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级老干当村官说起


  在时下一些地方干部提拔任用年龄杠杠不断降低的情况下,河南沁阳市却从2000年开始,作了一个全新的大胆尝试,将因年龄退居二线和退休的科级干部安排到村里担任村支书、副支书等职。虽然这些老干部大多只有高中乃至初中文凭,多数人连电脑都不会用,但是,所派的这些市直干部任职的村子,90%以上都变了样,“乱村由乱到治,落后村由弱到强,所有村庄发展由慢到快。”与大学生担任村官相比较,村民的反映是,大学生村官“理论水平高”、“很有激情”,但就是处理复杂问题时,显得有点“底气不足”,“经验不足”;而“老干部有多年的生活工作经验,有威望,在复杂的农村生活中,能镇住台,能驾驭农村工作全局”。(参见12月19日的《东方今报》)

  笔者在基层宣传部门搞新闻报道多年,在下乡采访中,也比较注意对村干部素质能力的观察调查,发现在同等条件下(包括学历),年龄大些的村干部在工作能力、经验方面明显比年轻的要强,那些在各方面有声有色、有头有脸的村子,大多是50、60岁年龄段的人担任里面的村支书、村主任,这些“老支书”“老主任”,不仅处理复杂问题妥帖、老到、服众,而且不乏干事的热情、激情,并不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热情和激情都随年龄给“老”掉了,只是表现得更加稳重罢了。

  科级干部到村里当村官,从级别看,是一种“降格”使用吧。只是,“降格”到村里所担任的工作无论是工作量还是工作难度,都未必是从前那较为单一的“科级”干部工作可比的。有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个村虽不大,但作为一村当家,其工作往往千头万绪,既要善于作宏观上的把握,又要善做耐心细致的工作,没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处事艺术,要干好并不是件容易事。

  对于河南沁阳市下派老干部当村官,郑州大学教授周文顺说,老干部退休后到企业任职的事常有,但去当村官的事还很新鲜。老干部经验丰富、社会资源广,多有一“技”之长,有利于当地村庄经济发展,有利于他们发挥余热,释放更多的社会能量。我想要补充的是,老干部到村里去当村虽说新鲜,但他们到村里“坐镇”有力度、有分量,一般而言却是可以预想得到的。年龄大未必就是工作特别是领导工作的劣势。领导工作毕竟是做人的工作,不仅要求具备一定的业务知识,更要求具备一定的人生经历和一定的社会人生洞察力、透析力。

  沁阳市下派老干部当村官的做法,也存在不同的声音。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老干部特别因年龄退居二线这一意义上所谓的老干部,是一笔不可忽略的人才资源。遗憾的是,时下一些地方的这些被划到退居二线的年龄段,却恰恰正是他们做领导工作的黄金年龄段。不是么,现代人才研究表明,领导人才的最佳年龄在50—70岁,世界卫生组织也于上世纪90年代对人的年龄层次进行了新的划分,其中44岁以下的为年青人;45—59岁的为中年人。我们国家有的领导职位还有最低年龄的法定限制,比如,国家主席就规定必须是45周岁以上的公民才有资格当选。令人闹不明白的是,这45周岁以上适合当国家主席的年龄段怎么到了基层反倒成了“下退”的年龄段呢?难道国家主席当起来比在下面的当县长、镇长、局长还要容易还要轻松吗?不错,一代伟人,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是曾说过干部要年轻化,但是,正如邓小平他老人家所说的那样对毛泽东思想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其精神实质,不能死揪住一句话奉为教条一样,我们今天对“邓小平理论”也应该本着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他老人家所说的干部年轻化是不能作片面、机械地理解的。

  大胆提拔使用年轻有为的干部,不仅是用人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培养锻炼干部从而为更高一级输送领导人才的需要。但是,用人固定年龄框框却是另一个极端,大不利于人才举国战略。吕尚年高80为军师,替文王建立西周,功勋卓著;周瑜年少“雄姿英发,谈笑间”令不可一世的曹军“灰飞烟灭”。古人尚且能这样用人不拘一格,大胆打破年龄界限,使人才得以为国建功立业,难道我们今人还不如古人?

  任人应该唯贤是举,年龄不应该成为用人的框框。而且,所谓的“年轻化”,也不仅仅是个生理上的概念,也是一个心理概念、思想概念。只有心理年轻、思想进步,才能真正显出朝气蓬勃、生机勃勃的干事业的年轻状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