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意气
——申从军素描
一
1999年的一天,我正在蒲城报社编辑部上班,一个年青人走了进来,小心翼翼地对我讲,"老师,你看一下这篇稿子能不能发表?"我看了一眼就被吸引住了,连连说好。此人就是申从军,时在蒲城县人民法院工作。
后来从军时常送一些稿件过来,我们也就熟悉了。他虽身材短小、貌不惊人,却风趣幽默、谈吐引人;吹拉弹唱无所不能,爱好文学且屡有创作;兴致所起,必边击边唱,颇有秦人遗风,唯一不足者乃不擅饮酒,喝一点必磨磨蹭蹭、呲牙咧嘴,我笑他算不上慷慨之士,他则答曰,酒场没有真英雄。后来得知,从军曾因酒误事,于是立下此生不喝酒的誓言,我闻之肃然起敬。
从军生于蒲城县东北最偏辟的一个农村家庭,家虽寒却敏而好学,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后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北政法学院,在校期间一直担任学生干部,也算是风云人物。大学四年,从军"恰同学少年,意气风发",经常参加各种学校活动和社会活动,平日最看不惯社会上不公事,曾言要执三尺剑,斩天下妖。
从军平生最好文学,以致毕业时左右为难,不知所从。最终竟选择了陕西省科学院主办的一家杂志社,新闻单位的工作让他着实激动了一阵子,他笔下如行云流水,一批深度稿件跃然而出。他写的关于国企改革和关注民生、民主、民权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军遇到的法律问题越来越多,他已不满足纸上谈兵、空洞说教了;他想用自己所学,干一些实事了。我想,和近代中国一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所走的道路刚好相反,从军大概是因为处于一个国富民昌、飞速发展的的新社会吧。于是,放下干得正好的工作,从军1998年底回到了生养他的故乡。
从军分配到了蒲城县人民法院工作。刚开始时,他也有失落感。毕竟,这里比不上大城市的繁华,这里的生活也很单调。然而从军很快就调整了心态,投入到火热的工作中,他感到这里有他大展身手的天地。他先在政工科工作,整日处理一些繁杂事务,虽苦累却无惧。很快,院领导看中了这个能吃苦、又肯动脑筋的年青人,将他调到了刑庭任书记员。刚到刑庭,他就一连开了两个星期的庭,不分上下班,顾不上吃饭,星期天也不休息,忙得不亦乐乎。
第二年从军通过了法官资格考试,成绩名列全省前列,并被法院任命为助审员。2000年12月,申从军审理了全县第一起单位犯罪案件,判决了四川一家公司合同诈骗本县一家单位的犯罪事实,在全县引起较大反响,为同行津津乐道。单位犯罪是新刑法颁布后实行的新罪名,作为这一类案件,全县没有审判先例。从军在认真调查取证的基础上,对案件的实质做到心中有数;通过认真领会刑法的本质,写下了翔实而又辩论色彩强烈的法律文书,依法判决,使被告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从军做人始终是谦虚好学的,工作上遇到不懂的地方,他总是虚心请教,一心弄个明白。我说你何必如此,混一混不就行了,他则一脸严肃地说自己决不能做象《三滴血》里的糊涂官,否则法律的天平如何能公平,否则老百姓何处才能谈公平,自己又有何颜面见家乡父老。其言之真,语之切,令人感叹。
二
工作之余,从军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他还经常写一些文章,不过内容大都与法律有关了。
在《法律至上》一文中,从军吐露心声:法律虚无主义的蔓延和肆虐,曾让我们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曾让我们前进的社会主义航船几度搁浅,这是多么深刻的教训;树立忠诚法律的坚定信念应该从国家公务员尤其是司法工作者做起。他说,要担当起执法、守法、护法的历史重担,就应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捍卫法律的神圣和威严,任何贪赃枉法、徇私凌法行为都是对法律最大的亵渎和践踏,都是对人民的犯罪,也完全是与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背道而驰的。
我当时正好在县报工作,在报纸三版开辟了一个叫"法苑"的小专栏,主要是进行普法宣传。从军几乎每期都有以案说法的文章送过来,并认真写了点评。他的稿子文笔流畅,有理有据,我读后深感不及,遂全文刊登。记得在一篇《莫道做贼无人知,算计熟人陷囹圄》的文章中,从军点评道:做贼的人往往自作聪明,忘乎所以。殊不知,这个"聪明"的代价也是昂贵的:失去的不仅包括金钱和自由,还有做人的根本--信用和人格。法律的作用正在于通过对违法行为的制裁,来促使人们抑恶扬善,培养正直的品行、高尚的人格。针对蒲城是一个果业大县,果园犯罪增多的实际,从军写下了《果园犯罪应受重视》的文章,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强化对果区的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及时提醒果农树立自我防范意识和相互协助意识,以共同维护果区安全,为大力发展果品经济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从军的许多文章让人读后颇有启示,他的文章也提升了报纸的影响力,我不止一次接到热心读者电话,询问从军的情况。他闲聊时对我言,希望将来能写一部反映家乡法制建设进程的写实集。我认为,从军在营造蒲城法制文化氛围方面功不可没。
不仅写一些文章宣传法律知识,从军还利用一切机会进行普法教育。他始终不忘一个法律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以实际行动推动着社会的法制化进程。
