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初年底,中央大小报告抬头一笔,都是积极支持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云云。金融系统不管哪个部门的年底总结报告中,都要带一个积极支持农村金融的“小尾巴”。但现实中农村金融中管制如何严格,人所共知,就是农民真正想到银行贷款搞项目也未必能拿到钱,道理很简单:贷款要抵押,而农民又很穷——不能指望中国也出个尤努斯,他在中国干,没准要坐牢。
但也有真为农民干事的。浙江省嘉兴市近期就出台农宅抵押贷款的政府条例。为配合这个“农宅抵押”试点,嘉兴市还特意制定农宅产权证书,不过上面有说明:这证书只能拿去银行贷款抵押用,上市交易不行。据媒体报道,浙江温州、湖州一带各地都有政府推动的农宅抵押贷款的试验。但这里有问题,农民到期不能归还贷款,银行上门就要收房子,如果农宅不能上市交易流通变现,难道银行将这收上来的农宅留着自己住?因此农宅基地自由流转才是农宅抵押贷款的关键。事实上,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农民宅基地私下流转已经非常普遍,北京城乡结合部大约1/3的宅基地都存在“地下交易”。据中国土地协会2001年统计,1997年至2000年义乌市农村宅基地80%都是私下交易,没有任何协议。但目前国家法律对此不认账,据说是肉食者担心放开宅基地买卖,会导致农民流离失所,影响社会稳定——估计这些同志小时候看多了农民起义的小人书,受我党文艺工作者的影响太深。
事实上,涉及到切身利益,农民和我们所有人一样会算计,除非出价足够高,或者未来潜在收益非常大,没有多少二百五会拿自己身家去赌。能带来收入的才是资本,农宅只有使用权,没有自由转让权,那么其收益就要打折。不能抵押盘活,那么农宅就是死的,不能算作资本,农民财富因此就要大缩水。口口声声要支农助农,可在这个关系到农户身家财富根本问题上,却又杞人忧天,担心农民破产后居无定所导致天下大乱。
也不能说肉食者皆鄙。刚刚实施的《物权法》,里面就悄悄取消“农宅基地不能流转”的条款。而据《财经》报道,去年国土部就受国务院委托,起草一份有关宅基地管理的政策性文件,目前有关文件正在制定中,有待上报国务院。一旦出台宅基地可以自由流转的政策条例,那么就意味着现有农宅全部资本化,中国农户财富指数马上拉涨停。这对于扭转现有农村金融系统的孱弱状况和城市化进程都是一大利好。城市化进程加快地区的农户财富因此大幅增长不必多说。就是内地穷乡僻壤地区农户,也可以抵押自家宅第而获得银行贷款进行新的营生,开始逐渐获取财产性收入。
中国目前有9亿农民,精壮劳力基本都是在城市务工经商。留守农村的基本都是素质较差、产出较少的劳动力。一些地区农村农宅普遍空置,因此即使农宅可以合法流转,这些地区农户收益因为农宅使用价值较低而较少,但这总比没有强。无论是城乡结合部的农户收益大增,还是内地的农户小有增益,对于中国农村金融系统而言,这些农宅的资本化,意味着农村金融发展有了可以支撑的基点。在此之前,严厉的金融管制使得农村金融制度发育极为孱弱,农村金融大规模运作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