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 “专利化生存”策略


今天想跟大家交流一下中国企业专利化的问题,我讲的题目是“中国制造的专利化生存”策略。

 

(提要)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中国企业的“专利化宿命”,第二,外国企业的专利战策略与中国企业的“对策”,第三,我自己总结的中国制造专利化生存的三个策略。

 

(第一面)“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大景观。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980年到2000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PPP)增长的贡献率为14%,仅次于美国(20.7%),排名第二,而位列第三的日本,其贡献率只有中国的一半,仅为7%。我们是用什么来影响国际经济的呢?就是用中国企业的超强的制造能力,也就是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影响了世界,这一点没有人否认;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发达国家的专利也影响了中国制造。这些发达国家的专利主正设法将中国制造一步步逼入专利殖民地,向中国企业收取高额的专利费,用专利逼迫中国制造成为他们的廉价代工厂。这方面的例子近年大家已经司空见惯,各种报纸上都有成版的报道。像“DVD产业全线衰退”、“TD-CDMA遭受美国高通公司专利压力”、“ 国产彩电出口跌入美国数字电视专利陷阱”等等。

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个人认为,主要是因为世界各国的经济进入了两个时代,一是知识经济时代,二是中国经济的全球化时代。

知识经济不同于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在新的时代,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变成了生产的第一要素。生产力构成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劳动力+工具+生产资料,而是在这些生产力要素前面加了一个知识产权。这一点邓小平非常有预见性,他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他没有指出的是,在这个时代,科技就是知识产权。

第二个原因就是中国经济加入了世界经济的大循环。因为经济的全球化,因为我们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中国制造成为世界经济大循环的重要一个环节,离开全球化市场,中国制造就没有用武之地。想进入这个全球化的市场,我们必须遵守公共的“游戏规则”,而这规则就是发达国家创造的“专利制度”、“知识产权制度”。

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是花了200年左右的时间才成熟的,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的企业化了很长时间去“专利化”,我们中国的制造企业却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这些西方国家企业制定的“游戏规则”,迅速“专利化”,这就是中国制造的宿命。

中国制造的宿命就是必须在尽快短的时间内改变制造流程,在所有制造前面加上“专利制造”,将专利的研发、申请、管理、经营等作为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的一部分。由于转变压力如此之大,很多企业都存在“生存还是灭亡”抉择,这就是我将中国制造的宿命定义为“专利化生存”的原因。也就是说,唯有专利化,唯有适应发达国家企业的游戏规则,中国制造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不然只能被淘汰。

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台湾宏基公司创始人施政荣先生演绎的微笑曲线理论。在抛物线的左侧,研发的投入和专利的拥有,使得附加价值逐渐上升;在抛物线的右侧,随着品牌运作,附加价值也逐渐上升;而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中间制造、装配环节因为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市场竞争激烈,容易替代,因此成为整个价值链条中最不赚钱的部分。现在,又有人提出了“莞尔曲线”理论,就是说,通过在生产制造环节增加研发投入,从而拉升利润率,从而使微笑曲线变得较为平缓。现在很多台湾制造企业通过技术研发和专利申请实现利润的提高,就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制造也要走同样的路,最后变“专利化生存”为“专利化生活”,这是不可改变的命运。

 

(第二面)宿命是不可改变的,但路径是可以选择的,所以我今天讲的就是中国制造的专利化“策略”——也就是路径。

讲中国制造的策略,得先讲讲发达国家“专利主”的策略,因为我们的策略现在基本上是被动的对策,也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屯”。

国外专利主的策略就像中国股市上庄家的手法一样:套、养、杀。套,就是捕捉,专利主通过专利申请和专利布局,建立专利池,将中国制造笼罩在专利的控制下。最新消息,922,韩国的三星集团和LG加入了一个数字电视协议,这项协议将持续至2016年底,这个专利池希望向每台使用数码播送技术的电视收取5美元的专利费,这就是一个新的专利池,新的专利索套。

养,就是“放水养鱼”的意思,就是通过一系列策略培养用户,引诱厂商投入,收较低或不收专利费,让中国制造不断加大投入,开拓市场,积重难返;杀,就是开剥,打专利战,收取高额的许可费。高通公司人称“专利专卖店”,它在CDMA领域申请了2000项左右的专利,向全球CDMA手机厂商收取专利费。的CDMA专利推广的前期,在韩国收取的专利费就较少,这就是养;到市场成熟后,向中国企业授权时,专利费就加倍增长了,这就是杀。

这三大策略的在中国的应用,以DVD制造企业的命运表现得最为经典。套,就是申请密不透风的一系列专利,组成“3C”“1C”“6C”等专利池;养,就是2003年以前的不闻不问或小试牛刀;杀,就是2003年开始的大开杀戒,一台DVD机收取20美元的专利费,只给中国制造留下几美分的活命钱。经过这三个步骤,中国DVD制造一片萧条,但国外的专利主却赚的盆满钵满。

