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领导带案下访”的新意和深意


        为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化解信访突出问题,贵阳市政府决定,开展为期一周的市政府领导带案下访化解信访突出问题活动,对近期排查出的突出信访事项,由市政府正副市长牵头负责,协调相关单位集中研究解决。领导带案下访活动将在找出问题根源的基础上,采取召开座谈会、协调会、约谈等方式,与上访群众进行“面对面”和“零距离”接触。(2007年12月24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自贵州日报)

        各级领导干部集中开展“下访”活动,是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务实之举。笔者认为,“领导带案下访”是切实解决群众信访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和重复上访的创新之举,更具有几多新意和深意。

        一是彰显了责任意识。常言道,领导就是服务,权力就是责任。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党员领导干部要以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有信访问题来找我们党委、政府,那是对我们的高度信任,更是交给我们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对群众问题的怠慢,就是对群众的犯罪。党员领导干部能够带着信访问题下访,既是对群众的尊重,更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责任使然。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都必须有不将群众的问题解决好、不将存在的矛盾化解好、不将为民的实事落实好,就“寝食不安”、“如坐针毡”、“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受理的信访问题,坚决做到“三不放过”,即问题不查清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有关措施不落实不放过。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身份。

       二是体现了实事实办。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不是放在嘴上的,而是应该落实到具体的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每一项矛盾的化解上的。领导干部带案下访,就是要和群众“面对面”、“零距离”地接触,将问题解决好、将矛盾化解好,将实事办实,让上访群众能够在党员干部的真心、真情、真诚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享受到改革稳定发展的成果。群众辛辛苦苦地将问题反映上来了,如果我们只是一个批示、一个阅知地简单应付一下,而不能沉下身子去落实,可能问题还是问题,矛盾还是矛盾,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委、政府的距离也不可能越来越近,党的执政基础也难以巩固和加强。领导带案下访,是党的“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作风的回归和生动实践。“干部带案下访”,问题解决不好,在上访群众的面前,将会出丑;搞形式主义地糊弄群众,群众也不会答应。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逼着”党员干部将实事实办、好事做好。

        三是顺应了民意民盼。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民意诉求,是加强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而使群众的诉求变为现实,是提高群众参政议政积极性的不二选择。群众提出了意见、反映了问题,当然希望能够得到党委政府的积极回应和满意答复。党员干部“带案下访”,就是从群众最急、最盼、最难的事情抓起,为群众真心实意、诚心诚意地办理事情、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群众满意工程。这样,群众不但不再需要跑断腿、磨破嘴地求爹爹、告奶奶,而且在家门口自己的意愿就得到了实现,诉求便得到了满足,自然能够焕发起对党委、政府工作的更大支持,激发出奉献社会、贡献力量的最大热情。

        有道是,“送去一点温馨,换来一片至诚”。领导干部带案下访,将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既稳定了民心,更赢得了民心。领导干部从“开门接访”到“带案下访”,是党的亲民、爱民、为民理念的深化和升华。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有了领导带头、上下联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解决老问题、化解新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新闻链接:

        贵阳市开展“领导带案下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