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现在已经是实至名归的国宝了,然而在历史上,这个"活化石"却另有一番境遇。
2001年,在三峡地区秭归官庄坪遗址的第77号墓葬中,考古人员偶然发现了一块被认为来自于猪的下颌骨,两年后,在对这块骨骼进行研究后,专家们惊奇地宣布它居然是一块大熊猫标本。在新石器时代,殉葬是一项庄严的仪式,只有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才享有这份"殊荣",而野生动物显然不在其内,不难想象,当专家们发现4000年前的人类就已经与大熊猫建立了某种微妙的情感联系时,会是怎样的兴奋,当然,这种倒霉的情感联系对大熊猫来说,就没那么美妙了。
大熊猫,这种被誉为"活化石"的珍稀动物,历经磨难,从漫长的岁月中蹒跚走来,直到今天成为全世界的宠儿,再回首历史上的悲惨状况,他们的际遇可谓是冰火两重天了。
勇猛和正义的化身-传统史书中的大熊猫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保存着不少关于大熊猫的记载,由于分布范围广泛,这种被誉为国宝的动物竟有着众多截然不同的称谓,如貔貅、貘、貊、驺虞、白熊、花熊、竹熊、食铁兽等等。
《玉芝堂谈荟》、《怀麓堂集》、《菽园杂记》中有"龙生九子"的说法,其中第九子是貔貅(明人杨慎在《升庵外集》卷九中说是椒图,当是传闻互歧而异辞),"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首",腾云驾雾、号令雷霆、降雨开晴,相传有辟邪挡煞、镇宅之威力。貔貅,貌似金蟾,披鳞,甲形如麒麟,取而兽之优,有嘴无股,吞万物而不吐,可招八方财,在古时,被认为是聚财囊、催官运的祥兽。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五帝记》中也说,4000年前,黄帝在阪泉(今河南逐鹿县)大战中,曾用驯养的虎、豹、熊、貔貅(雄为貔、雌为貅)等猛兽助战,打败了炎帝部落。西周初年的《尚书》和《诗经》,有"献其貔皮"的记载,说明在当时它是珍贵的贡品,貔貅被认为是像虎豹一样威猛的动物,所谓"如虎如貔",正是对勇士最流行的赞美,军队也常打着"貔"、"貅"的旗号,以显示自己战无不胜。
据研究大熊猫的专家张和民教授考证,貔貅就是今天的大熊猫,黄帝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可知在那个时代,人类以熊为尊,且已将熊(黑熊)、罴(棕熊)、貔貅(大熊猫)明确区分开了。《山海经》说有一种很像熊的动物,毛色黑白,产于邛崃山严道县(今四川荣经县),"性食铜铁",故称食铁兽,《山海经》虽是神话小说,又是战国或汉初人的伪托,但其记载或有可信之处,所谓食铁兽也就是大熊猫,在四川北川县志中,食铁兽的称呼一直沿用到近代。
司马相如《上林赋》极尽辅陈,汉武帝时上林苑(今西安市西周厔县、户县界)方圆200里,放养很多禽兽,供皇帝狩猎,而被称为貘的大熊猫始终列为前茅。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把貔和貘说成是豹一类的动物,似熊,黄色或黑色,貔产于貉国(中原以北),貘产于四川。三国时吴国陆玑注《毛诗》说貔和白豹貌似虎、熊,辽人谓之"白罴",晋代文学家郭璞也有类似的记载。
驺虞也称驺吾,《山海经》云"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采比具,尾参与身";《尚书大传》云"散宜生之于陵氏取怪兽,大不辟虎狼间,尾倍其身,名曰驺虞";淮南子云"散宜生乃以千金求天下之珍怪,得驺虞、鸡斯之乘、玄玉百工、大贝百朋、玄豹黄罴、青犴白虎、文皮千合,以献于纣"。西晋时,因大熊猫只吃竹子,从不伤生害命,被视做象征和平友谊的"义兽","驺虞幡"是息兵止戈的标志。《资冶通鉴》记载,太康元年(公元291年),楚王司马玮与贾后合谋,杀汝南王司马亮,其后司马玮又与贾后冲突,以致"内外扰乱",贾后接受太子少傅张华的建议,遣殿中将军王宫持"驺虞幡"出麾众曰:"楚王矫诏,勿听也!"众皆释仗而走。永宁元年(公元301年),齐王司马冏起兵,朝廷大臣群起杀赵王司马伦的死党孙秀等人,京师大乱,"有诏以驺虞幡敕将士解兵"。永昌元年(公元322年),大将军王敦起兵攻建康,梁州刺史甘卓出军讨伐,王敦曾"遣台使以驺虞幡驻卓军"。可见,大熊猫自那时开始,已是一种公认的祥兽和瑞兽,无论何种情况,只要"驺虞幡"出现,冲突和战乱便会嘎然而止。
