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惯:蜘蛛网抑或钢丝绳?
习惯能够“成自然”,即黑格尔意义上的“第二自然”,这是普遍经验,因此之故,我们有俗语:习惯成自然;犹太人有谚语:习惯一开始如蜘蛛网,后来会变成钢丝绳。在现代人生哲学中,习惯,作为一个连结自觉与自然的中介,具有极其特殊的价值。如果没有习惯,我们就找不到由自觉通往自然的桥梁,也就不会有现代人生哲学理论巴别塔的构建。那么,习惯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功能?
这得从习惯的性质说起。
众所周知,习惯是由重复性的活动造成的——重复性活动在人脑中造成信息的连通并逐渐形成稳定的兴奋点或兴奋灶。形成习惯的重复性的活动应该有个临界点,即,在未达临界点之前,习惯是不堪一击的,即如蜘蛛网一样脆弱;而一旦过了临界点,那么,习惯就被巩固下来了,即成为了牢不可破的钢丝绳。
一般来说,习惯的形成有无意识的和有意识的两种:无意识的习惯的形成,一般以社会无意识为前提,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一些这类习惯,如果它不危害到我们的正常生活,我们一般来说是很难自觉到的,而一旦这些习惯有害于我们的正常生活即与社会格格不入时,那么,它就必须作出必要的修正和变革,否则,人就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当然,要修正和变革这种习惯,对个体来说犹如脱胎换骨一样难,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主要指的就是这种习惯。这种习惯的修正和变革之所以令人极其痛苦,根源就在于在这种习惯形成过程中,作为高级生物体的个体的大脑内建立了相对牢固的神经链接并形成了强烈的精神兴奋灶。这时,个体被习惯牢牢地控制,欲罢不能了。那些各种各样的毒瘾患者甚至某些宗教信徒、精神病患者就属此类。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习惯,虽然很难打破,但却并非牢不可破,否则,戒毒和思想转化、精神病治疗就是不可能的。而另一种习惯的形成却是有意识的,它就是我们现代人生哲学中所说的由自觉到自然的中介。这种习惯的形成因其是有意识的,个体无怨无悔地自觉选择的,以对人生、人类社会和宇宙的正确认识为前提,故,它除具有如无意识形成的习惯那样的功能外,还具有不可改变,不容打破的牢固性。对于形成了这种习惯的个体来说,他们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格拉底就是最好的例子。
同为习惯,何以由于是否有人的自觉意识的参与而表现出如此大的差异?其原因何在?
因为,无意识情况下形成的习惯,它的形成是建立在社会或时代的相对稳定基础上的。而众所周知,社会和时代一般是变化不居的,不同的社会和时代之间,其差异可能是相当巨大的。因此,建立、依赖于社会和时代相对稳定之上的无意识的习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必然会不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这就必然会在个体身上以极端痛苦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为个体自觉地意识到。从根本上说,个体是不可能、无力与社会和时代相抗衡的,故,个体要想在社会中作为一个正常人生存,就必须修正、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而极少数不愿意和不能修正、改变自己的个体,就难免成为现实社会的失败者即精神病患者而被时代淘汰。对于在无意识情况下形成的习惯来说,由于它往往悖逆时代潮流,故,它很难形成牢固的神经链接,即,这种习惯一般来说难以完成由“习惯”向“自然”的转化或飞跃。而在有意识情况下形成的习惯,由于它是建立在对人生、人类社会和宇宙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的,它目光远大,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未来向它敞开了无限的自由空间,故,它会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愈益与社会和时代契合,从而在个体的大脑中形成牢固的神经链接。故,这种有意识情况下形成的习惯,最终能够完成由“习惯”向“自然”的转化或飞跃。
综上,不管无意识情况下形成的习惯有多么顽固,因其无法完成向“自然”的转换或飞跃,即它只能徘徊在临界点周围,故,它终不过是一幅不堪一击的“蜘蛛网”而已;而现代人生哲学意义上的有意识情况下形成的习惯,因其能够完成向“自然”的转换或飞跃,即它能够突破临界点,故,它才是坚不可摧的“钢丝绳”。
2007,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