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九畹溪漂流
很早就听说九畹溪山奇水异,是一条融旅游观光与猎奇漂流于一体的风景线,但一直不曾有机会成行。今年初夏的一个休息日,我有幸和单位的同事集体同去。时间已过去了这么久,但在记忆里的那份感觉,却时不时的浮现出来,让人留念,让人怀念。
记得那是在我们游玩三峡之后,回到宜昌城区就找好了宾馆早早的休息了,为第二天领略九畹溪漂流的惊险刺激而做好准备。
翌日七时半,我们吃过早饭,乘坐一辆小巴出发,霎时穿过一个隧道,驶出宜昌市区,上了通往三峡库区的专用公路。导
车轮滚滚,车流如织,我们一路歌声,一路前行;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终于来到了我们的目的地。导
各人把自己的衣服、物品包好,来到入口,导
开始水面宽,水流缓,我们悠然地边划水边欣赏前边的同事拿水瓢、竹筒水枪打水仗玩,可不久,水面窄了,水流急了,一只只小艇急速下漂,游客都尖叫了起来,只见一只小艇翻了个底朝天,两位游客先后从水里钻了出来,好在是两个男游客,他们嬉笑着把小艇翻回来。正看时我就从他们身边漂过去了。水流变缓,我的全身已湿,艇里进了不少水,我们便拿起水瓢,向外舀水。
又一个激流险滩,我们的小艇里灌满了水,岸边站着一些老乡,其一用一根长竹竿把我牵到岸边,指示一村妇倒给我一小杯黑红色的姜汤,他则举起小艇帮我倒去积水,竖起食指,说是一块钱。我哆哆嗦嗦从胸前翻出密封袋,从钱包里拿出一块钱给了他。那村妇比划着告诉我们,不要用桨,把它放在小艇里边,两手抓紧小艇两边的布把手,就不会有问题了。
那村妇的话果然不错,我们似乎掌握了漂流的技巧,总体上漂流得很是顺利。后来得知,我们一行有三四只船翻过,但大家都兴致盎然,对途中的惊险、刺激津津乐道,还计划下次一定要再来漂流,这是后话。我在漂流中发现,这九畹溪是个漂流的好去处,水流时缓时急,水面时阔时狭,张弛有道,虽有个别人工改造之处,但总体上浑然天成,不愧为当地人所标榜的“中华第一漂”。每在激流之前或者激流之后,总有老乡备有各种当地小吃、饮料,供人休息品尝,不过几元钱而已。我对那姜汤较有好感,从激流处漂下,浑身湿透,小艇进满了水,两腿冻得瑟瑟发抖,此时已不想自己用水瓢向外舀水,便靠得岸来,喝一杯滚烫的姜汤,看老乡帮忙倒去小艇中积水,再上艇下漂,如此数次。
在一些险要处,有人手举相机为漂流者照相,留下那惊险的一瞬。照相者有两种,一种是小贩,拿着特殊的相机,象一个小黑盒子,大概是一次成像的那种,我看了他们放在旁边的一些别人的相片,感觉效果不是太好,就不打算照。另一种是当地旅游公司的工作人员,他们用数码相机,只要你从他们身前漂过,他们就给你拍照,我当时不知道这一点,还以为他们是摄影爱好者,有一个在拍照我时,我还举手向他致意了一下。
那小桨其实也很有用处,小艇有可能搁浅,要用小桨撑开;小艇有可能被石头挡住,也要用小桨撑开;小艇还有可能被卷入回水涡,小桨更是有用,帮你划回流水中。除此之外,我们就不用它了,遇平缓处,抽支香烟,观赏岸上的悬崖奇景,遇激流处,两手抓紧小艇两侧的布条,随水所往,漂流而下。
在据说距离终点还剩五六百米的地方,我们最后一次喝了一杯姜汤,又吃了三条烧烤的小鱼儿,做好最后一次闯过激流的准备。果然险峻,落差大而且长,几乎翻船,但有惊无险,我们过了这最后的一段。在终点,有工作人员把我的小艇拉上岸,至此,我们就上岸了。
脱下救生衣、护膝,摘下头盔,等了一会儿,同事们都到达了。于是我们一起走向出口,进入一个有围栏的空地。在围栏尽处,有一排电脑,一些人围在一处都在找自己的照片,我们也不例外,挤了进去忙着找照片。拿着照片就到出口,下面水面上停着一排长形的汽船,有一些人穿了救生衣坐在其中一只上面,我们没有多想,也穿上救生衣下去坐了上去,不一会儿,船就开了。
这九畹溪是长江的一条支流,我们坐在这别致的长形橡皮船上,双手抚摸着清澈的水,还真有点依依不舍的感觉。两岸是数十米高的绝壁,灌木葱郁茂密,真乃鬼斧神工的造化,令人绝倒!行驶了一会儿,船才到岸。上岸又上数百级的台阶,旁边有卖小吃、饮料的,虽然渴,但想到车上还有矿泉水,便坚持不停地走上去。台阶尽头市场、饭馆、更衣室都有,再上去就是停车场,我们的车也停在其中。
换好衣服,等全部同事都到齐就赶紧吃午饭。临行前就以停车场后面的山峰为背景,大家合了影,登车返回。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九畹溪漂流,她就象一个美丽的倩影,深深的留在了我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