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如何资产能够保值增值


  懒人理财,就是要求操心少,收益好。但是,对待自己的钱财,再懒的人也要费点心思。如今,银行发行的各类理财产品琳琅满目,如何在其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么,买理财产品,主要看什么?不少人都会说,当然要看风险和收益。没错,投资就是看如何用最低的风险获得最高收益,但还有一点投资者也不能忽视,那就是费率,就跟你到商场买东西一样,除了看款式、质量之外,还要看它的价格贵不贵,同类商品中,要看哪一款的性价比最高。选理财产品也一样。本期理财周刊将对杭城主要银行的各类理财产品收费调查进行详细调查,供“懒人”投资者货比三家。

  目前市面上的理财产品主要有四类,分别为:打新股理财产品、QDII理财产品、挂钩型结构性理财产品、信贷类和债券类理财产品。而理财产品费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申购费、赎回费、管理费、年托管费、超额收益业绩报酬等。

  银行收费模式也在逐渐多样化。目前一些银行理财产品采取后端收费的模式,投资者在认购时不收费,但等到投资者赎回或产品到期时将会按业绩水平收取超额部分回报,投资者要仔细研究产品合约中对费率的描述。

  从调查的四类理财产品收费情况来看,打新股理财产品虽然收益最高,但所要收取的费用也最多,有销售费、管理费、托管费等固定费用,另外还要收业绩报酬提取费。各种固定费用加起来为投资金额的2%左右,超额业绩报酬少则20%,多则50%。QDII理财产品费率也不少,有认购费、管理费、赎回费等,有的银行还有业绩报酬提取费,总的费率在1%-3%不等。挂钩型结构性理财产品、信贷类和债券类理财产品中,除了一些创新产品需要收取少量营销费用外,大多数都不收取费用。

  打新股理财产品受追捧

  选择时不但要看收益还要看收费

  面对如今高位震荡、风险加大的股市,越来越多既不甘于做负利率存款,又想控制高风险的投资者把目光转向了风险小、收益不错的“打新股”上。不过散户资金有限,新股中签率很低,没个百八十万想打到新股,就跟中彩票一样难。于是,通过购买银行等机构的集合理财计划“曲线”打新股,就成了时下不少投资者的首选。而各家银行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了各种打新股理财产品。

  对投资者来说,要想在众多的打新股理财产品中挑出一款高收益、低收费的产品,着实需要下一番工夫,货比三家自然不可少。

  收益率到底如何

  从去年初开始A股进入牛市后,绝大多数新股在首日上市的涨幅都达到100%以上,翻上几番的也屡见不鲜,所以“打新股”产品的投资风险相对较小。从大多数银行新股申购理财产品的预期来看,年收益率往往有4%-20%的跨度,平均为10%左右,大大高于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

  那么,这些“打新股”产品的实际年收益到底如何?

  数据显示,招行今年10月到期的1年期打新股产品收益率为19.10%(未扣除手续费);中信银行今年1月开始运作的新年计划1号、2号目前的年化收益率分别为15.21%、17.45%,6月开始运作的新股申购计划2号目前的年化收益率为7.16%;交行“得利宝·天蓝——新股随心打”自今年9月13日正式推出市场后,集中申购新股7只,已上市股票3只,累计收益率4.263%。

  看收益更要看费率

  打新股理财收益是一家比一家高,不过,理财专家提醒投资者,这些都是毛收益率,银行还要从中扣除诸如管理费、超额部分业绩报酬等各项费用。别看打新股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高,银行从中收取的费用也是各类理财产品中最多的。投资者要看到刨除各项费用后,最终到自己手中的净收益率。

  在购买时不能简单地将预期收益率作为惟一的比较,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新股中签率的高低,这是收益率的基础保证;第二,银行与合作机构收取的各项费用;第三,产品流动性;第四,银行过往产品的收益率。

  一般来说,“打新股”理财产品需缴纳的费率相应较高。只要收益率超过了预期收益,这些银行的新股申购理财产品几乎都会从投资者的溢价收益中收取20%-50%不等的业绩报酬。如兴业银行刚刚结束的第50期“年年升”新股申购产品和第十二期万利宝“季季丰”理财产品,如果年化净收益率高于4%,那么都将收取多余部分的50%作为浮动管理费;农行正在销售的第十三期“本利丰”人民币理财产品,固定管理费仅为0.5%,但若年化收益率超过10.5%,投资者仅可得到溢价收益部分的50%。

  打新产品活期化

  由于大多数银行“打新股”产品是固定期限的,其本金和收益只能到期支取,中间不能赎回,或需要收取提前赎回费用。这就使得一些投资者面对突然出现的投资机会时,没法取出资金,错过赚钱时机。

