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广东省实验中学2006—2007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月考

语 文 试 题(12月)

总分150

 

第一部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

《湖南文征》序(节选)曾国藩

         吾友湘潭罗君研生,以所编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属为序其端。国藩陋甚,齿又益衰,奚足以语文

         窃闻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易》、《书》、《诗》、《仪礼》、《春秋》诸经,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即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持此衡彼,画然若金玉与卉木之不同类,是乌有所谓法者。后人本不能文,强取古人所选而摹拟之,于是有合有离,而法不法名焉。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约有二端;曰理,曰情。二者人人之所固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请书而传请世,称吾爱恶悲份之情而缀辞以达之,若剖肺肝而简策。斯皆自然之文。性情敦厚者,类能为之。而浅深工拙,则相去十百千万而未始有极。自群经而外,百家著述,率有偏胜,以理胜者,多阐幽造极之语,而其弊或激宕失中;以情胜者,多悱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自东汉至隋,文人秀士,大抵义不孤行,辞多俪语。即议大政,考大礼,亦每缀排之句,以婀娜之声,历唐代而不改……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革,盖亦山国荒僻之地。然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逮来世,周子复生于斯,作《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祖。两贤者,皆前无师承,创立高文。上《诗经》、《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而况湖湘后进,沾被流风者乎?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善言情者,约十之四;而骈体亦颇有甄采,不言法法未始或紊。惟考据之文搜集极少。前哲之倡导不定,后世之欣慕亦寡。研生之学,稽《说文》以究达诂,笺《禹贡》以晰地志,固亦深明考据家之说。而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取其长而不溺其偏,其犹君子慎于择术之道欤!

                                (选自《曾国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藩陋甚,齿又益衰                                       齿:年龄

B.若剖肺肝而简策                                                陈:陈述

         C以婀娜之声                                                        间:间或

         D.北枕大江,南五岭                                       薄:接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逮来世,周子复生于斯                                 胡为遑遑欲何之?

         B.亦每缀排比之句                                                则遣从事一少牢告庙

         C.不言法法未始或紊                                           其所谓忠者不忠,所谓贤者不贤也

         D.上《诗经》、《周易》同风                                 苏子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3.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的一项是

         A.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                            B.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

         C.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          D.《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

4.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行文的顺序看,作者先说文集,次论文法,再论文风,然后谈湖南文化源流,最后是对《湖南文征》及其编撰者的评价。

B.论及群经之外的百家著述,作者认为,无论是以理胜者,还是以情胜者,都有其自身的不足,并非尽善尽美。

         C.谈到文化源流,作者认为,湖南虽属山国荒僻之亚,但由屈原、周子(敦颐)所开创的文化传统,泽被后世。

         D文章结尾,作者认为,《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客观原因是罗研生深明考据家之学,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奚足以语文事?

     译文:                                                                    

2)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译文:                                                                   

3)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

     译文:                                                                   

(二)

涉务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攫为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爷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薅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子,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本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坡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

[]①涉务:涉及、从事实际事务  果下马:一种矮小的马,可在果树间行走。

5.对下列句子中加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高谈虚论                                                              徒: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                                       堪:胜利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劾之                                 纠:纠正

         D.本为羁旅                                                                           羁旅:寄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标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养尊处优 不良习气的一组是

         A.品藻古今,若指诸掌                                       出则车舆,入则行步

         B.肤脆骨柔,不堪行步                                       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

         C.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                                     晋朝南渡,优借士族

         D.体羸气弱,不耐寒暑                                       多迂诞浮华,不涉事务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主张士大夫要应世经务,不要白白浪费君王的俸禄。

         B.这些士大夫缺乏自知之明,都怨恨梁武帝父子偏爱中下层官吏。

         C.作者以周弘正骑果下巴受到朝廷官员的称赞为例来批评时风。

         D.重视农耕是立国的根本,士大夫只有了解农民的辛劳,才能做好其他事务。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4分)