咱们再看看中国制造现在的对策。我简单归纳了一下,主要有三种,那就是散、走、挨。

散,一哄而散,在专利主出现的时候就化整为零,跑到山里打游击——惹不起我躲得起。这样做的结果是,专利费倒是躲过了,企业却失去了规模化的机会,放弃了积极的创设品牌的机遇。因为一旦企业上了规模,专利主就会追踪而至,“纵是深山最深处,也应无处避征徭。”

走,也就是“走西口”的现代板。解放前,山西陕西的农民没有活路了,就向西北去,到大草原发展。由于专利是有地域性的,在一个国家申请的专利在别的国家就不能得到保护,除非你同时也申请了别的国家的专利。一般来说,处于成本控制的考虑,国外的大企业只在重要的产品生产地和销售地申请专利,所以一般只在美国、欧洲、日本、中国申请专利,而不会在非洲南美洲撒网捕鱼。中国企业利用这一点,发展了自己避实击虚的传统,到西方企业不关注的地区销售自己的产品。这一点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华为。2004年,该公司曾想大举进攻美国市场,但马上就迎来了思科的专利大棒,在认识到美国市场不可轻举妄动之后,华为就开始向南发展,将自己的产品低价销售到美国竞争者专利保护不到的地方,如南亚、非洲、欧罗斯等。“走”也能躲过了专利主的专利大棒,但同时得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那就是利润缩水的代价。“免于危险的生活必然是贫瘠的生活”。据网上的信息,华为、中兴的利润一天天缩减,如果不是政府的17%的出口补贴,现在已经没有利润可言了。

挨,有两个意思,一是“挨日子”,一是“挨宰”。专利主不来,每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过一天算一天,这是“挨日子”;专利主一来,伸出脑袋挨宰,毫无反抗,这是“挨宰”。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助长专利主的气焰,认为中国制造可以予取予夺,这样下去中国制造会一天天转化为海外专利主的生产殖民地,成为廉价“代工”的代名词。

 

(第三面)大家会说,这也不行,那也不成,那你给个行的。这里我就提出自己的三个策略供大家参考。那就是聚、斗、算。

聚,就是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聚。专利无腿,不会自己走来,只有企业积极研发、积极申请、积极并购才会拥有专利。中国制造现在最缺的就是专利的武器库。据统计,截至200645,在中国境内申请的发明专利中,来自于日本的专利申请有183196条,来自于中国的发明专利仅有12632条,美国为122502条。中国排名专利申请前100家的公司所有发明专利数,还顶不上1家日本大公司。

中国人不是天生给人打工的命,我们之所以散、走、挨,是因为我们现在没有自卫和反击的实力。只有像越王勾践一样花相当的时间积累专利,才能有机会与国际专利主一决雌雄。

斗,就是与西方专利主斗智斗勇,争取少交或不交专利费,在有限的筹码下争取制造的权利。毛主席讲过“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妥协求团结则团结无”。跟海外专利主斗争也一样,要想与这些专利主尊重我们的权利,中国企业就必须克服“畏洋”心理,不再被动地挨宰,团结起来与洋专利主斗法,维护自己合法的权益。

算,就是算计。孙子兵法中讲“庙算”,也就是在打战以前进行全面的筹划算计,这样才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面对西方专利主的压力,也要算,算专利布局、算专利许可费、算专利有效无效,在战略上算,在战术上也要算,这样才能用最低的成本赢得制造的权利。

下面我就分别举例跟大家解释一下“聚、斗、算”。

 

(第四面)

先讲“聚”。

聚有三种方法,第一,就是收购,第二是“生产”,第三是接受许可。

并购是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途径,当很多中国企业并购的主要是有形的财产、厂房、机器,还包括销售渠道,考虑被并购企业专利的并不多,即使考虑了,也不一定收购成功。

两年前TCL到处宣扬取得了汤姆逊的电视专利和TCL的手机专利,结果我们发现不是这么一回事,人家根本无意将专利给你,是你自作多情。结果专利费还得交,合资失败专利还是人家的。可见并购中认真考虑专利资产是非常必要的。这一点联想就做得很好,在收购IBM的个人电脑部时,联想同时收购了其1500多项专利,还有生产专利的位于日本的实验室。

专利收购的另一个途径就更为直截了当,就是直接购买专利技术,不收购其他资产。专门购买专利与并购中收购专利一样,首先就是要仔细研究一下有关的专利,不要因为专利收购惹上纠纷。UT斯达康曾收购了日本大宇公司,获得了一系列专利,但紧接着的便是诉讼,因为别人说专利不是属于大于一个公司所有。

