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芳谈市值


  刘国芳[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与网友的互动记录(筛选)

.........................................................

  我对后市肯定是看好,上市公司注入资产也是市值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为上市公司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当然,前提是,注入的必须是优质资产。

  因为EVA是建立在财务和市场指标上的,要完全避免虚假信息的影响是很难的。就像安然出事后,财富杂志依然把它排入500强。

  当然,对于被庄家操纵的公司除外。

  尽管有以上问题,但是中国的投资者还是在不断成熟,市值总体上还是能反映一家公司的价值的。

  我们在对我国1163家上市计算2006年的EVA时发现,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EVA是负值,如果严格按照这个指标来衡量,就说明这些公司在过年的一年并没有为投资者创造财富,而是在毁灭财富,原因就是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资本成本意识不强,好多上市公司也许创造了会计利润,但创造这些利润也许占用了相当大的资本,也就是说多数公司的发展还是一种资本扩张式的外延发展,尤其是股本资本扩张很快,认为股本资本是没有成本的,导致其资本利用的效率不高。而在成熟市场上,上市公司的资本成本意识很强,资本利用效率很高。

  EVA(Economic Value Added)或经济增加值最初由美国学者Stewart提出,并由美国著名咨询公司思腾思特公司(SternStewart&Co.)于1982年在美国注册。思腾思特公司认为,一般企业在评价其盈利能力时通常采用会计里的利润指标存在明显的缺陷,难以正确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业绩,因为股东的投入是有成本的,会计利润未考虑企业权益成本的机会成本,企业的盈利只有在高于其资本成本时才为股东创造价值。EVA也被称为“经济利润”,它衡量了减除资本占用费用后企业经营产生的利润,是企业经营效率和资本使用效率的综合指标。

  该指标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理性的投资者都期望自己所投出的资产获得的收益超过资产的机会成本,即获得增量收益。否则,他就会想方设法将已投入该资产的资本转移,投入到其它的资产中去。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资本也是有成本的,不仅是借贷资本,股权资本也是有成本的。

  EVA的计算公式为:

  EVA=税后营业净利润-资本×资本成本率

  在介绍EVA这个指标时,不能不对公司业绩衡量标准的历史演进作一个说明。

  什么样的企业是一个好企业呢?是利润越多越好吗?是净资产收益率越高越好吗?还是市值越大越好?和很多事物一样,公司业绩的衡量和评判标准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概括的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利润最大化阶段。

  这个时期企业的特点是:数量少、规模小;大多属于私有企业;投资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不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与此相对应,这一阶段企业主和投资者主要以利润的绝对值作为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标准,普遍追求利润的绝对值越大越好。

  第二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80年代,效益最大化阶段。

  这个时期资本市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巨型规模的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逐渐成为趋势,简单的利润的绝对大小已不能全面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投资者越来越关注企业资本的相对回报。与此相对应企业主和投资者主要以投资的相对回报,即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或每股盈利作为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标准。因而,投资回报率的高低成为主要的业绩衡量标准。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股东价值最大化阶段。

  这个时期,效益最大化目标日益显现出其不足之处为:忽略了资本的机会成本,导致了企业的短期行为。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股份制公司成了企业的主要存在形式,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投资者数目也变得众多了,企业主和投资者逐渐倾向于以价值创造的大小,如EVA作为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标准。只有那些资本也报率高于其资本机会成本的企业,才创造了经济附加值(EVA),才为其股东创造了价值。EVA高的企业才是真正的好企业。从此,企业价值管理日趋流行。

  在目前这种股指震荡剧烈的状况下,市值管理、分析及其排名对投资者来说,可以作为对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综合水平的一个评判参考,也可作为投资价值的一个评判参考。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2007年5月26日第一届中国上市公司市场管理高峰论坛上发布的2006年度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排名,仅是对上市公司2006年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及其关联度的真实表现的一个客观评价和排名,其中排名靠前的并不是说它们现在就有较大的投资价值,而是说在2006年市场已经对其内在价值给予了一个较为公允的市值,通俗来说,这些公司是白马,而不是黑马,黑马应是哪些价值创造较好但市场表现一般的公司。所以说,市值管理排名及分析,既是对其市值管理结果的一个评判,也是对其投资价值的一个间接评判。

  对投资者来说,关注一家上市公司首先要关注其价值创造能力,其次要关注其市场表现,看两者是否匹配。如果其价值创造能力较强,而其市场表现一般,就是通常说的被低估了,这样的公司就适宜进入,反之,就不适宜进入。当然,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现在适宜,不等于永远适宜;现在不适宜,不等于永远不适宜。所以,要时刻关注二者的匹配性。

  也可以这么说,我们的理解是,市值管理就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综合运用多种价值经营方法和手段,达到公司价值创造的最大化和价值实现的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其中,价值创造是基础,价值经营是手段,价值实现是目标。

  我们知道,企业的内在价值是其市值的基础,市值是其内在价值的市场表现。成熟市场一般是强有效市场,公司的内在价值一般都能在市场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市值就等于价值,所以公司更多地关注的是其价值创造能力,价值管理普遍流行。但新兴市场往往是弱有效市场,市值与其内价值大幅背离的现象较为常见。在这种情况下,要让股票市值的表现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温度计,有赖于证券市场的成熟与有效;而市场的成熟与有效又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投资者的成熟,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估值应建立在公司的内在价值上,也就是它现在尤其是未来赢利的成长性上,而不能仅仅是建立在打听消息、制造概念上,更不能操纵股价;另一方面是上市公司的成熟,上市公司要牢固树立价值创造是基础的理念,只有建立在公司内在价值基础上的市值才是合理的,才是可持续的。同时,上市公司还要充分披露信息。

  市值是否真实反映了市场状况?

  我国证券市场已经进入到全流通的全新时代,股东的价值取向趋于一致,各方的焦点都集中在了上市公司市值上。一方面上市公司实力评估、经理层绩效考核、收购与反收购能力比较、融资成本高低、投资者财富衡量,无不与市值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利用内幕消息操纵股价、以及虚假信息披露、以及资产泡沫化也成为目前市场中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