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也有犯错的时候


    基金经理是人不是神,即使其研究能力与对市场的判断能力超出一般的中小投资者,但基金无疑也有犯错的时候。

    股改之后,一轮超级大牛市不期而遇。显然,在此轮大牛市的博弈中,基金的表现可圈可点,但这并不等于说,基金在其投资操作中就没有瑕疵。中小投资者常常犯的一些方向性错误,在基金身上同样体现出来了。

    在经过了去年上半年的普涨以及下半年的“大象起舞”之后,市场上关于泡沫的争论四起。其时,对于A股在3000点左右的位置到底是否存在泡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单单从理论阶段讲,谁也没有说服谁。但股指的持续上攻,最终使持泡沫论者“败逃”。相反,当股指攀上3500点之后,市场上反而没有泡沫的声音了。

    也正是在此时,在去年下半年鲜有表演机会的低价股、题材股纷纷“揭竿而起”。股价翻番甚至翻几番的个股比比皆是,市场的财富效应又导致更多的场外资金加盟。A股开户数迭创新高,极端时曾创出日开户38万的新纪录,其壮观的场面与熊市时已不可同日而语。“全民炒股”成为一句时髦的话语,但“全民炒股”的疯狂最终也招致了监管层政策大棒的挥舞。

    基金不可能永远得意。在今年上半年的行情中,最郁闷的其实就是在市场中呼风唤雨的基金。没有了资金的追捧,基金也得意不起来了,基金重仓股也只能蛰伏其中,如同套牢般备受煎熬。相比于中小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基金只有“干瞪眼”的份。无奈、郁闷是基金的真实写照。

    资本市场讲究的是“成者王败者寇”的游戏规则,纵使是掌控了市场话语权基金亦不能例外。相对于市场巨大财富效应的利益蛋糕,基金被边缘化了,这不能说不是基金的错,尽管基金由于契约的原因投资行为受到了某些限制。

    “5·30”暴跌之后,基金迎来了大翻身的机遇。针对市场疯狂的投机行为,管理层调整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事实上,表面上看,监管层调整的是印花税,其实也是在“调整”市场的投资思路,也即暗示投资者要进行价值投资。

    这正合基金的“胃口”。经过不长时间的调整之后,蓝筹股、权重股从7月份开始再次高举上涨的大旗。市场投资思路的“转型”成功,导致更多的资金扎堆于蓝筹股之中,在资金的推动下,蓝筹股创出一个又一个新高,作为其中一面“旗帜”的中国船舶,最高上摸了300元,成为两市名副其实的“第一高价股”,而在中国船舶的带动下,A股市场出现了罕见的高价股群体,辉煌时数量曾多达十八只。

    蓝筹股的大幅上涨,基金净值亦水涨船高,而基金的财富效应又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介入其中,甚至于也有部分股民也成为基民中的一员。而大量资金涌入基金,又进一步推高了股价与指数,并制造出了“蓝筹泡沫”,并且,股指跨越6000点的大关,最高时曾将“红旗”插到了6124.04点的高峰。

    问题随之而来。股价高企、市盈率高企、风险高企的“三高”格局的形成,预示着市场离调整已不远了。股指从最高峰下跌,幅度也超过了22%,无异于一场小股灾。

    话说回来,如果不是基金在市场争论蓝筹泡沫时继续猛冲猛打,将蓝筹泡沫吹得足够大,如果不是基金将价值投资的理念抛到九霄云外,如果不是基金从机构投资者“退化”为机构投机者,市场近期会有如此大的下跌吗?显然不可能,毕竟股价向价值回归是市场的不二法则。当蓝筹亦产生较大的泡沫时,蓝筹股就不再是真正的蓝筹了。因此,在下半年的行情中,基金犯了急功冒进的“兵家大忌”。

    10中旬开始调整,地产股首当其冲。但来自深交所最新信息显示,房地产业为机构在10月间增持幅度最大的行业。机构月初持有房地产股57%,但月末已经持有65%,一个月内净增8.09个百分点。其中,基金当月增持房地产股7.03个百分点,位居榜首。而出货房地产股的则主要是散户,统计显示7月份前开户的投资者合计抛售了房地产股7.5个百分点以上,占当月个人总抛售量的九成以上。现在再看看地产股的走势与受关注度,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当然,基金深陷其中亦很受伤。在博弈地产股这一回合中,基金毫无疑问输给了散户投资者,基金同样也会犯错再一次暴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