        译文:                                                                

   2)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4分)

        译文:                                                                

   3)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2分)

         译文:                                                               

(三)

董槐,字庭植,濠州定远人。少喜言兵,阴读孙武、曹操这书。槐貌甚伟,广颡而丰颐,又美髯,论事慷慨,自方诸葛亮、周瑜。父永,槐严,闻其自方,怒而嘻曰:不力学,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愿也。槐心愧,乃学于永嘉叶师雍。

嘉定十四年,起为广德军录事参军,民有诬富人李桷私铸兵结豪杰以应李全者,郡捕系之狱,槐察其枉,以白守,守曰为反者解说,族矣。槐曰吏明知狱有枉,而挤诸死地以傅于法:顾法岂谓诸被告者无论枉不枉,皆可杀乎?不听。顷之,守以忧去,槐摄通判州事,叹曰桷诚枉,今不为出之,生无由矣。乃为翻其辞,明其不反,书上,卒脱桷狱。绍定三年秋,权通判镇江府。至州,会全叛,涉淮临大江,大府急发州兵。槐即日将兵济江而西,全遁去,乃还。嘉熙元年,出知常州。后三日,提步湖北刑狱。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乱者曰:将军马彦直夺吾岁请,吾属将之尝,不为乱也。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三年,知江州。秋,流民渡江而来归者十余万,议者皆谓:方军兴,郡国急储粟,不暇食民也。槐曰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至者如归焉。淳礻右 二年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视其赋,则吏侵甚,下教曰吾莅州,而吏犹为盗不自悔,吾且诛之!吏乃震恐,愿自新。槐因除民患害裨将卢渊凶猾不受命,斩以师,军中肃然。帝日乡用槐,槐言事无所隐,意在于格君心之非而不为容悦。帝问修太乙祠,则对曰土工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帝问边事,对曰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槐每奏,帝辄称善。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诸生夜中对,遂薨。

                                                  (《宋史·邓寇列传》,有删节)

[]李全:南宋叛臣。乡用:重用。 jiàn):再度。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槐严         遇:对待。                                               B.吾属将之偿         责:谴责。

         C.斩以         徇:示众。                                               D妇人出      麾:挥后使……离去。

9.文中诸生以夜中对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陪邻                                                B.请战喻

         C.不然,籍何至此                                                D.一旦抵罪,或脱身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槐年轻时,喜欢谈论军事,把自己比作诸葛亮和周瑜。他父亲很生气,以为董槐喜欢说大话,不过是个狂妄的书生罢了。

B.李桷因有人诬陷谋反而被郡里抓捕入狱,董槐看出是桩冤案,据理力争,上书为他翻案,终于使他获释。

         C.嘉熙元年,常德发生兵乱,纵火喧闹,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赶到火场,间清士兵作乱原因后,斩杀了侵占年度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平息了骚乱。

         D.淳礻右 二年,董槐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检查税收时,发现小吏侵吞现象严重,于是下达告谕要严惩,小吏们震惊恐惧,愿意悔过自新。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第题3分)

   1)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译文:                                                                

   2)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译文:                                                               

   3)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译文:                                                                

(四)

清河傅辕王太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方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固直言无罪,乃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出,薛人公耻弘亦,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司空,管理四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11.对下列句子中中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下不能正言过以尊天子                            匡:辅佐。

B.代立南面                                                             践:登上(王位)。

C.乃固利兵,下圈刺豕                                       假:给予。

D.薛人公孙弘亦                                                征:(被)征召。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分法相同的一组是

A.桀、纣之民不之使而归汤、武                        于是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B.何?上下之分也                                                不为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C.景知大后怒固直言无罪                                     汝之纯明不克蒙其泽乎

D.诸齐人《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前                                                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④此是家人言耳

⑤诸谀儒多疾毁固                                                    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辕固生不同意黄生提出的商汤、周武王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商汤、周武王的做法不应当受到指责。

B.景帝无法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就以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来说明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昧。

