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产大裂变


中国楼市将三分天下:类似新加坡组屋的廉租房要成翻的修建,经济适用房等政策性住房要解决中国中产阶级的住房问题,纯粹的商品房将走向边缘化。中国地产行业正在发生着历史巨变,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功能正在弱化

温总理发出楼市巨变信号

1119日,新加坡国立大学,温总理发出楼市巨变信号。

温总理发表讲话说,如果提起人民生活,我最为关注的是住房问题。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居民住房的条件有很大的改善,现在城乡居民住房面积人均超过20平方米,但是分布不均,特别是近些年来房价上涨较快,人民有很大的意见。

 就解决国内房地产问题,温家宝谈了四点考虑。

他说,首先,政府的职责最重要的是要搞好廉租房,让那些买不起房或者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能够租得起房、住得上房。为此,中国政府今年将安排49亿元用于廉租房建设,再加上地方财政,投入将达到几百亿。他说,明年我们将加大廉租房建设的力度。

    其次,是建设经济适用房。他说,经济适用房大多数是面向中产阶级的,他们中有许多工资也不是很高。在中国,经济适用房户均面积90平方米是比较适当的,因为中国人多地少,“对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政府应提供和保障土地的需要,当然(这些)土地也要节约和集约使用”。

他说,对于高档住房,主要靠市场调节,“但是也必须有国家的宏观调控,防止利用房地产进行炒作造成市场混乱”。温家宝指出,要让全国人民懂得中国的国情,中国是有13亿人口的国家,要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才能养活中国人。中国每年新生人口要超过1000万,每年由农村进入城市需要解决住房的进城人员达到1800万,还有2100万流动农民工,也需要居住条件。所有这些问题,政府都要统筹兼顾。

这是来自中国政府最高层的一个全新的、令人振奋的表态,这必将对中国未来的住房政策,产生深远影响。有专家声称,温总理此番讲话表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政府将承担解决国内大部分人的居住问题的历史责任,以消除不断上涨的房价给国内普通百姓带来的恐慌心理,消除房地产恶性膨胀给普通百姓带来的不满情绪,加强政府在百姓居住问题上的责任,增强政权的稳定性。

 

中国楼市三分天下

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关于国内房地产的讲话并不是偶然的,国内的房地产形势已经十分严峻,政府在十分严峻的房地产市场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也显得十分重要。温总理的这一讲话正是体现了中国政府作为一个责任政府的形象:面对国内严峻的房地产市场形势,不回避矛盾,敢于承担责任。

说国内房地产市场形势十分严峻是指,一方面,国内“地王”频出,房价不断狂飙,政府对房价的调控多年难见成效。普通老百姓对日益飚升的房价越来越不满,而且无法接受高房价的重负;另一方面,由于各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土地储备制度和以招拍挂为主的土地出让制度弊端日益暴露,以土地为载体的权力寻租现象日益普遍。

造成目前形势严峻的根本原因在于,构成现行我国房地产业主体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他们的盈利和成长,并不是建立在为社会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基础上。恰恰相反,他们中不少是利用现行土地制度和政策的漏洞获得暴富,依靠让公众不堪重负的“高房价”来支撑自身发展。并且,为了维持自身的高利润,对各种可能替代开发商功能的尝试和努力,竭尽打击和抑制。这样的产业发展,实际上就建立在有可能损害民生的基础上了。

客观的讲,温家宝总理对高档房市场的表态其实已经早有现实呼应。近两周以来,自广州传出局部住房价格下跌的消息后,全国都在激辩中国房地产行情低落的可能性。深圳、上海、广州、北京、重庆等重点城市,也都出现房地产交易量萎缩的现象。

类似新加坡组屋的廉租房要成翻的修,经济适用房等政策性住房要解决中国中产阶级的住房问题,纯粹的商品房将走向边缘化,中国地产行业正在发生着历史巨变,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功能正在弱化。

这可能意味着中国旧的房地产业发展秩序的解体。

普通百姓或将轻松

   房价不断上涨,利用商品房,开发商和银行将普通百姓变成了“房奴”。在普通老百姓的收入比重中,住房所占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居住成为中国普通老百姓的一大负担。

   随着国内房地产政策的调整,普通百姓或有轻松可能。

   温总理明确表示:“明年我们将加大廉租房建设的力度。” 调查发现,国际上廉租房占住房存量的比重一般不超过5%。而在我国的香港地区,由于土地批租制度造成房价畸高,大部分家庭买不起住房,政府被迫为50%的家庭提供廉租房。可见廉租房的比例,与房价/家庭收入比的高低存在着密切的正向相关关系。我国目前一般城市的房价/家庭收入比大部分超过了12,远远高于国际上的3-5倍的标准,且我国房价过高还是建立在教育、医疗市场化和社会保障能力严重不足基础上的。因此,搞好廉租房可能缓解普通百姓的居住压力。

  温总理演讲最大的突破之处,是提出经济适用房大多数是面向中产阶级的。相对于大部分地方只是象征性建设经济适用房,并提供给有限居民的做法,温总理的建议无疑有了巨大的突破。这可以说是对长期以来片面强调房地产市场化发展的矫正,以及对建立“以经济适用房为供给主体”的供给体系的一种回归。这就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必须改变长期实行的土地高价拍卖的供给模式,集中供应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并将单位自建经济适用房和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等,纳入政府保障房供给计划。

  这就解决了国内所谓收入“夹心层”的购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