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医疗机构吸纳社会资本之我见



   
在医疗体制趋向深化的同时,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正逐渐迈向其核心——产权结构。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医院企业化运作,这一系列政策改革导向表明,公有制医院所有者和管理者的界限必须分清,这类医院的发展不能仅仅依赖政府投入,双方的角度必须重新定位。公有制医疗机构将有进有出,需要一部分将转制并引入社会资本,形成社会办医、多元投资、互补共赢的局面。

这里涉及到医疗比较敏感的问题——医疗资本的性质与用途。当前,医疗投融资分类必须明确一个原则:追求回报的资本引入营利性医院,公益目的为主的资金引入非营利性医院。外部环境尚不成熟,医院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使得庞大的社会资本游离于医疗市场之外,更难进入公有制医疗机构。要从买方角度关注社会资本的权与益,允许多种成分的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资金池,并根据不同特点和价值取向合理利用与分流。
   
但是繁琐的关注点就此展开:谁可能会被分出去?如何合理分出去?谁可能进来?怎么平衡医疗的公益性和资本的逐利性问题?等等。
   
从目前医疗社会发展状况看,公有制医疗机构转制成功的不多,且转制的大部分是非主流医院。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型医院和品牌医院由于趋利行为和对自身财力、资源的自信,正在大规模扩张,相当部分经营不善的企业医院和低等级医院被纳入高等级医院的扩张兼并版图。追逐利益是资本的天性,凡是参与经济活动并谋求回报的社会资金均可以归为社会资本。而社会捐赠、慈善基金、指定用途税收、福利彩票收入等,其投入并不以营利为目的,只可以归类为社会资金而非社会资本。这个原则的明确,实际上可以在现阶段帮助我们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医疗投融资改革的分类体系,即追求回报的资金引入到改制的公有制医疗机构即营利性医院,公益目的为主的资金则引入到非营利性医院。分流不清则会引起极大的混淆,即大量营利为目的的资金流向享受足够多政府保护的公有制医疗机构,而公有制医疗机构则不得不由于资本的意志而背离其公益的道德准绳,最后以各种形式转嫁成本于患者以实现利润转移。
   
大部分公有制医疗机构不可能转制为营利性医院,但同时又需要社会资金的引入。由于国家法律、税务制度的欠缺,特别是没有诱导资金与资金拥有者分离的类似财团法人的组织形式存在,使得目前大量的社会资金仅局限于依靠自愿为主的慈善基金和捐赠。
  目前大资本进入医疗市场的屈指可数,营利性医院也仅占3%,且多为不超过200张病床的中小型医院。这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为什么庞大的社会资本游离于医疗市场之外而得不到充分利用?简而言之有两条原因:第一,外部环境尚不成熟。营利性医院的现实生存环境相对较差,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包括医疗保险市场准入资格、税赋、人才及大型设备引进等。而且目前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只有两种途径:收购现有医院和筹建新建医院。前者是政府退出的难以生存的中小型医院,社会资本进入必须承担沉重的人员负担和重组压力;后者则要承担巨大投入的财务压力和经营风险;第二,医院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与现代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不同,医院作为服务性行业,在当前的从业环境中,从医者的个人智慧和能力可以影响一个科室甚至一个医院,内部人控制和信息不对称形成的沉淀对外来资本进入构成极大风险。

研究表明,排除短期资本即热钱,以产业投资为目的进入医疗市场的社会资本关注的方面总结起来就是权与益。虽然我国每年近32亿就诊人次的市场不可谓不大,但医疗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行业利润率不可能持续高速增长。从国外资本市场上市的医疗公司各项财务指标平均值来看,稳定增长是诸多基金负责人青睐的主要原因。这决定了医疗市场的投资者必须理性并理解医疗市场,其投资将是巨大的,回报是稳定、长期和详实的。投资者关心的另一方面是能保障其利益的权利,即体现有效、合法、合规运作的所有制形式和治理结构。    

关注社会资本的需求,从买方的角度思考投资者的权益并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才能保证公有制医疗机构改制的顺利进行,保证医疗机构投融资改革的可操作性。以下几点想法值得同行商榷与探讨——
   
有选择的区分和对待。公有制医疗机构要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特点有区分的对待。一些难生存的中小型医院、企业医院,国有资本必须坚决退出,要节制高等级医院的收购、托管行为。对于高等级医院,政府应该全力保持其公有制医疗机构的性质,并要求其维持金字塔尖的地位,顺应未来医疗市场的发展趋向,定位于疑难杂症的治疗。

   
引入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要鼓励一部分高等级医院的优质国有资本退出。只留一些有竞争力的医院进入市场,才能真正激活竞争机制。其示范效应是双向的:对公有制医疗机构的优势地位真正构成冲击,从而激励公有制医疗机构的管理体制改革;对投资者则会形成赚钱效应。这也是近年来不同行业包括垄断行业的国有优质资产正在逐步退出的原因。
   
形成独立市场化运作。国有资产代表的到位和部分医院改制只是改革的第一步,如何解决从所有者缺位到所有者虚置问题尚有大量工作要做。只有在改革和市场化竞争中才能摸索到最佳的所有制形式和治理结构。国内诸多的行业改革证明了这一点。
   
努力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突破政策制定者的本位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市场选择医院,让医院选择市场,则不足以促进公有制医疗机构的自发改革,不足以促进社会资本的进入。不仅如此,为鼓励社会资本的进入,应给予改制医院以特殊的扶持政策,如部分阶段的减免税,特殊行业特种税率、优秀人才引进、大型设备的优先配置等,毕竟所有制的不同并不影响医院治病救人的天职。
   
在推进医疗投融资改革中,我们一定要充分结合买方市场的需求,应该允许种成分的社会资金进入资金池,并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和价值取向进行合理分流。例如,产业基金、保险公司和战略投资者作为战略性资金投资,应考虑引入到有规模效应的大型医疗集团,以稳定的派息率作为回报,而改制的医院则应充分鼓励其以市场方式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当然,其中最主要的不是缺乏资本,而是缺乏规则和有效运用规则的环境。

公有制医疗机构和拥有大量资本的企业在医疗卫生体制不断深化改革下和医疗投融资环境不断变革中还有很多的问题要思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个人情况:

薛家鑫,清华大学医学硕士、北大在职MBA,北师大企业管理博士,北大资源管理学院医院管理中心培训专家,资深医疗评论专家,从事医疗、医药高管工作近十年,研究领域:医疗医药政策法规研究;医疗投融资与托管研究;民营医疗市场定位、品牌策划与战略运营研究;民营医院经营管理、资源配置、成本核算与风险控制研究;医疗服务体系建立与医患关系处理及医疗危机公关研究;民营医疗药品物流采购流程与监管研究等。

已在国内核心刊物及网站等网站发表医药法规、卫生管理、品牌营销、医疗运营、医药市场分析等领域相关论文、评论等三十余篇,欢迎各医院联系培训或民营医疗管理者共同交流探讨!

Contact: Email:[email protected];MSN:[email protected];QQ:45338154(民营医疗管理者论坛群,欢迎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