C.辕固生因为不喜欢老子的学说而触怒了窦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景帝暗中帮助辕固生,使辕固生摆脱了困境。

D.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第题3分)

1)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译文:                                                               

2)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3分)

译文:                                                               

3)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3分)

译文:                                                              

(五)

对(明)方孝孺

天台生困暑,夜卧帷中,童子持于前,适甚就睡。久之,童子亦睡,投倚床,其音如雷。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抱膝而坐,俄而耳旁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面。毛发尽竖,肌肉欲颤;两手交拍,掌湿如汗。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大愕,不知所为。蹴童子,呼曰:吾为物所苦,亟索烛照烛至,帷尽张。蚊数千,皆集帷旁,见烛乱散,如蚊如蝇,利嘴饫腹,充赤圆红。生骂童子曰:此非吾血者耶?尔不谨,蹇帷而放之人。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复于生曰:可以寝矣,蚊已去矣。

生乃拂席将寝,呼天而叹曰:天胡产此微物而毒人乎?

童子闻之,哑而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载之间,絪緼二气,赋形受,人物是分。大之为犀象,怪之为蛟龙,暴之为虎豹,驯之为麋鹿与庸狨,羽毛而为禽为兽,裸身而为人为虫,莫不皆有所养。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自我而观之,则人贵而物贱,自天地而观之,果孰贵而孰贱耶?今人乃自其贵,号为长雄。水陆之物,有生之类,莫不高罗而卑网,山贡而海供,蛙黾莫逃其命,鸿雁莫若其踪,食乎物者,可谓泰矣,而物独不可食人耶?兹夕,蚊一举喙,即号天而诉之;使物为人所食者,亦皆呼号告于天,则天之罚人,又当可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异类也,犹可言也。而蚊且犹畏谨恐惧,白昼不敢露其形,瞰人之不见,乘人之困怠,而后有求焉。今有同类者,啜栗而饮汤,同也;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之,吮其膏而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今子一为蚊所,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天台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户,坐以终夕。

(本文有删节)

   []shà):扇子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形受                                                                           质:资质

B.今人乃自贵其贵                                                    贵:以……为贵

C.畜妻而育子,同也                                                畜:养

D.乘其同类之间而                                       凌:欺凌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                                     邻之厚,君之薄

B.尔不谨,蹇帷放之人。                                     宁赴常流葬乎江鱼腹中耳

C食乎物者,可谓泰矣                                       孰能讥之乎

D.而物独不可食人耶                                       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17.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台生困暑,夜卧(于)絺帷中                        B.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其)端

C.其烟勃郁,(烟)左麾右旋,绕床数匝         D.蚊一举喙,(人)即号天而诉之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奏对、对策,原本用于臣子向君主陈述见解,提出建议。本文借用形式,以小喻大,借物讽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寻味。

B.本文由生活小事入笔,从闻蚊、拍蚊写到照蚊、驱蚊,然后引发议论,逐步推进,最后以天台生叩心太息坐以终夕作结,照应开篇。

C.本文描写细致生动,颇富情趣;议论鞭辟入里,启入深思;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加之韵脚的巧妙运用,颇富情趣;议论鞭辟入里,启人深思;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加之韵脚的巧妙运用,读来淋漓酣畅,令人击节赞叹。

D.本文借童子与天台生的对话,既揭露了同类相残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又批判了忽视异类生存权利的错误认识,阐发了万物平等、物我为一的主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第题3分)

1)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2分)

译文:                                                              

2)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3分)

译文:                                                             

3)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3分)

译文:                                                             

第二部分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个春天,郭老(郭沫若)游普陀山,不意拾到一个笔记本,扉页上写着一副对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春在哪里。郭老看后,设法找到这本笔记本的主人——一个两次高考落榜的姑娘,郭老对她悉心教育,并把对联改为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

你对此有何感触?请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之内,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