每当送达法律文书时,他总是给当事人讲清法律条款,做好其思想工作。一次他到看守所送达判决文书时,案犯党某质问说自己只抢了四十几块钱,为何却被判了十年刑。从军义正严辞:虽然抢的钱数目很小,但你做案时身着警服,冒充警察,社会影响恶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规定,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对你判十年是根据你认罪态度好,给的最低量刑。一席话,说得案犯心服口服,对自己行为悔恨不已。
有时下乡从军了解到老百姓遇到民事纠纷却似乎很怕打官司,他便鼓励他们上法院解决问题,并忙前忙后为其提供方便,双方当事人都很受感动。从军感慨道,什么时候,老百姓上法院解决纠纷如回娘家般理直气壮,不再为吃官司犯难,真正把法律看作自己的"保护神"、"娘家人",那么,不久的明天,我们法治的共和国必将更加生机盎然,春色无限。
2000年春节来临之际,从军写下了《新世纪畅想》一文,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发。文章中,从军总结了自己的工作经历,再次表明要更加努力工作,秉公执法,廉洁奉公,为家乡早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和法治,贡献青春和智慧,力争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政法干部。
去年大学学友西安聚会时,从军了解到整个班里只有自己一个人回到了县城工作;而同学中有的在高院、高检等部、省级单位工作,有的已下海赚了个满钵流油;而他却依然固守着家乡的一方水土,虽清贫而不悔。
三
大学毕业多年,虽世事多变,许多人已老于世故,许多人已丧失意志,但从军还保持着年青人的朝气和上进心,他还是那样负有责任感和激情满怀。尤其是提起腐败问题,他总是咬牙切齿,痛恨不已,一腔正气表于形色。
2000年11月,蒲城县在全县干部范围内公开招考六名副科级干部,其中就有反贪局副局长一职。从军听到消息后怦然心动,跃跃欲试。与我相提此事,我鼓励他报名参加以了心愿。经过笔试和面试,从军竟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两次考试成绩均名列第一,一时引起全县轰动。
虽然经过公选考上了反贪局副局长这个岗位,但对于能否胜任这份沉甸甸的工作,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和希望,从军心中还是感到了压力和迷惘。一则因为自己年轻,还不到二十七岁,尚未结婚,在许多人眼里还只是一个大孩子,能有什么"道法"?二则因为反腐败斗争实在不是件轻松的差事,不仅需要满腔热情,还需要具备相当的智慧、经验与技能,更需要一股不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和正义凛然的献身精神......如今,这些影视剧中见到的场景他就要亲身演绎了。从军怀着不安的心情踏进了神圣的反贪之门。
令从军感到宽慰的是,领导和同志们并不因为他"嫩"而见笑,也不因为他少年得志而迁就。检察长杨百堂和副检察长兼反贪局长曹仲学都分别找他谈话,鼓励他严格要求自己,勇于吃苦,深入到办案第一线,与同志们打成一片。压力变动力,知耻近乎勇。第二天,从军就到侦察科报到,从"兵"做起,他准备下茬流几身汗,他知道一个好的领导不是在办公室里坐出来的。
在他承办的第一宗案子中,从军和反贪局侦察一科科长任天利、老侦察员冯水存等同志一起冒酷署,蹲瓜棚、猫菜地守候犯罪嫌疑人,走村串户调查取证,最终为该单位挽回经济损失两万多元,使"蛀虫"受到了法律的制裁。随后,在曹仲学局长的直接领导下,从军又参与了两起重大案件的侦破工作,特别是在侦破原蒲石粮站主任邵某等人涉嫌挪用公款一案中,狡猾的犯罪嫌疑人不仅订立攻守同盟,想方设法隐匿罪证,而且佯装病危,企图蒙混过关,逃脱法网。结果被他们及时识破并采取有力措施,一举摧垮其心里防线,摧毁其攻守同盟,成功侦结了这一大要案,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两百多万元。
从军坦言,检察院一年多的工作,自己的每一个进步都与组织的培养、领导的关心、同志们的支持分不开的;反贪工作要靠集体的力量,任何人离开了集体,肯定一事无成;任何时候,作为反贪战线上的一名战士,都要忠诚于法律,忠诚于人民。他力求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年轻领导干部。
从军是个好学之人,这种好学精神从学生时代就一直伴随着他,培养了对事物的敏感性。如今,踏上工作岗位,他依然好学。他和局长曹仲学及侦察一科科长任天利合作的《建立侦捕诉联动机制,提高自侦案件办案质量与效率》一文就是在总结本单位试点工作经验后写的论文。从军将这种新机制形象地比作实时监控、高效动态的电脑杀毒软件,对腐败、渎职等严重侵害党和国家肌体的职务犯罪"病毒"及时清除惩治,以确保国家机器健康正常运转,确保公务人员廉洁自律、守法尽职。同时,这种新机制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侦捕诉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势互补,形成诉讼合力,从而发挥检察权的最佳效能,提高自侦案件的办案质量与效率。时过不久,最高人民检察院针对新形势下职务犯罪呈现出的新特点推出了六项改革措施,其中第四项就与他们总结的内容不谋而合。
有人说从军书生气十足,不谙世事,我则认为这正是他勇于奋进、勇于实践、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精神的体现,也代表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这种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前进的不竭动力。
申从军,斯人精神最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