腐败”,而且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事业上大展鸿图。
理想是廉政勤政优政
现任青岛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的36岁的王涛,是2000年参加“竞选”而走上这个新岗位的(试用期1年)。他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彻底打破了论资排辈和平衡照顾的陈旧观念,符合公平、公正、公开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有利于鼓励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自觉加强学习,增长才干,做到德才兼备。谈及“腐败”,他说领导干部一定要善于“拒绝”,善于“说不”,要把自己的人生成本降到最低,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为廉政、勤政、优政。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参加了“竞选”却落选了的人士对记者说,自己技低一筹,落选了,服气。只要这种制度在,就有希望,他期待下一次“竞选”。
在广泛的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几乎所有通过公开选拔到位的干部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慨:机会与挑战同在,信心与力量同在。
这,正是我们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