1C    C项,从语境看,该句是曾国藩批评自东汉至隋文人秀士辞多俪语的不良文风。根据与前句的结构分析,可知本句与前句中的当同属动词,此处可译为间杂”“夹杂”“穿插等,如初中课文《口技》中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的用法。

2B    B项的两个均为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都可以理解为”“         等。A项的两个字,前者为介词,表时间,可译为;后者为语气词,相当于C项的两个字均为连词,前者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后者表并列关系,可不译。D项的两个字,前者为介词,表示比较的对象,可译为         ,后者为连词,表增并列关系,可译为

3D    题目要求选出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的一项,而ABC 三项都来自文中第二段,都是为了论证本段首句的论点,只有D项选自第三段,意在强调湖南文化的源流,说明《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之文所取法,故其不符合题目要求。

4D    D项对文意的概括有误,罗研生深明考据之学应是《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主观原因,而非客观原因。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

2)但它的弊病常常(在)词菏华丽缺少实际内容。

3)这部文集所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

解析:

1)句是反问句,要译出反问语气,同时”“足以”“语文三个重要的词语要译准,这是三个得分点,尤其是语文,这是个古今异义词,要注意其与现代汉语区别。

2)句的丰缛理解容易出错,结合语境不难看出是指写文章词藻华丽,而非繁文缛节寡寮缺少之意;句中两个字,均为连词,一表转折,一表并列。

3)句的重要词语有”“”“所录,此外,十之六这个文言文中的分数表示法也是考查重点。

[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湖南湘潭人罗研生先生,拿分编撰的一百九十卷《湖南文征》给我看,而且嘱托我为他的书稿写一篇序。我非常浅薄,年纪又大了,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呢?

我听说古人的文章,最初没有什么章法。《易》《书》《诗》《仪礼》《春秋》各种经书,他们的体势(结构和笔势)声色,没有一个字是沿袭而来的。就是先秦诸子的文章,也积压自成为一体。拿这类文章来衡量其它文章,像金玉和卉木相比是不同类一样非常分明,这怎么说有“章法”呢?后来人本不会写文章,强迫自己拿出古人的文章来摹拟,于是有模拟得像,有的模拟得不像;模拟得像就说合“章法”,模拟得不象就说不合“章法”。如果他们不是等着摹拟,他们就能发于心而为自然之文,大概有两个方面:说理,抒情。这两个方面是人人所固有的,就我所知道的道理,把它写成文字传给世人,符合我的爱与恶、悲与愉的情感的,就连缀成文把它表达出来,就像剖开肺肝来陈述文献典籍,这都是自然之文。性情敦厚的,大概能写出来的。至于浅或深,工或拙,就相差很远,未曾动笔就有很大差别。除了各种经书以外,百家的著述,大概都有自己的偏好。以说理取胜的,多是阐明幽深的道理达到极致的语言,可是它弊病是言辞激昂放纵不很恰当;以抒情取胜的,多是悱恻感人的语言,但它的弊病常常是词藻华丽而缺少实际内容。从东汉到隋朝,文人秀士(德才优异的人),大概不仅阐明自己的思想,而且辞多有俪语,就是议大政,考大礼,也常常用排比句子连缀成文,用变化的句式夹杂其间,经历唐代也没有改变……

湖南作为古代诸侯国的封地,北边靠近大江,南边接近五岭,西边连接黔蜀,是群苗聚集之地,大概也是山国荒僻之地。可是周朝末年,屈原在此地诞生,《离骚》各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推崇。到了宋朝,周敦颐又在此地诞生,他写的《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推崇。两位贤者,都没有效法某一流派,却写成好文。上与《诗经》《周易》相比有同样的影响。后来的代代逸才(有杰出才能的人),要列举出来没有超过他们这些人的范围,更何况湖湘后辈深受前辈留下来的好风尚的影响呢?这部文集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善于抒情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四,且骈体文也有选择地录用,不说章法而章法而章法不曾有乱。只是考据方面的文章搜集太少,前哲的倡导没有发言,后世的欣慕也少见。罗研生作学问,考核《说文》以求达到训诂,注解《禹贡》以求明白地志,他本来也很通晓考据家的学说。而谈论文章只推崇切实简要,不推崇繁称博引,取已之长而不沉溺自己的偏好,这仍是君子谨慎选择术攻的道理啊!