在有限的时间要积聚一个有效的专利库不是容易的事。专利收购是很好的办法。但专利收购只能解决燃眉之急,不是百年大计。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有自我开发专利的能力。我将企业通过自我研发、申请专利的过程称为“生产”,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专利已经是常规武器,企业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批量生产专利,而不能靠研发人员以自己的兴趣去随意开发。专利不再是荣誉的代名词,而变成了企业的一项资产,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生产。

专利技术的开发,专利的申请有很多技巧,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企业聚集专利的第三条路就是接受专利许可,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接受专利许可。

中国制造接受许可的目的要改变,不但是为了今天的生产接受许可,还要为未来的生产接受许可;不但为生产接受许可,还要为研发接受许可。要达到这些目的,就必须一,主动,二,提前。鲁迅先生讲文化上的“拿来主义”,我这里也提倡专利许可方面的拿来主义,我们不能被动地等专利主要债上门才无可奈何地交专利费,我们要主动出击,在一个专利技术成熟以前就用合理的价格获得关键专利的许可,为此后的研发、生产、销售打下基础。

总之,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产业特点,聚集专利的方法也大不相同,我讲的三个方法仅供参考。下面我讲讲“斗”。

 

(第五面)斗,与西方专利主斗的精要一是敢斗,二是巧斗,也就是斗智斗勇。

个人觉得斗智的前提是斗勇,毛主席讲过“第一不怕,第二反对”,为什么“不怕”是第一呢?因为怕了就谈不到斗。中国企业现在虽然发展壮大了,但除了少数国有企业外,很少能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称兄道弟的。在人生地不熟的外国法院斗、在大小强弱悬殊的背景下斗,勇气就更为重要。

(进入链接)前不久,浙江的通领科技集团赢了一场官司,他的对手是世界500强之一的莱伏顿公司,这场官司持续了三年,为打赢这场由美方挑起的中美知识产权官司,通领科技仅诉讼费就花了200多万美元。法院判决领通的接地故障漏电保护插座产品没有侵犯莱伏顿公司的专利。董事长陈伍胜说:这个代价不小,但很值!这就是勇气!(返回页面)

.勇斗以外,还要巧斗。2004年华为被思科起诉侵犯了五项专利和好几项著作权,为了解开困局,华为与思科的竞争对手3COM达成了合作协议,最后由3COM与思科交涉,取得了诉讼的和解解决。

勇斗智斗以外,根据中国“一盘散沙”的传统,我还想强调一下团结奋斗的重要性。国外专利主有一个策略就是各个击破,最后达到多米诺骨牌的效果。也就是说,前期分别起诉几个重点企业,金星“斩首行动”。等诉讼有了结果以后再向吓傻了的其他企业收取许可费。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一定要同进同退,共同贡献专利储备,共同对付专利主的进攻。

 

(第六面)算。既然专利是生产成本或企业资产,那一切围绕专利的管理活动就要算字当头。接受许可要算、购买专利要算、专利诉讼要算……。

大家都知道,在海外诉讼的专利费很贵,要花很多钱,其实,据海外的律师同行介绍,中国企业在专利诉讼中没有经验,很多情况下是被专利律师占了便宜。例如在主办律师方面,由于美国律师是案办案时间收费的,如果中国企业不要求,专利律师就会安排尽可能多的律师参与诉讼,或者在诉讼中插入不必要的调查活动,这样对诉讼没有帮助,但却大大增加了支出。海外大公司一般都非常注意节约诉讼成本,有时候一个专利案之委托两个主办律师,有时还在诉讼律师外聘请非诉律师进行和解谈判,以达到减少诉讼费的目的。

诉讼费以外,其他专利活动也要算,包括申请前要算专利布局,管理中算计——淘汰非关键专利,这些都需要有合适的工具。专利分析的工具就是专利分析软件和专利地图。

国外专利分析软件很多,近年来中国也出现了相关的公司和产品,这是趋势。(进入链接)专利地图是专利分析软件的产品。也就是将专利分析数据图表化,便于企业决策层参考。

日本发明协会每年要为其会员提供40多种专利地图,索尼等很多大企业的发展壮大都与这些专利地图有关。中国制造的现状是,企业都不大,除了少数大企业外,都没有能力建立自己的专利研究库,绘出自己的专利地图,这个时候,就要求向中国发明协会这样的团体出面,为关键行业绘出专业的专利地图,免费提供给会员,指导大家与海外专利主斗争。(返回页面)

 

(第七面)总结一下,我前面介绍了三种策略,就是聚、斗、算,用来代替已经过时的“散、走、挨”,用来对抗西方专利主的套、养、杀。当专利主“套”和“养”时,中国企业就开始“聚”,开始“算”,当海外专利主“杀”时,我们就用已经聚集的专利库与他们斗智斗勇。只有这样,中国制造才能早一天走出专利战的黑暗隧道,才能早一天看到没有专利篱笆的、可供中国制造随意发挥的广阔的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