到了唐代,驺虞仍然作为吉祥的象征,受到人们的重视。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河中节度使曾奏报发现驺虞,当时百官称贺。文宗对工部尚书郑悰说:"李训、郑注皆因瑞以售其乱,乃知瑞物非国之庆。卿前在凤翔,不奏白兔,真先觉也。"郑悰回答:"昔河出图,伏羲以画八卦;洛出书,大禹以叙九畴,皆有益于人,故足尚也。至于禽兽草木之瑞,何时无之!刘聪桀逆,黄龙三见;石季龙暴虐,得苍麟十六、白鹿七,以驾芝盖。以是观之,瑞岂在德!玄宗尝为潞州别驾,及即位,潞州奏十九瑞,玄宗曰:‘朕在潞州,惟知勤职业,此等瑞物,皆不知也。愿陛下专门以百姓富安为国庆,自馀不足取也。"文宗闻言称善,对宰相们说道:"时和年丰,是为上瑞;嘉禾灵芝,诚何益于事!"唐文宗和郑悰以民本思想客观看待祥瑞,这是一种进步,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驺虞在唐代中晚期已经不很常见了。
与今天一样,大熊猫在那个时代也承担着转达友谊的国际使命,据日本《皇家年鉴》记载,公元658年10月22日,唐朝女皇武则天将一对活体白熊(大熊猫)和70张皮作为国礼,送给日本天武天皇。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幽室静养,感觉冷风飕飕,肤寒头疼,有人送给他一个画了大熊猫的屏风,果然有避风祛邪,驱鬼神、保吉祥的奇效。白居易十分欣喜,在屏上赋诗《貔屏赞》,以对大熊猫的赞美来表达一个和平安静的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意义,战争和动乱只能给人民带来不幸和饥荒。
明人李时珍写《本草纲目》,对貘的药用价值专门作了研究,认为"今黔蜀及峨眉山中时有貘,颇为山居之患,亦捕以为药",貘皮"寝之可驱瘟疬,辟湿气邪气",膏可"治痈肿,能透肌骨",尿主治"吞铜铁入腹者,水和服之即化为水"。
从各种记载看来,大熊猫在古代曾经分布在中原的河南,西北的甘肃南部、陕西中部,长江中游的湖南、湖北,西南的云南、贵州,以及四川盆地东南缘和东北缘等广袤地区。16世纪以后,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熊猫的数量和活动范围逐渐缩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Panda"名词的来源与传教士阿曼达-戴维
有"山水盆景"之称的历史名城雅安,座落在成都平原和青藏高原之间,这里的夹金山脉是大熊猫生活繁衍的主要地区,夹金山最高处海拔5356米,最低158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有蔚为壮观的成排的冰川槽谷和冰斗,低海拔区有以大渡河主干流青衣江为主的水系发达的大小河流;奇山秀水得天地之灵,这里的野生脊椎动物有429种,维管植物约3000种,被学术界称为"天然的生物基因库与动植物博物馆",夹金山造就了大熊猫神奇的生命,也是近代史上最早发现大熊猫的地方。
1869年3月,法国传教士、生物学家吉恩•阿曼达• 戴维,在四川穆坪(今宝兴)的东河邓池沟天主堂从事传教活动时,意外地在乡民处发现了一张被称为"白熊"或"竹熊"的"黑白熊"皮。
阿曼达• 戴维,法国著名生物和博物学家,1826年生于比利牛斯山区的巴斯克市,1900年11月10日逝世于巴黎,因其贡献突出,获封法兰西科学院院士。1862年-1874年,他生活在中国,先后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传教,还担任着法国自然博物馆的通讯研究员,著有《中国之鸟类》、《戴维植物志》等书。1865年,戴维在北京南部发现了一种"有趣的反刍动物",这就是后来在中国消失的物种-麋鹿,戴维是一个从不厌倦的科学家,经他鉴定的哺乳动物达到200种,而新种类居然有63种之多。
1869年初,戴维在上海遇到一个来自四川穆坪灵宝学院的中国学生,此人告诉他,他们学院的法国院长已经在当地采集了许多动植物标本,准备运回法国。戴维非常兴奋,当即决定,要从上海乘船溯江到穆坪—也就是今天四川省西部雅安地区的宝兴县实地考察。1869年2月,戴维沿着临邛古道,穿过雅安的碧峰峡和上里古镇,整整走了8天,最后翻越了一座林木茂密的高山,来到穆坪。第二天,他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翻越大瓮岭,来到邛崃山脉中段一个叫邓池沟的地方。戴维凭着他多年野外考察所积累的经验感觉到,这里正是他长久以来苦苦追寻的梦想之地,一个灵异物种的家园,一个动植物的王国。