(二)

5C    应为检举、告发之义。

6A    B项均为养尊处优C项前者为崇尚空谈,后者说的晋的上层统治者,不是士大夫D项前为养尊处优,后为崇尚空谈,与题干不符。

7C    举朝以为放达(放达:过于随便,不拘礼法)可以推断,应为批评。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4分)

【解析】重点词:战阵:战场,资:收入

2)有了小的过失,又不忍督责鞭笞,他们之所以享有清雅的名声,是因为(朝廷)掩饰他们的过错。(4分)

【解析】重点词:纤微过失意思是有小的过错;捶楚,用杖打。

3)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互相问侯)。

【解析】:重点词:粒活用为动词,吃粮食。

[参考译文]

士君子为人处世,贵在能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不是只是高谈阔论,左手抚琴,右手持书,尸位素餐。

我见过有些武文弄墨的人,谈故论今,头头是道,易如反掌,到了任用他们的时候,大多数人确不能胜任。他们处在太平盛世,不知道动乱的祸害;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不知道耕田种地的劳苦;地位处在吏民之上,不知道劳役的辛苦。所以,这样的人难以适应社会,不会处理事务。晋朝南渡之后,朝廷优待士族,有才干的江南人士,都担任尚书令,左右仆射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的官职,掌管机要。而其他那些只会武文弄墨的士人,大多迂阔荒诞,华而不实,不参与世事;如果他们有了一些过失,君王又不忍心用鞭鞑捶打来处罚他们,因此,就将他安排在轻闲的职位上,这就是庇护他们的短处。台阁令史,主书监帅,各个王府。军府的签帅、省事等中下级官吏,都熟悉日常食物,办事准确,如果他们犯了错误,都可以鞭鞑捶打,严加惩罚。所以他们常委以重任,这是要发挥他们的长处。当时许多人都怨恨梁武帝爱惜小人而疏远士大夫,这种看法就像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看不到自身的短处。

梁朝的士大夫,都崇尚着宽衣,系阔腰带,戴大帽子,穿高跟木屐,出门就以车代步,进门就又人侍侯,城里城外,见不着骑马的士大夫。宣城王很喜欢周弘正,送给他们一匹果下马,他常常骑着这匹马。朝廷上下都认为他放纵豁旷达,不拘礼俗。如果尚书郎骑马,就会遭到弹劾。到了候景之乱的时候,士大夫一个个细皮嫩肉,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体质虚弱,又不能耐受寒冷或酷热。暴病而死的人,往往是由于这个原因。

古人吐痰务农的艰苦,这是为了使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人们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父子之间没有力气相互问候。粮食要经过耕种、锄草、收割、储存、春打、扬场等好几道工序,才能放进粮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江南朝廷里的官员,随着晋朝的复兴,南渡过江,流落他乡,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从来没有人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完全依靠俸禄供养。如果他们有田产,也是随意交给年轻的仆役耕种,从没见过别人挖一块泥土,插一次秧,不知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务呢?因此,他们做官就不识世务,治家就不治家产,这就是养尊处优带来的危害!

