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民币对付通账


  又一天,又一个对人民币发牢骚的日子。正如人们可以预见到的,美国财政部长汉克•保尔森要求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呼声,揭开了本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序幕。虽然同样没有悬念的是,中方将再次置之不理——中国憎恨国际压力,但保尔森比以往更有可能看到自己的愿望得到回应。

  货币升值可能是遏制通胀的一个有用工具。通胀虽然主要受到食品价格的驱动,但也可能蔓延至薪资领域。中国上周宣布转入“从紧”状态,但迄今为止,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和加息等货币政策举措都收效甚微。中国上月的通胀率同比上升6.9%,创下11年新高,而促成通胀率上升的关键因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在10月份同比跃升31%。进一步紧缩货币政策可能不仅不足以解决问题,而且还会有害。例如,大幅调高利率会带来一个不受欢迎的副作用:吸引更多热钱流入。在企业资金充足、完全有能力为自己的扩张提供资金的时候,行政措施——大多只是硬性地要求银行削减信贷——也不是降低投资热度的一个有效手段。

  此外,中国可以承受稍许放松对出口商的保护姿态。这些企业正在慢慢开始抬高价格,而更加坚挺的货币会降低成本:瑞士信贷估计,中国超过50%的出口收益用在了购买进口原材料上。来自中国政府官员的大量讲话也表明,人民币未来将更具弹性。自2005年汇率重估以来,人民币一直在缓慢升值,目前肯定有加快升值速度的余地:用贸易加权一篮子货币衡量,人民币汇率自2005年以来几乎没有变动。期待汇率出现大幅调整仍然有些不太现实,但至少存在这样的机会:在下次与中方见面时,保尔森将能够换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