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商业银行信贷运作机制的特点及启示


  作者:温州大学杨福明

  摘要:西方商业银行在信贷运作与管理机制方面,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做法。尤其是信贷操作规程、信贷授权审批、信贷风险管理、内部稽核与控制、贷后管理五个方面的特色鲜明。这些做法启示我们,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必须建立完善的信贷管理责任制,健全信贷审批的内控机制,重视风险研究和风险管理方法的有效性。

  西方商业银行经过几百年的经营实践和探索,在信贷运作与信贷管理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中国加入WTO后,中资银行业将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了解和学习西方商业银行在信贷运作机制方面的成熟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推进中国银行业信贷管理机制的改革,是当前商业银行改革的现实要求。本文在对西方商业银行信贷运作机制特点较全面把握的基础上,揭示出其对我国银行业信贷管理改革的某些启示。

  一、西方商业银行信贷运作机制的特点

  (一)严格的信贷操作规程

  西方商业银行对贷款从申请到归还和催收的整个过程,都定有严密的具体步骤。在做出贷款决策前,信贷管理部门必须反复核查贷款的程序及有关规章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被漏掉的步骤和不符合规章的操作。例如,瑞士联合银行不论对信贷经办人员还是贷款审批决策人员,在办理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如果违规操作,有章不循,不论其行为和最终结果是否造成了贷款损失,都要追究其责任,轻则降级,重则被解雇。

  (二)权责明确、相互制约的信贷授权与审批制度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授权与审批制度,是确保银行稳健经营,明确权责划分的重要管理制度。基于风险管理的需要,西方商业银行都有一套科学、严密、谨慎的授权与审批制度。其中最基本的就是普遍实行审贷分离制。例如,美国花旗银行发放一笔贷款要由市场部、信贷委员会、业务部和信贷部分工负责:首先由市场部对申请贷款的客户进行资信评估;其次由信贷委员会(至少有三个委员)核定对客户的授信额度,然后转移至业务部开户并将客户资料留存行内电子信贷管理系统;最后由信贷部负责具体办理贷款发放业务。英国巴克莱银行分行内部设有企业信贷经营部和风险管理部,前者负责对客户开展信贷经营活动,受理贷款申请、客户调查、信贷分析和贷款回收等,风险管理部负责本级信贷审批。英国标准渣打银行也大致如此。

  在审贷分离的基础上,对信贷业务审批决策权限的划分,普遍做法是按照审批决策人的职务高低和能力大小,按贷款额度和风险高低由总行(或董事会)分别授予不同级别的信贷管理部门和审批决策人审批权限。

  (三)严密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和多样化的风险控制方法

  实践证明,银行业务开展的过程也就是风险控制的过程,只有控制了风险,业务才能顺利发展。西方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实践中,积累了较丰富的风险控制经验。

  1.健全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对商业银行来讲,风险管理是一个川流不息的动态过程,风险管理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取决于银行高层管理者对风险的独立控制与管理能力。所以,西方商业银行非常重视建立信贷风险管理机构。如德国、瑞士的商业银行一方面在管理决策层建立风险管理综合协调机构(决定集团具体的风险管理政策,批准集团成员相关的风险管理实施措施、程序和标准),另一方面在经营机构设立专职信贷风险管理机构(如瑞士信贷银行和瑞士联合银行均设有独立于信贷经营前台部门的信贷风险管理部)。德意志银行在集团总部的审计部内设立了有百人之多的信贷风险管理处,对全集团的所有信贷风险实施监管。其他如英国标准渣打银行、巴克莱银行、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美国花旗银行都设有负责信贷风险监控与管理的机构。

  2.实施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实践证明,信贷风险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防范银行信贷风险至关重要。其方法有:

  第一,依据信贷风险评级确定授信额度。例如标准渣打银行将其客户的信用等级从高到低分为14级,每一级都确定不同的授信额度,其不良贷款(13—14级)只占信贷总额的2%左右。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经常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抽样调查,确定其评级是否需要重定。依据信用等级对客户授信分11级,风险评级越高,授信越低,对新受理客户的信用评级及授信要打50%的折扣。