(三)

8B    要求的意思。

9B    AB项和例句CD

10C    文中有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一句,其中率领、带领的意思,而不是跟随的意思。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第题3分)

1)百姓,是我们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不要以?(判断句,发,振)

2)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土工,被动句,所以)

3)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幅坐着。(名词活动动词)

[参考译文]

董槐,字庭植,濠州郡定远县人。年轻时喜欢谈论军事,暗地里读孙武、曹操的著作。董槐相貌魁梧,额头很宽而且面颊丰满,又有漂亮的胡须,谈论事情慷慨激昂,自比诸葛亮、周瑜。父亲董永,对待董槐很严厉,听到他自比诸葛亮、周瑜,生气地嘲笑他说:“不努力读书,又喜欢说大话,这是个狂妄书生,我不希望这样。” 董槐心感惭愧,于是跟从永嘉的叶师雍读书学习。

嘉定十四年,被起用担任广德军录事参军,有百姓诬陷富人李桷私自铸造兵器结交豪杰来响应李全,郡里把李桷抓起来关进牢里,董槐察觉李桷受了冤枉,将情况报告给太守,太守说:“替造反的人辩解,要受灭族之罪。” 董槐说:“官吏明明知道案情有冤屈,却将他处死来附会刑法,法律难道说被告无论冤枉不冤枉,都可以杀掉吗?”太守不听从。不久,太守因遭丧离职,董槐代理通判州事,叹息道:“李桷确实冤枉,现在不替他洗去冤屈,活命没有门路了。”于是替他翻案,说明他没有造反,文书上报,终于解除李桷的案子。绍定三年秋天,特差代理通判镇江府。到州上,适逢李全判乱,渡过淮河逼近长江,大府立即派出州军。董槐当天带领军队渡过长江往西,李全逃走,董槐于是返回。嘉熙元年,出朝廷担任常州知州。三天,提点(官名,含提举点检之意)湖北刑狱。常德部队骚乱,夜里放火喧闹。董槐骑马带着几个人到了起火的地方,并询句骚乱的原因。喧闹的人说:“将军马彦直占取我们每年的军饷,我们要责令他偿还,不是作乱。” 董槐坐在马上,叫来马彦直斩于马前,骚乱的人回到队伍之中。嘉熙三年,担任江州知州。这年秋天,流民渡江来归附的有十多万,评论的人都说:“正是军队打仗的时候,州里紧急储备粮食,没有功夫管老百姓吃饭。” 董槐说:“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来救济他们,为什么不可以?”归附的人就像回到家里一样。淳礻右 二年,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检查税收,发现小吏侵夺得很厉害,下达教令说:“我到任,小吏还做偷盗之事不知道自己悔过的,我将处死他们!”小吏于是震惊害怕,愿意改过自新。董槐趁机除去百姓的患害,副将卢渊凶暴狡猾不听从命令,斩首在军中示众,军中敬畏。皇帝一天天地信任董槐,董槐论事没有隐瞒,用意在于纠正君主的错误想法而不是为了取悦。皇帝询问修建太乙祠,董槐就说:“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调得疲惫,这不是用来事奉上天的做法。”皇帝询问边事,董槐回答说:“外部有敌对国家,那么首先应该考虑自己的国家强大。自己强大别人害怕我们,我们不害怕别人。” 董槐每次上奏,皇帝都称赞他奏得好。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晚上,天下大雨,狂风雷电,董槐起来穿衣戴冠坐着,挥手叫妇女出去,给各位门生说《兑》、《谦》二卦,问现在是什么时候?众门生回答说半夜,于是去世。

(四)

11A    匡,纠正,匡正。

12C    A/替,B用于疑问句句末,加强疑问语气/不为构成名词性短语,D凭借/因为。

13D    ①是交代二人辩论这件事,是说别人对辕固生的诽谤。

14B    错误点在景帝无法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不是无法评判二人辩论水平的高下,而是二人辩论的话题很难一句话说清是非曲直,所以搁置不议。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题3分)

1)汤王、武王不是秉承天命而得天下,而是臣杀君。(2分)

2)此后学者没有敢讲明秉承天命、放逐诛杀一类事情的。(3分)

3)景帝认为辕固生清廉正直,任命他为清河王的太傅。(3分)

(解析:重点翻译出受命”“”“”“等词语,……”“……句式,译文通顺也占分。)

