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实现金融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


十七大报告的亮点是科学发展观。贯彻科学发展观,其基本要求就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而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此实现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基础上的科学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全民奔小康的主战场,是国家和平崛起的基石,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主流经济的强大动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金融发展模式的转变。因此,必须加快金融发展模式的转变。

(一)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和市场条件是实现金融发展模式转变的基础和前提

转变临管思路和方式,按照鼓励和规范并重、培育和防险并举的监管原则,强化对金融创新的市场化管理与引导,培育良好的金融创新环境,促进各类金融机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为降低传统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份额,建立高效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转变依靠规模扩张的金融发展模式,要促进公司债券市场、创业板市场、场外股票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推动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进程。

(二)增强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实现金融发展模式转变的核心和关键

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这是实现金融发展模式转变的关键。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障,深入研究如何通过建立公司价值、股东回报与员工利益协调增长的激励机制,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和企业文化建设,打造一流的金融家和专业人才队伍;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深入研究如何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整体推进体制、产品、技术和管理创新,大力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关注客户体验,提升服务品质;要把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营转型作为提高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深入研究如何统筹发展速度、规模、结构、质量、效率与效益,统筹国内区域发展和国际化发展,建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格局;要把完善公司治理作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工程,深入研究如何提高战略决策与执行能力、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能力、资源配置与组织优化能力,不断积累能够提升客户价值和实现公司超额收益的持久竞争优势。

(三)设定正确的金融改革次序是实现金融发展模式转变的外在保障

从金融发展理论和各国金融发展的经验教训看,金融改革的基本次序应该是:①国内金融体系的改革,主要包括资本市场的充分发展、金融机构和整个利率体系的市场化改革;②汇率机制的改革;③开放资本项目。打破这样的次序,在理论上不可行,在实践中是金融动荡、甚至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例如90年代末亚洲金融风暴)。而沿着这个次序,适当加快改革步伐,则能够收到又好又快的发展效果。

(四)构建基于价值创造力的企业文化是实现金融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支撑

基于价值创造力的企业文化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治愈国内金融机构企业文化建设痼疾的良药,有助于金融机构的各级领导人树立正确的绩效观和权力观,有助于推动国内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基于价值创造力的企业文化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就是价值最大化的概念。所谓价值最大化,就是金融机构的客户价值、股东价值(企业价值)、员工价值、社会价值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达到综合最大化。价值最大化不同于“规模最大化”、“质量最优化”,或“利润最大化”,它不仅反映了对即期财务效益的要求,也考虑了企业未来价值增长的发展潜力;它不仅计量了现实经营损失和风险成本,也综合考虑了未来预期与非预期风险补偿的要求,是金融机构经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和成长性的高度统一。

第二就是价值创造力的概念。价值创造力,简单地讲,就是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实现价值最大化的能力。它可以创造四种价值:一是创造客户价值,要能够为客户提供一流的金融服务,全面地支持客户发展,努力为客户创造价值;二是创造股东价值,能够为股东提供持续、稳定、高水平的价值回报;三是创造员工价值,要能够为员工创造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空间,让员工与企业的发展共同成长;四是社会价值,要能够努力回报社会,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做出贡献。其中,创造客户价值是创造其他价值的基础和保障。

第三个概念是基于价值创造力的企业文化。它是指把对卓越价值创造力的追求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主张之一,将价值创造力的培育和提升贯穿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及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等各个层面,与金融机构的机制、组织、流程、制度等融为一体。

版权所有,若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