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波动研究---第五章(经济周期与利率)


我们再回到利率变动,利率是资金的价格,现在利率更多地被各国央行作为调控经济的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货币政策通过利率途径对经济产生影响是凯恩斯学派的观点。

凯恩斯(Keynesian)认为,实物投资的效益体现为“资本的边际效率”(MarginalEfficiencyofCapital),投资成本为利率水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性质决定了利率水平必须相应下调,才能保证实物投资的利润,否则会出现投资需求不足进而导致经济衰退。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采取以降低利率为主的货币政策才能达到扩张需求、刺激产出增加之目的。

世界银行(1990)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发现,1965-1985年期间经济增长率与实际利率水平呈正相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专家兰伊Lanyi萨拉卡格鲁R Samcoglu(1983)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率政策进行研究时发现,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很高的正相关关系,即实际利率高的国家,经济增长率也高。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波动与利率变动也体现了较强的一致性,从1981-1989年中国经济处于一个上升周期,这期间利率也处于上升周期(见表5-1);19891991年出现了调整期,经济增长速度明显的回落,而利率处于下降周期,1991年到1996年经济处于扩张期,利率上升;1996-2002年经济处于调整期,利率处于下降周期。

整理中国人民银行利率变化得到下面表格(见表5-1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变动方向

1971.10

1989.2

上升

1989.2

1991.4

下降

1991.4

1995.7

上升

1995.7

2002.2

下降

 

上述研究是否与凯恩斯观点相左,表面上看有差异,实际上各国央行运用利率干预经济沿用的是凯恩斯的理论,当经济处于扩张期,防止经济出现过热与通货膨胀的压力,各国央行一般会提高利率,使经济保持平稳的增长。而当经济步入衰退,央行往往会降低利率,刺激经济的增长,以达到扩张经济的目的。

上述利率政策的运用,反应到现实经济中就体现为,经济处于扩张期,利率开始进入升息周期,而出现衰退,开始步入降息周期。两者客观表现为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同样通过相关的历史数据可以明确表明这一关系,经济周期采用通货膨胀的历史数据,一般情况乱下通货膨胀数据与经济增长同向变动(见表5-2)。 

5-2 美国通货膨胀历史数据 数据来源:美联储

5-3 美联储政策利率历史。数据来源:美联储

从上面两个图表中(图5-2与图5-3)可以清晰第看到,两者变化相一致。

总结上述内容,利率变化与经济波动有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即经济处于增长期,利率会随之上升;而经济步入衰退,利率也处于下降周期之中。如何理解这个结论?经济处于扩张期,企业开始活跃,获利能力提高,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企业开始扩大生产规模,就业率上升,资金需要量大,导致资金的价格——利率上升,这种活动会出现反复的循环,直到经济增长停滞,开始步入衰退,企业为了避免损失开始削减生产,失业率上升,资金需要下降,利率自然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