【参考译文】

清河王刘承的太傅辕固生,是齐国人。因为研究《诗经》,孝景帝时做了博士。他和黄生在景帝面前争论。黄生说:“汤王、武王并不是秉承天命继位天子,而是弑君篡位。”辕固生反驳说:“不对。夏桀、殷纣暴虐昏乱,天下人的心都归顺商汤、周武王,商汤、周武王赞同天下人的心愿而杀死夏桀、商纣,夏桀、商纣的百姓不肯为他们效命而心向商汤、周武王,商汤、周武王迫不得已才立为天子,这不是秉承天命又是什么?”黄生说:“帽子虽然破旧,但是一定戴在头上;鞋虽然新,但是必定穿在脚下。为什么呢?这正是上下有别的道理。夏桀、商纣虽然无道,但是身为君主而在上位;商汤、周武王虽然圣明,却是身为臣子而居下位。君主有了过错,臣子不能直言劝谏纠正它来保持天子的尊严,反而借其有过而诛杀君主,取代他自登南面称王之位,这不是弑君篡位又是什么?”辕固生答道:“如果非按你的说法来断是非,那么这高皇帝取代秦朝即天子之位,也不对吗?于是景帝说:“吃肉不吃马肝,不算不知肉的美味;谈学问的人不谈商汤、周武王是否受天命继位,不算愚笨。”于是争论停止。此后学者再无人胆敢争辩商汤、周武王是受天命而立还是放逐桀纣篡夺君权的问题了。

窦太后喜欢《老子》这本书,召来辕固生问他读此书的体会。辕固生说:“这不过是普通人的言论罢了。”窦太后恼怒道:“它怎么能比得上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于是让辕固入兽圈刺杀野猪。景帝知道太后发怒而辕固直言并无罪过,就借给他锋利的兵器。他下到兽圈内去刺杀野猪,正中其心,一刺,野猪便应手倒地。太后无语,没理由再治他的罪,只得作罢。过了不久,景帝认为辕固廉洁正直,拜他为清河王刘承的太傅。很久之后,他因病免官。当今皇上刚即位,又以品德贤良征如辕固入朝。那些喜欢阿谀逢迎的儒生们多有嫉妒诋毁辕固之语,说:“辕固老了。”于是他被罢官遣归。这时辕固已经九十多岁了。他被征召时,薛邑人公孙弘也被征召,却不敢正视辕固。辕固对他说:“公孙先生,务必以正直的学问论事,不要用邪曲之说运迎合世俗。”自此之后,齐人讲《诗》都依据辕固生的见解。一些齐人因研究《诗经》有成绩而仕途显贵,他们都是辕固的弟子。

(五)

15A    质,本质。B项第一个为意动用法,……为贵”“看重,第二个,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尊贵的方面。C项中奉养的意思,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中有俯不足以畜妻子的句子。D项中,欺凌;高中语文第一册读本《荆轲刺秦王》中有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的句子。

16B    B项中的连词,表示相承关系;A项中的均为句末语气词,但第一个表示陈述语气,第二个表示肯定、感叹语气;C项中,第一句中为代词,指一般人,第二句中为副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D项中的于均为介词,第一句中引出动作的对象,第二句中组成表示被动的……句式。

17C    左麾右旋的主语应该是童子

18D    《蚊对》主要采用寓言式的写法来讽喻当时的社会,因此D项后半部分又批判了忽视异类生存权利的错误认识,阐发了万物平等、物我为一的主题的理解显然有误。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我被小虫咬得难受,(你)赶紧起来找蜡烛照明。(2分)

2)它们是异类,防范它们如果很周到,怎么会成为人类的祸害?3分)

3)听到同类之间互相残害却置若罔闻,(这)难道是先人后已的君子之道吗?(3分)

[解析]

1)句兼考查被动句式,……表示被动,,赶紧,赶快。

2)句兼考查判断句,,如果,周到;,怎么;,成为。

3)句兼考查反问句式,,残害,残食;,却;,自己;……,难道是……吗。

[参考译文]