在来到邓池沟的第11天,1869年3月11日,在上山采集标本的路上,戴维发现了一种从没见过的动物皮毛。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从远处归来的途中,一位姓李的人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他是这个山沟中主要的土地所有者。在这个异教徒的家里,我看到了一张从来没见过的黑白兽皮,个体相当大,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动物。"猎人告诉他,用不了多久,他们也会找到这种动物,戴维大喜过望。就像是命运在冥冥之中的指引,这个法国人本能地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因为他在日记中提到这种动物的时候,用了这样一个词"著名。"这个词的法文可以解释为"第一流的",或是"重要的"。
戴维焦急地等待着那些猎人带回来他所热切期待的奇迹。由于这种动物闻所未闻,他只好给它临时起了个名字叫"白熊"。那些猎人外出了12天以后,回来的时候带给戴维一只幼体"白熊",本来这只"白熊"是活着的,但猎人们为了便于携带,就把它弄死了。然而不管是死是活,作为一个博物学家能得到这样珍贵的标本,戴维还是感到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
这只"白熊"的毛皮和戴维在李庄主家看到的那只动物的皮毛完全相同,除了四肢、耳朵和眼圈是黑色以外,其余部分都呈白色。这个动物的头很大,吻短圆,不像熊嘴那么尖长。因此戴维断定,这是熊类中的一个新种,它之所以奇特,不仅在其毛色,而且还在它的掌下有许多毛。
又过了一个星期,戴维见到了猎人们带来的第二只同样的动物,与第一只相比,它们的毛色相同,只是黑色不那么纯,白色部分也比较脏污。戴维确信,这个熊类的新种,惟独中国才有。
5月4日,戴维终于捉到了一只活体的"黑白熊",他亲自指挥工人在天主教堂内为"黑白熊"做了个大木笼,将"黑白熊"饲养起来,观察、记录它的生活习性。根据"黑白熊"的体毛,脚底有毛等特征,戴维断定认定它是熊的一个新种,满心希望将它带回法国。可惜的是,"黑白熊"离开了自然界,健康受到影响,在启程运往法国时突然身亡,戴维只好将它制成标本,并写下多篇"黑白熊"研究资料。
在给这个奇怪的动物命名时,戴维遇到了困难,最后,他决定将它暂且称之为"黑白熊",他迫不及待地写信将这个重大发现告诉了巴黎的朋友们,特别是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米勒•爱德华兹。他在信中说,正准备把一批标本送回法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到达,戴维要求立即发表他对黑白熊的描述报告。戴维的描述报告寄到巴黎后,很快发表在当年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新闻公报上。
戴维的黑白熊标本运抵巴黎时,正值普法战争,普鲁士军队已经逼近巴黎,但好奇的法国人还是为熊猫掀起了一阵热潮。人们从兽皮上看到一张圆圆的脸,眼睛周围是圆圆的黑斑,就像戴着时髦的墨镜,而且居然还有精妙的黑耳朵,黑鼻子,黑嘴唇,这简直就是戏剧舞台上化妆的效果,太不可思议了!于是有人断言,这张来自中国的皮毛绝对不真实,一定是伪造的。爱德华兹仔细研究了这种动物的皮和骨胳以后,否定了有关伪造的说法,确信这是一个新的物种。
经过分析,爱德华兹纠正了戴维在物种判定上的错误,认为它不是熊,而与19世纪早期在中国西藏发现的小熊猫食性相近,但其嘴圆,有着猫的特点,最后确定了它的分类科目、种属关系,将这种动物最后命名为"大猫熊"(Panda),命名人仍然是戴维。
偷猎、冒险和哈巴狗-大熊猫的灾难
随着大熊猫标本在巴黎展出,中国出现新物种的消息很快传遍了世界,引起国际生物学界的轰动,此后,许多动物学家、探险家、旅行家、狩猎家纷纷进入中国,企图捕捉这种珍奇动物。
1891-1894年,俄国冒险家波丹和贝雷佐夫斯基在四川平武、松潘,获得一张大熊猫皮,大约1900年,德国人从商贾手中得到了一张大熊猫皮,1914年,德国生物学家沃尔特•斯托佐纳组织了一支探险队,到中国西南部进行野外考察,以创立赫尔果兰鸟类观测站闻名的生物学家雨果•韦哥尔德是这支考察队的一员。1916年,在康定以北的汶山山脉中,韦哥尔德从当地人手中买到了一只大熊猫幼仔,但没过多久它就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斯托佐纳探险队草草解散,搜寻大熊猫的工作也告一段落。
在历史上,韦哥尔德被认为是第一个见到活体大熊猫的西方人,此前美国植物学家恩斯特•韦尔森曾经在卧龙花了几个月时间寻找大熊猫,但除了粪便,什么也没找到。英国人的行动则更早一些,早在1897年,他们就在四川平武杨柳坝找到了一个雄体大熊猫标本。事实上,捕获大熊猫最多的西方人就是英国人弗洛伊德•丹吉尔•史密斯,他有"熊猫王"之称,史密斯在大熊猫产区呆了20年,仅在1936年至1938年,就在四川汶川以高价收购活体大熊猫12只,但只有6只活着运抵英国。