  针对这种情况,不少银行开始推出更灵活的“活期”新股申购产品,例如中信的“新股支支打”、浦发的“新股申购直通车”和交行的“新股随心打”。这些打新股产品没有固定期限,平时资金留在自己卡上,与普通的存款完全一样,可以随意支取和使用。当有新股发行的时候,银行会发布公告并扣款集资参与新股申购,未中签的资金会及时回到投资者卡上,本金收益也会在卖掉新股后一并返还到卡上。不仅能分享到集资申购新股的高收益,也能保证不错的流动性。

  除此之外,还有银行推出专攻某只特定新股的理财产品。工行目前就推出了一个专门针对中国中铁新股的专项新股申购理财产品。

  
  银行系QDII产品也能帮你出海赚钱

  但它们的收费比较复杂

  说起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投资者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基金公司所发的QDII基金。其实,国内最先“出海”的是银行的QDII理财产品。目前,杭州的大部分银行都推出了各种代客境外理财产品。

  与银行推出的新股申购、结构性等其他理财产品相比,QDII理财产品的收费并不算高,不同银行的收费标准也不相同。

  费率种类比QDII基金多

  相比QDII基金的收费标准,银行的QDII产品的收费要复杂很多。

  一般来说,投资者投资QDII基金,只需支付认购费(或申购费)以及赎回费,像华夏基金公司发行的华夏全球精选,100万元以下的投资额,认购费率为1.5%,申购费率为1.6%,赎回费率为0.5%。

  银行的QDII产品,一般要收取管理费、托管费、赎回费、认购费(或申购费),具体到每个银行的不同产品,收取的项目也不一样,如建设银行的摩根富林明亚洲创富精选开放式代客境外理财产品,收取最多不超过1.5%的产品管理费、每年0.20%的托管费(含境内、外)、1%的认购费、1.2%的申购费,以及0.5%的赎回费。

  而农行新推出的“金砖四国”股票基金,则收取1.5%的认购费,托管费率为每年0.1%(每月按产品净值提取),每季还要支付管理费,没有赎回费。不过,赎回时,如果届时产品收益率大于或等于10%,则提取收益率的5%作为绩效管理费。

  与QDII基金在收费上的另一点不同是,QDII基金只要一过封闭期就可赎回,没有提前赎回之说。但银行的QDII产品,一般都有一定的运作期限,因此部分银行QDII产品会对提前赎回的投资者收取一定的提前赎回费。

  外资银行费种相对简单

  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的QDII产品收费的种类相对少一点,不过费率并不低。

  比如汇丰银行的代客境外理财计划——海外基金挂钩结构性票据,只有认购费,不过费率要2.5%;花旗银行的产品只收取认购费和管理费;渣打银行的“聚通天下”美元1.5年期产品,要收取2.5%的申购费,1%的托管费,以及1.5%的中途赎回费。

  三种传统理财产品认购时大多不收费

  稳健型投资者可以适当配置

  随着股市的日益火爆,打新股理财产品和QDII理财产品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热捧,而各家银行也将主要精力放在这两类产品上,传统的信贷类和债券类理财产品几乎无人问津,一度红火的挂钩型结构性理财产品也逐渐被冷落。

  信贷类和债券类理财产品都属于传统型理财产品,在理财产品刚出现时一度是市场主导。但从2007年开始,在基金赚钱神话和央行频频加息的双重影响下,投资者多追捧收益高、风险大的理财产品,信贷类和债券类理财产品虽然没什么风险,但由于收益相对较低(一般在3.5%-4.5%之间),在CPI高居不下的情况下,这个收益已经很难引起投资者的兴趣。所以,目前这两类产品的发行比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少了很多。

  目前,债券类理财产品几乎绝迹,只有招行等少数几家银行在做,其中招行的产品种类最多。信贷类理财产品在工行、农行、中行、建行、招行等银行都有发行,其中建行的产品最多。

  目前,各家银行的信贷类和债券类理财产品都不收费。银行人士表示,不收费的原因主要是这两类产品几乎没有设计难度,加上投资者的热情不高,销售起来并不容易。不过,这位人士建议,稳健型投资者应该在投资组合中配置一部分信贷类或债券类理财产品。

  挂钩型结构性理财产品在去年最为火爆,是各家银行的当家产品。不过目前已被打新股理财产品和QDII理财产品抢去风头。从目前各家银行正在发售的挂钩型结构性理财产品来看,大多与汇率、利率、信用、股票和基金挂钩。其中挂钩股票和基金的产品占了大多数。其收益和风险都要比信贷类和债券类理财产品高出许多,但投资者在选择时一定要仔细看清条款,不要被高收益所迷惑。

  目前,大部分银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在认购时都不收取费用,少数银行收取很低的费用。不过,很多银行对超出收益部分会提取一定比例的费用。浦发银行的理财师表示,相比信贷类和债券类理财产品,挂钩型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设计非常复杂,要么由银行自己设计,要么是投资银行设计后银行代销。在设计时,投资银行或银行就已经把风险和收益率精确计算好了,高出收益率的部分银行或投资银行在设计时已规划为利益提成,因此,大部分产品在认购时都不收取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