  第二,项目评估配备相当数量的技术专家,严把技术关。如希腊农业银行负责农业信贷的3个部,除信贷专家外,还配备了相当数量的农业经济和畜牧业、食品业、商业技术专家。其专业技术人员占全行人数10%以上,有些部门技术专家的比例更高,如畜产品信贷部则全部由技术专家组成。技术专家的任务是进行项目评估和指导客户合理使用农贷资源。每笔贷款若没有技术专家签署意见,贷款审批委员会不予研究。贷款审批委员会成员中有一半是技术专家。技术专家参与信贷管理过程,大大降低了该类贷款的风险。

  第三,重视行业风险的预警研究,为信贷经营业务提供政策导向。例如,澳大利亚联邦银行既有研究全面行业风险政策的人员,也有重点研究某一特殊行业或客户的人员。德国银行成立了由客户经理人员、信贷风险管理人员组成的行业风险预警研究协调小组,就目标行业风险识别的方法和标准以及根据行业的风险状况如何配置银行资源等进行协调研究,最后提出行业风险分析报告。行业风险分析报告既是银行制定信贷政策的依据,也是信贷客户经理人员推销信贷产品、开展信贷业务的依据。英国标准渣打银行对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等,经过长期的监测分析,建立了风险模型,确定了风险控制量化参数,及时收集经济、金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制定预防和化解风险的对策。

  第四,建立有利于实现信贷业务全过程风险监控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存在于信贷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阶段之中,信贷风险管理不能限于贷款发放后的监控,而是需要实施全过程的风险监控。为此,以稳健著称的德意志银行、西德意志州银行、瑞士联合银行都建立有能对信贷业务实施全过程风险监控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有全球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信贷业务分析系统、信贷客户信息系统、信贷风险分析系统、客户信用评级系统、黑名单报告系统等。其中黑名单报告系统是通过信贷风险等级评定,将那些信用度低、风险大的客户,特别是潜在的高风险客户,经总行风险委员会批准,进入黑名单信息库。列入黑名单的客户,信贷经营人员要实时跟踪客户的风险情况,并与其一起商谈贷款补偿措施。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黑名单每半年更新一次。美国花旗银行投入巨资建立健全银行风险电子管理系统,将本行的经营方针、政策、业务操作规程及银行经营活动,尤其是信贷管理、国际结算及衍生交易风险的识别、防范制度纳入系统管理。

  (四)有效的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和严格的会计控制

  通过商业银行严格的内部检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以便有效地防范风险,避免和减少损失。因此,内部检查制度成为商业银行安全运营的一道“防护网”。各国的商业银行内部检查制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1)总行业务部门对下属分支机构业务部门的检查;(2)总行审计部门对其下属机构的定期全面检查与不定期抽查或专项检查;(3)银行内部日常检查及外聘审计、会计师进行检查。

  日本三和银行每年至少对其分行进行两次检查,一次是由总行国际审计部进行,主要检查贷款的质量问题;另一次由总行稽核部负责,对其分支机构进行全面的内部业务与管理检查。法国兴业银行每年要对其分行进行多次检查,每3至5年要对分行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时间约持续一个月。

  除上述方面外,西方商业银行还注重发挥会计部门的监控职能。某种意义上讲,会计部门是银行内部第一监控部门,因为商业银行发生的任何业务都要通过会计手段核算。因此,西方许多商业银行都赋予会计主管或财务总监以特别的权力和地位。例如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的会计主管,受分行和总行财监处双重领导,负责审查分行的报表、财务状况和放贷额度,检查信贷部门的放款条件是否充分、合理,法律文件是否齐备。对不合格的贷款文件,会计主管拒绝签字,该笔贷款就不能发放。会计主管还有责任监督客户的贷款使用情况,一旦发现逾期或其他异常情况,可督促信贷部门采取必要措施加以防范。总行财务总监则负责全行报表,财务状况和重大贷款的审查。

  (五)通过独立的信贷风险管理机构,对贷款实施跟踪管理

  例如,英国标准渣打银行设立独立的风险控制部门,与各部门分开,主要有风险管理部、审计稽核部和不良贷款回收部,负责对贷款的跟踪管理工作。风险管理部关注整个经济的发展动向,注意每一客户的经济状况。对重点客户特别关注,实地考察,及时了解客户贷后情况,其评估结果必须独立向董事会或上级行报告,在发现某笔贷款有风险时,风险管理部可以独立跟踪调查,向业务部门提出管理建议。当贷款出现问题时,由审计部门组成稽核小组进行调查,并向董事会报告结果,提出处理意见。不良贷款回收部则大部分由法律专家组成,制定每笔不良贷款的回收办法,与信贷部门共同实施,并依据各国和地区的法律,处理资产保全问题。