最早来中国猎杀大熊猫的美国人是有"萝卜加大棒"之称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两个儿子:小西奥多•罗斯福和克米特•罗斯福-他们都是其父与艾迪斯•卡罗所生的孩子。二人都是哈佛大学的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之所以捕杀大熊猫,主要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勇气。1928年,兄弟二人来到四川宝兴县,后经康定转到凉山越西县,在那里,他们开枪射杀了一只成年雌性大熊猫,首开西方人猎杀大熊猫的纪录。4月,二人又在穆坪陇东鹿井沟和上赶沟一带捕获两只活体大熊猫,其中一只腿上受枪伤的大熊猫,被运到美国芝加哥,在展出前一天突然死亡,小罗斯福把死去的两只大熊猫制成标本,保存在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1931年,由美国人莫里斯-杜伦领衔的探险队在川康边境也猎杀了三只大熊猫,现存于费城自然博物馆。
此外,亲手猎杀过大熊猫的还有美国人赛奇、谢尔登、德国人谢弗、英国人布罗克赫斯特,其中布罗克赫斯特猎杀的二只大熊猫,至今仍保存在大英博物馆。至于通过高价收购或假中国人之手猎杀和捕捉大熊猫的事件就更多了,今天,世界不少著名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厅内都能看到中国大熊猫的标本。
1934年,美国探险家威廉•哈克内斯受纽约动物学会委托,前往中国捕捉大熊猫。由于手续上的耽搁,直到他一年后患癌症去世,也未能踏上卧龙一步。他的新婚妻子露丝,一个纽约时装设计师,为继承的丈夫遗志来到了中国。
苍天不负有心人,1936年11月9日,露丝终于在夹金山下约2000米的山林竹从中,发现一只不到两磅重,出生约30天的大熊猫幼仔,露丝欣喜若狂,像对婴儿一样细心照料它。她曾在日记中写到:"它那黑白花的小圆球脑袋,用鼻子磨蹭着我的上衣,忽然本能的找到了我的乳房",露丝给这个小家伙取了个美丽的名字"苏琳"。当然,这是露丝本人在《淑女与熊猫》一书中的说法,也有人指出,这只小熊猫其实是从村民手中买来的,12月7日出版的《时代》杂志,将"苏琳"评为当年最重要的科学发现。
在用两美元贿赂了海关人员后,露丝用竹筐装着苏琳,以"随身携带哈巴狗一只"的名义报了关,登上"麦金莱总统"号轮船,离开了中国。1936年12月18日,苏琳作为第一只被携至西方的大熊猫抵达旧金山。不过,纽约动物学会下属的布朗克斯动物园却把大熊猫弓形腿和脚趾内翻的特征当成了佝偻病的表现,拒绝以2万美元的价格买下苏琳,1937年1月,苏琳不得已落户到芝加哥的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2月,当苏琳正式展出时,参观人数最多的一天竟然达到4万,露丝从这笔交易中得到了8750美元,虽然远远低于预期,但已足够让她的另一次搜索熊猫之旅成行。
1937年12月,露丝在成都从猎人手中买回另一只熊猫"美美",1938年将其运回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动物园本想让这两只熊猫交配产子,但苏琳在1938年4月不幸死于肺炎,美美一直活到1942年,死后解剖才发现,它和苏琳一样,虽然拥有小姑娘的名字,但却是不折不扣的男子汉。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869年至1946年间,国外就有200多人次前来中国大熊猫分布区调查、收集资料、捕捉大熊猫、猎杀或购制大熊猫标本。1936年至1946年的10年间,从中国运出的活体大熊猫共计有16只,另外还有至少70具大熊猫标本存放在西方国家的博物馆里。
和平与友谊的象征-可爱的亲善大使
自从大熊猫被发现以后,人们就喜欢上了这种表面上看来性情温顺、憨态可掬的动物,大熊猫成了珍贵的礼物,飘洋过海,到遥远的国度去传达中华民族的友好情谊。
1941年9月14日,宋美龄就曾向美国联合救济中国难民协会赠送大熊猫一只,以表示对其救济中国难民的谢忱,所赠大熊猫系华西大学博物院院长美国人格莱翰博士在西康省境内捕获。9月22日,美国动物协会特派纽约市博物院动物专家蒂文由美国飞抵重庆,代表美国接收大熊猫。不久,宋氏三姐妹之一的宋蔼龄亦宣布向美国赠送一只大熊猫。11月6日,蒂文携两只大熊猫(一雄一雌)飞返重庆。