天台生因为天气热而难受。晚上躺上细葛做的蚊帐里面,童子手里拿着大扇子在前面挥动,舒服极子,于是就睡着了。过了很久,童子也睡着了,丢掉大扇子,靠在床边,鼾声像打雷一般。天台生惊醒过来,以为快要刮风下雨了,抱着自己的膝盖坐在那里。不久,耳旁听到飞动鸣叫的声音,像是唱歌、又像在倾诉,像是充满哀怨、又像是充满思慕;接着就攻击天台生的手臂,刺入到他的肉里面去,扑向他的大腿,咬他的脸面,让天台生毛发都竖了起来,肌肉也几乎要颤动。天台生两手用力合拍,掌心湿湿的、好像是汗水,拿来闻闻,况是鲜血的腥味啊!天台生吓一大跳,不知该怎么办,就用脚踢了踢童子,呼叫他说:“我被什么东西给困扰了,赶快拿蜡烛来照看看!”蜡烛来了,蚊帐全都开了,原来有几千只蚊子聚在蚊帐边。蚊子们看到烛火,四散乱飞,好像一群蚂蚊,好像一堆苍蝇,尖尖的嘴巴、饱饱和肚皮,通体涨大变红。天台生骂童子说:“这不正是吮我血的东西吗?都是你不谨慎,把蚊帐拉开而放它们进来!况且这些东西是异类,如果好好预防的话,它们又那能害人呢?”童子拔了些蒿草、捆成一卷,就在草端点起火来,烟随着风向回旋,童子拿着蒿草左右挥来挥去,绕床好几圈,把蚊子赶到门外去了。童子回报到台生说:“可以好好睡觉了,蚊子都赶走了。”

天台生于是指拭席子,正要睡觉,忽然呼喊老天而感叹地说:“老天您为什么要生出这种小东西来伤害人呢?”

童子听了,哑然失笑说:“您为什么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又过分又固执地怨恨老天呢!天地之间,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产生变化,赋予它形体、授给它本质,使人和物得到了区分。大的动物是犀牛、大象,怪异的动物是蛟龙,凶暴的动物是老虎、花豹,驯服的动物是糜鹿、金丝猴;长羽毛的是飞禽、是走兽,裸体无毛的是人、是虫;无不都有供养。虽然有大小长短的不同,然而寄托形体在这天地之间,都是一样的。如果从我们人类的角度来看的话,则会认为人类高贵而动物低贱;如果从天地的角度来看的话,则果真有那个高贵、那个低贱呢?现在我们人类自抬身价,号称是天地间的主宰者;对待水陆间的物体,有生命的种类,没有不在高处设下鸟网、在低处设下鱼网,山中贡献,海里供应,蛙、黾都没法逃命,鸿雁也都没法隐藏踪迹;人类所吃的动物,可以说是太多太多了,而动物难道就不可以吃人吗?今晚蚊子动一下嘴巴,您就对老天哀号而加以控诉。假如那些被人类所吃的动物,它们也都向老天哀号控告的话,那么老天要处罚人类,又该怎么办呢?“况且动物被人类吃,人类被动物吃,这是不同的种类,还可以说得过去。而且蚊子还对人谨慎畏惧,大白天不敢暴露他们的形迹,躲在看不见的地方来观察人,乘人疲备松懈的时候,然后才有所谋求啊!现在同样是人类,吃着米粟、喝着热汤,这是相同的啊!养活妻女、教育小孩,穿戴容貌,也没有不相同的啊!可是人类却在大白天里公然乘着同类有间隙的时候来欺负他吮吸他们的脂膏和脑髓,让他们饿倒在草野间,让他们在道路上流离失所,呼天抢地的声音连接不断,也没有人怜悯他们。现在您一被蚊子蛟,就立即睡不安稳,知道同类相残却好像没听见过一样,这难道是君子先别人后自己的道理吗?”

天台生于是将枕头扔到地上,拍打心窝、发出长叹,披上衣服、走出门口,一直坐到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