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基层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建好基层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胡锦涛在报告中还指出:
 1、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2、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3、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4、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指示和论断,讲明了文化的重要性,指明了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的,也点明了文化建设的方法。
胡锦涛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为我们掀起基层文化建设新高潮,创造了良机;为我们把基层文化建设推向更高的新起点,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我们创新建设富有区域文化特征和时代特点的基层文化,指明了方向、方法和目的。
作为基层单位、基层文化部门和管理基层文化建设的部门来讲,都应该认真贯彻胡锦涛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指示,齐心协力地推动基层文化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那么,如何来创建基层文化和推动基层文化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呢?本人认为: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既是重点,也是落脚点。
 
一、提高对基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如果与过去的提法相比较的话,“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句话中的关键字是“大”,我们如何理解这个“大”呢?本人的理解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该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范围、大力度、大步伐、大成效”的基础上的,只有有了这“四大”,才能实现和体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其中“大范围”里的“范围”,既包括社会的各种文化,也包括社会各行各业及其成员,还包括社会各层面。
对于社会层面里最底层或最低层的基层来讲,基层是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场所和群体,基层是产生和影响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场所和群体;基层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石,基层不仅存在着自己层面的文化,基层还是社会各种文化依附、蕴藏、交融的重要土壤、阵地、载体、平台;基层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基础,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文化会影响到社会文化或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社会文化和社会中的各种文化也都可能渗透到到基层文化中去。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已经上升为国家“软实力”了,基层文化作为国家文化的基础和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离不开基层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没有基层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基层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能产生以下八种积极作用:
1、能促进基层所在区域的优良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保护和发扬光大;
2、能给基层里的各单位的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3、能促进基层广大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4、能促进基层广大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5、能促进基层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风貌更加向上;
6、能让基层广大人民更好、更多地共创和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7、能促进和谐文化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8、能丰富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二、坚持基层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事实已经告诉我们: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其他腐朽反动的思想意识就必然会去占领。
胡锦涛在十七大中说:“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和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一脉相承的。作为基层来讲,在建设基层文化的时候,一定要准确而深刻地领会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思想,高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思想的伟大旗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所形成的思想,统领和指导基层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坚定基层积极投入和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信念,坚持基层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保证基层文化建设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才能不断增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吸引力、渗透力、影响力,形成“先进文化要靠人民来建设,文化成果要让人民来共享”的良性循环局面。
对于基层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和人员来讲,要充分结合自己处于基层、熟悉基层的特点,深入基层、面向基层,大力宣传、广泛普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宣传到基层、扎根到基层、运用到基层,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层化、大众化,有力和有效地抵制各种错误、腐朽、反动的思想意识在基层思想文化阵地的渗透或占领。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时候,应该也可以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相结合来宣传,这种理论成果和实际成果相结合的宣传,基层的广大人民更易理解、更易接受。
在有条件的基层里,还可创新、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提供素材和实践支持。
 
三、用好基层文化建设的正确方法:
文化是创新的产物,先进文化需要有效创新,有效创新是建设基层文化的正确方法。
党中央发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给基层文化建设创造了历史的机遇,也给基层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
在新的机遇、新的要求、新的挑战面前,在新的时代、新的环境里,基层文化建设必然会出现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存在的和将要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及时甚至是适度超前地适应基层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运用创新思维和方法,从基层文化建设的机制、内容、形式等方面,积极创新和有效创新,才能取得基层文化建设“大范围、大力度、大步伐、大成效”的效果。
在基层文化建设方法的方面,可借鉴本人研创的以“一化、二划、三画、四话”为内涵的《企业文化建设正步走论》;在创新方法的方面,可运用本人在企业文化咨询中经常用到的五种方法——归纳法或综合法、嫁接法、类比法、延伸法或类推法、逆向思维法。
运用上述两类方法,在基层文化建设的机制、内容、形式方面,可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实践:
1、结合基层及其所处区域的历史、人文等因素,从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创新性编制和实施三——五年的《基层文化建设规划》和当年的《基层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2、科学设计和确定基层文化建设的考核指标体系,把基层文化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基层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绩效的一个硬指标,通过制度化,来促进和实现基层文化建设的长效性和规范性的管理。
3、每个基层,不论多小、多偏,都会有潜在或显在文化的,因此,要挖掘、提炼并运用好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层文化理念,让工作和生活在基层的人们带着先进的文化理念去工作和生活。
4、创新策划、开展富有区域特征、时代特征的文化主题活动;例如:本人2006年创新策划的“安全是福哇”的征文、演讲活动,利用“福哇”和“福娃”的谐音,将安全文化、奥运文化、基层文化等相结合,多家单位引用、开展了“安全是福哇”的征文、演讲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5、文化都是在一定环境里产生的文化,文化也是一种环境,我们要赋予基层以及基层所处的环境以先进、和谐的文化内涵,让有内涵的环境再去陶冶、丰富和提高在基层以及基层环境里工作、生活的人们的文化素养。
6、在“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的原则下,增加基层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促进各种先进文化的融通和沟通,促进文化成果得到社会化的共享。
 
(注:此文为刘先明拟于2008年1月份在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关于基层文化建设专题的讲课资料,未经刘先明许可,其他网站和个人不得转载和引用,[email protected],电话:13910823978)