11月9日,国民党政府在重庆林园举行隆重的赠送仪式,蒋介石、宋氏姐妹和外交部长郭泰琪、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董显光等人以及中外记者出席,中央国际广播电台同时对美播出赠送仪式实况,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11月24日,两只大熊猫运抵香港,12月30日运抵美国纽约。1942年4月29日,由美国联合救济中国难民协会发起的全美儿童为大熊猫提名竞赛揭晓,雄性大熊猫被命名为"潘弟"(班棣),雌性大熊猫被命名为"潘达"(班达)。1946年5月,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政府宣布向英国政府赠送1只大熊猫,这只大熊猫1岁,雌性,体重80磅,在汶川境内捕获,5月11日运抵伦敦动物园,取名"联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熊猫被视为"国宝",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963-1987年,在四川建立了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卧龙、蜂桶寨、唐家河、王朗、九寨沟、黄龙寺、小寨子、美姑大风顶、马边大风顶、喇河、白河等11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卧龙自然保护区被列为联合国生物圈保护区。
1980年5月,中国林业部等有关部门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签订协议,合作研究大熊猫。该项目包括在卧龙自然保护区修建保护大熊猫及其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心,对野外和饲养的大熊猫进行调查与研究;对因箭竹开花枯死而缺食受灾的大熊猫采取人工投食,转移栖息地或临时饲养起来等应急措施,以对付自然灾害。1984年11月,中国政府与世界粮食计划署签署协议,由粮食计划署无偿援助小麦4200吨、食油70吨(价值88.7万美元),在卧龙自然保护区营造箭竹(树)林900公顷,更新100公顷;修建巡山便道5条计100公里,组织100人参加的巡逻队,负责观察大熊猫活动,投放食物和救护受灾大熊猫;为住核心保护区的居民修建迁居住房50幢共1万平方米,以及中、小学,水电站,简易公路等。
大熊猫的生存状况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不少国家的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为抢救受灾大熊猫捐款、捐物、拍摄大熊猫受灾和进行抢救的纪录片,向世界各国人民 宣传。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会长、英国斯科特爵士夫妇,世界野生生物丹麦基金会会长、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的丈夫亨里克亲王,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二世的丈夫爱丁堡公爵菲力普亲王先后来川了解抢救受灾大熊猫的情况,并赴卧龙自然保护区实地考察访问。国际组织和世界人民对受灾大熊猫的关注和捐赠,给抢救大熊猫工作以极大的支持和鼓励。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大熊猫作为友好使者,出国安家落户。1957年5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访华,中国政府应苏方要求,决定将"平平"等两只大熊猫以"国礼"形式送给苏联政府和人民。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也向中国政府提出赠给大熊猫的请求。周恩来总理接受了这一请求,把一对名叫"玲玲"和"兴兴"的大熊猫作为"国礼"送给美国政府和人民。为此,美国人民把1972年称为"熊猫年"。1980年11月,中国政府向联邦德国政府赠送一对名叫"宝宝"、"天天"的大熊猫。此后到1987年,四川未向国家提供赠送外国的大熊猫。据统计,1957-1980年,四川为国家提供大熊猫23只,赠送苏联、英国、朝鲜、美国、日本、法国、墨西哥、西班牙、联邦德国。在墨西哥帕特派克动物园安家的四川大熊猫"迎迎"和"贝贝",还产5胎7仔,成活4仔,是出国大熊猫中的"英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