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反切


说说反切

  反切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注音方式,在它之前使用“读若”,即用同音字注音。反切兴起的时间还没有定论。多数人认为起于后汉,有人说始于三国,也有人说它是与汉字同时产生的,我认为它的雏形应该早已出现,广泛使用是在后汉以来。
  反切,就是用上一字的声母与下一字的韵母相拼。如“孤,古胡切”,“古”的声母是[k](即汉语拼音的g),“胡”的韵母是[u],拼出[ku]。“孤”是被切字,“古”是反切上字,“胡”是“反切下字”。反切上字的声母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的韵母(包括声调)与被切字相同。相同的声母不一定使用相同的反切上字,相同的韵母也不使用唯一的反切下字。如,
“一,於悉切”
“悉,息七切”
“七,亲吉切”
“吉,居质切”
“一”、“七”、“悉”、“吉”、“质”是同韵同调的,却用了5个不同的反切下字。当然如果只允许用一个反切下字,就没有办法给那个字注音了。话又说回来,作为读音标记的字,还是少一些好。很多汉字中古音的具体音值还没有完全弄清楚,要给每个汉字注上国际音标是不现实的,各大家的拟音仅仅是一家之言。要揭开真相还有待于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
  反切在周代已有用例,不是注音,是正式的表达。《诗·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鸿历来被解释为鸿鹄——天鹅,鸿鹄怎么会进入鱼网?闻一多先生指出,苦龙是蛤蟆的别名,切音为鸿。蛤蟆进鱼网就不奇怪了。《周礼·考工记·玉人》:“大圭,杼上终葵首”,“终葵”二字是“椎”的切音,指圭上部尖,如椎形。“疾言”(说快了)是“椎”,“缓言”(说慢了)是“终葵”(黄生《义府》)。商代有一位王叫河亶(dǎn)甲,甲骨文作“戔甲”,显然这同样是“疾言”与“缓言”的区别。这应该是反切的语音基础——早已有具体实践,只不过到了东汉才变成有意识的注音手段。
  反切是用来表示确切的字音的。可是语音是在不断变化的,谁也阻挡不了。最初精确的注音,过几百年就可能与实际发音不符了。比如非组从帮组分化出来,知组从端组分化出来,就体现在反切注音上。据范新斡先生研究,非组从帮组分化出来——轻唇音的产生是在刘宋时代,而非组作为语音事实真正被韵书承认和采纳,已经是赵氏的宋代了。语音在变化,韵书的改动却不那么容易:语言规范怎么能随便修改?保守的做法是注明字音已经变得与哪个字相同了,并不修改书面的反切。很久很久以后才会付诸行动。

  现在,我们研究古籍,仍然要用到反切。《辞源》、《汉语大字典》等辞书都可以方便地查阅反切注音。如果遇上不熟悉的反切上字或反切下字,接着查它们的字音就一定会水落石出。“中古音查询”网(http://www.eastling.org/tdfweb/midage.aspx)对上网的朋友更方便,它不仅提供每个汉字详细的中古音语音学分析和反切注音,还列出汉语音韵学九大家的拟音。

  另一方面,不同时代的忠实的反切,为我们研究汉语语音史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是对汉字字形与读音有限的联系的一种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