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乘凉
从我记事时候起,农村老家便有了夏夜乘凉的习惯。
炎热夏季的晚上,屋里闷热,户外却有一丝凉风,村民们8点左右干完活回家,便在开阔的门前放上竹床,既当晚饭的餐桌,又是饭后乘凉消夜的床铺。一家人吃完饭后,大人坐到竹床边,孩子们坐在中间,既可坐着也可躺着。家里人少的,就搬个凳子到邻居家门前。于是,在一天的忙碌和炎热之后,大家开始享受那份难得的清闲的凉意。在阵阵知了和青蛙的叫声中,父母先哄孩子睡觉。然后,一边摇着扇子给孩子散热,一边闲聊起来。
农村夏天蚊子多,为了赶蚊子,人们在竹床边放上一把扎好了的干艾草,点上火,艾草便慢慢均匀地冒出烟,赶走了成群的蚊子。
上个世纪70年代,正赶上农业学大寨,老家普遍推广三熟制,种植双季稻。为了抢农时,村民们一面要收割早稻,一面又要抢插晚稻。男人们割谷挑草头,施肥担秧,忙得精疲力竭;女人们一年要插两季秧苗,长时间站在水田里,一天下来腰酸腿痛,手脚也烂了。那时,大家谈得最多的是农活太累,身体吃不消。比如,华湾有人在烈日下晕倒,林湾有人在打农药时中毒。再就是议论收成。每到这时,叹息声不断。因为第二天一大早4点多钟又要起床干活,人们每次乘凉最多到10点就要赶紧睡觉了。
到了80年代,农民乘凉的时间早了,也长了。晚上,天刚蒙蒙黑,一家人便开始做饭、吃饭、乘凉。饭桌上,出现了酒和炒菜。少数人的家门口还放上电视机,门口乘凉的人比过去多了。家里没有电视的会到邻居家门口看电视。用艾草驱赶蚊子的少了,用蚊香的人多了,有的还在竹床上支起薄薄的真丝蚊帐。
那里农村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那些田,也还是那些人,村民们却不那么忙碌了。一个大忙季节连割带插,也就是半个月。村民们不搞三熟制,而是一茬麦子,一茬杂交稻,等于少了一个大忙季节。少用许多劳动力,少花许多农用开支,产量却比原来高。省出的时间搞副业,收入也明显增加。人们不再说苦道累。他们谈得更多的是,某个地方承包更彻底,某家又搞起畜禽养殖,邻村出了几个万元户。每晚的乘凉都在嘻笑中结束。
到了90年代,农村机械化水平提高了,村民们要干的活更少了。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他们的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但夏夜乘凉的人却少了,加上越来越多的房屋前出现了院墙,邻里间也不再像过去那样经常串门了。尽管门外一片冷清,但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村民们也像城里人一样,打开电扇,坐在床边看电视,他们也要象城里一样享受现代化的生活。
进入21世纪以来,夏夜乘凉是排他的,血缘式的。自从电扇粗鲁地把乘凉团体驱散,空调更是让人们把大门紧闭。这除了严防小偷之外,更深的一层内涵是:我的凉爽,只属于我!这倒好,“庭院深深深几许,吉庐冰冰冰九重”,家里是凉了,“人情”似乎也凉了许多。夏夜清冷了许多,虽然白天依旧炎热。而晚上真正的喧嚣,除了万家灯火的嘈杂以外,更多的是各家各户空调的滴水声。也许有一天真能“水滴石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