  二、西方商业银行信贷运作机制的启示

  西方商业银行信贷运作机制的特点反映了商业银行经营原则的根本要求和信贷管理的一般规律。尽管这些做法各国有其不同的形成背景和历史渊源,有些对我们并不一定适合,然而,其中包含的一些经营管理理念和基本规律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信贷经营与管理是一个科学、严密的动态控制过程,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操作规程

  信贷资产是商业银行赖以盈利的基础,是银行经营的对象,它以货币资金为表现形态,具有不同于其他实体资产的运动特点和要求,但其管理和控制过程具有主观性,这一矛盾决定了信贷管理过程必须遵循其独有的运动规律。西方商业银行长期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面对风险的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中探索出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信贷运作机制,形成了自身的经营管理特色,从实践上验证了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操作规程的重要性和正确性。一套完善的标准化的信贷业务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不仅是信贷业务经营和审批人员必须遵循的准则,而且也是信贷风险管理人员实施信贷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基础,是认定信贷责任的依据。

  (二)信贷管理必须落实信贷责任,并发挥内外监控机制的作用

  商业银行制定的各种信贷制度和操作规程,必须建立在对各个相关机构、部门及相应人员有明确的权责界定基础上。使整个银行各部门及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惟一依据是,看其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是否真正严格按照银行所制定的信贷操作规章制度办事,而不仅仅是看其业务行为是否造成了贷款损失。真正落实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在我国银行信贷实践中,长期以来有章不循、违章操作而给银行带来了损失,却无人负责、无人受罚或者没有受到实质性处罚的现象比较普遍。强调落实信贷责任制,有利于形成令行禁止、严守规章的工作作风。同时,要调动起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门、稽核部门、会计主管等监控业务风险的主动性,定期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评价,必要时就要追究其监控不力的责任,促使其发挥应有的职能。

  (三)信贷审批决策权的行使,必须服从风险管理的要求,明确划分权责,要有一个健全的内部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机制

  无论是蒙特利尔银行的信贷审批双轨制,还是荷兰商业银行实行的审贷分离制,都充分说明审贷分离制度是防范商业银行信贷决策风险的科学制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信贷评估审批与发放管理职能的分离,这涉及到人员、机构、职权的分开设置、交叉管理。必须避免形式上设有各种信贷审批委员会或不同的审批权限,其实质仍是同一部分人员进行操作的做法。信贷业务审批权的授权,审批决策权人的职务高低是一方面,还需考虑其风险管理经验、风险识别能力等。同时,实行审批决策多人会签制,从内部力量的制衡达到决策风险的自我控制。

  (四)信贷管理必须重视信贷风险研究,强化银行高层管理者对风险的综合协调与控制能力

  银行信贷风险永远与银行业务相伴,是影响信贷业务的基本因素,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信贷经营是银行业务最基本的部分,也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通过组织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信贷风险研究,尤其是行业风险研究,能够把握各类信贷风险的特点,摸清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为信贷经营者和审批决策者开展业务提供参考依据,减少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

  一家银行的管理质量如何与该行高层决策者对银行风险的整体综合协调、控制能力有直接关系。西方商业银行都十分重视从管理决策层进行风险控制。如风险政策的制订、具体风险管理程序、标准及措施的批准及督促检查下属行风险政策的执行情况等。英国巴克莱银行通过其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使该行农业信贷方面的不良贷款只占其农贷总额的0.4%(1997年的数据)就是很好的实践。

  (五)重视员工风险意识树立,建立相对独立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

  西方商业银行将银行风险的防范提到相当重要的地位,从上到下都注重对各级职员树立责任意识和风险观念。银行员工责任意识和风险观念的增强对银行防范各类风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成立专门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并赋予其较强的独立性是国外商业银行的普遍做法,许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都直接对董事会负责,独立于其他信贷部门,这从组织上保证了信贷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康叔生.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借鉴与创新[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2]中国农业银行赴希腊、英国访问考察团.希腊农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和标准渣打银行的管理经验及其启示[J].中国金融,1998,(4).

  [3]刘姝威.信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J].中国金融,1998,(10).

  [4]高新宇.实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点及实施要点[N].建设银行报,2000—03—23.

  [5]张晓松.西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及其借鉴[J].金融研究,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